女大学生送钱求及格 老师:不要践踏我的自尊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8日,网上开始流传一封大连交通大学唐斌老师致所教学生的公开信。信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教软件工程实践课的唐老师于12月7日接到一个女学生的电话,对方请求他接受钱款以便让其及格。信中表述称,唐老师在接到电话那一刻几乎想骂人,但在电话中他只说了“神经病”三个字。“这位女同学,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地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践踏我的自尊?”唐老师在信中说。
  唐老师表示,自己之所以会写这封公开信,一是希望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二是希望自己对外公开的电话能用于学习交流,而非接类似的“纠缠电话”。他还说,自己并不知道该学生为什么会有贿赂老师以求及格的想法。但他有自己的立场:学生的出勤率比较低,但该门课程又非常重视实际操练,学生没有好好学,到了期末想混过去肯定不行。
  “送钱求及格”,学生的耻感丢失
  这些年,高校的学风问题一直是舆论场里的热门话题。高校学风好坏,从大学课堂日新月异的“点名术”便可窥见一斑。从雷达点名、拍照签到到电脑摇号、扫码上课,课堂“点名术”更新换代,只为能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大学里,学生逃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老师的“拴”与学生的“逃”不断博弈,学生的个人选择恐怕是更为主观的因素。对于那些对各种门类、各种气质、各种层次的信息都有天然好奇和敏感的学生来说,大概是舍不得逃课的,因为他们有求知的欲望。
  平时混日子,考试搞突击,60分万岁,真挂科了就千方百计求老师放一条生路,这在高校中当并不鲜见。“送钱求及格”一事的刺眼之处在于,学生对送钱这种举动毫无耻感,“用钱摆平一切”的畸形价值观似早已形成。按理说,年轻学子应当自觉抵制社会陋习,但实际上一些大学生已将这些陋习或潜规则带入校园生活,并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立身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送钱求及格”,究竟谁该“补课”?
  “送钱求及格”践踏的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自尊,也折射出当前大学考试所存在的“求及格”的弊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心态,平时碌碌无为混日子,而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式复习,苦苦哀求老师缩小考试范围,千方百计希望老师透题,甚至在考试过程中偷看、夹带、传递、换卷等各种作弊,其目的就是求及格、不挂科,只要各学科不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万事大吉。事实上,通过电话“求及格”也是一种考试作弊,其形式更加隐蔽,其结果和影响更加恶劣,此事虽然只是个案,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此看来,“送钱求及格”违反了大学考试的相关规定,也直接挑战了道德诚信,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该及时“补课”。特别是学校,必须从根本上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增加过程评价,避免让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和最终标准,通过学生平时到课率、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在整个学生考评中的比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杜绝“送钱求及格”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看到语文老师抱着一沓试卷走进教室,崔逸急忙低下头盯着自己的桌面,装出十分淡定的样子,可心里却充满了期待:快报分数!  崔逸已经想好了,待会儿报到自己的分数时,一定要装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来迎接全班同学艳羡的目光。“郝昱翔,118分!”同桌一乐,屁颠屁颠地去领了试卷。崔逸瞥了一眼他的试卷——作文得分57,小声嘀咕了一句:“哼!我的分数一定高得吓死你!”郝昱翔似乎听见了,满不在乎地白了他一眼。  上
2016年1月3日下午,安徽太和县发生一起女童被抢案——两名犯罪嫌疑人骑摩托车将5岁女童吴某某抢走。1月5日,3名嫌犯被抓获,被抢女童获救。中国警察网安徽站官方微博1月6日发布消息称:“因为上午发布的嫌疑人照片未做处理,让某些群众感到不适,下午照片特别给3位嫌疑人的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然而此马赛克非彼马赛克——微博配图中,3名嫌犯的额头上被打上了“马赛克”3个字。  这条给犯罪嫌疑人打“文字马赛
2016年1月22日以来,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小学二年级学生赵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业题难哭了。这道题是:坚持在一个月内不打电子游戏,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用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来代替上网。据出题者曾老师所言,他此前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班上95%的学生有用手机上网和用电脑玩网游的经历。于是,就想通过一次作业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暂时“屏蔽”掉手机与网络,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兴趣,培养各类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