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内心的震颤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gu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队介绍】
  微教育行动,一个刚刚创建半年的团队,却又是一个希冀自己“速朽”的团队。一个有着特定而复杂背景的团队,开始了着力于“五微”的生活——微规模,微聚会,微纲领,微幸福,微祈愿。我们收获了微团的友情,我们有了专注的微意识,我们展开了新鲜的微生活。借用队员的话说,走在心桥之上,要义仅此一字:微。嗨,微起来吧!
  【创立者言】
  哪怕是内心最微小的颤动,它也会让生命之光得以显现。
  ——题记
  我所带领的“微教育行动”团队,说实在的,还是一个尚处在“婴儿期”的团队,组稿的角度并不方便切入——我有些迟疑,然而我终究说服了自己:虽然我提供的团队样本并不能与那些存活多年、成就斐然的团队相提并论,然而正是因为她目前还很年幼,所以更具有“呵护”的价值。
  事实上,我目睹过很多的民间教育团队,从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我还与一些团队——比如张文质和李华带领的“福州1 1读书俱乐部”和谢云创立的“知行社”——有着一定的联系。早在2007年暑假我便赶赴福州参加1 1读书俱乐部的《幻想之眼》月读会,也以此“见见读友”。我在2009年初赶赴绵阳聆听张文质和肖川的讲座时,也受到了知行社朋友的热情款待与心灵碰撞;而且受谢云邀请,2010年6月我还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
  民间教育团队给生活添加了无数的美好,我从这些朋友们身上也看到了少数的现代人对“现代闲暇生活”的自省与调整。罗素认为运用闲暇的能力是检验人类文明的最后手段,然而大多数现代人要么仇视闲暇,遗忘闲暇,要么停下来后却不知道如何闲暇,无所事事,只好“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语)。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民间教育团队的朋友们的闲暇生活是充满魅力的。廖学军回顾知行社一路走来的感受时就说,大家“看教育电影,读教育书籍,品教育文章,思考教育问题,参与教研活动,编印年度作品选”。陈文芳在祝福1 1读书俱乐部六周年时表达出了闲暇生活中阅读的意义:“我们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多元的视角、态度、见解、情感、人生,即便不能融入我们的身体,也能够像过去的胶片电影一样在我们脑海演绎,让我们在清风拂面、灯光闪烁的暗夜忽然照见自己的灵魂。”
  不过我还要谈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始终和各种团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个儿地把玩着自己的“八小时之外的闲暇生活”。我独个儿地想问题,反复地思考“人到底是什么”“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师道到底在哪里”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和我探讨,我更多地是和一本又一本书的作者在心中对话。我喜欢孤独,虽然我们很容易误解孤独。我们的群体文化一直就对孤独有所排斥,不把孤独作为人的属性之一。我们有时还把孤独等同为寂寞,然而寂寞会让人发慌,孤独则不一样,它是“饱满的”(蒋勋语)。回想起鲁迅当年一次次从群体中出走,我就觉得鲁迅真是我永生仰望的魂灵。蒋勋分析鲁迅时谈道,孤独者不能当旗手,一旦成为旗手,后面就会跟着一群人,孤独成了矛盾,他必须从《新青年》的“粉丝”中出走;他走出去了,却又被左翼联盟推为领袖,共产党认为他是最好的文学家,他害怕被卷入群体之中,只好再次出走。我虽然不能像鲁迅那样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需保有长期的孤独,但我仍然保持在“团队之外”——尽管团队不等同于群体。我并不希望通过加入一个团队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团队而消解人的孤独,人的个体性是首要的,任何主观上或客观上通过所谓团队建设而达成对个性的消解都是非人道、非师道的。
  好玩的是,我终究创立了一个“微教育行动”团队(以下简称“微团”)。时间于2012年11月19日,距离我当学校的执行校长一年又两个月。2011年9月5日我从一所乡镇学校来到一所民办学校支教,和我一起到来支教的还有二十几位公办老师。大概二十天后,我成了这所学校的执行校长,有些“被迫”的感觉——老总和我谈了多次,我说我只管理过班级,连教研组长都没做过,更别说中层领导和校级领导了,然而老总坚信我具有管理的潜能,也有些“既然是来支教,就得有支教的担当”的意味。
  这种担当是非常艰难的,我自己很清楚,做校长,自然就意味着更多精力要用于管理和思考管理,而我对所谓的管理并不热衷。——大概因为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管理更多地就是压制?在这一年多里,我一边学着做管理,一边思考一所“正常”学校的生态到底应该像个什么样子,而且我也借力推动学校的发展。我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十字主张用大横幅的方式挂在教学楼入口上方,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全人”的目标。我把山东的孙明霞请来和大家交流,通过现场让大家感受到一个副科教师因为有着生命的情调从而拥有丰富而美丽的教育人生。我的“重要他人”张文质也走进我校,和大家交流学校新文化、教师新姿态、家教新观念等话题。而我自己在管理上把新教育实验“底线 榜样”的管理思路借用来之后,让老总也觉得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种可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具体内容从而葆有自身活力的制度。
  然而最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这是一所有十年办学经历的文武学校,收来的学生太具有特殊性了——或者是被其它学校开除了的,或者是父母管不了的,或者是没有条件读其他更好的学校的,当然还有可能是天生爱好武术的……老师们经常为学校的孩子犯愁,有时仿佛到了“无计可施”的程度,部分老师最渴望的是早点下班去“麻将”一番,虽不能说成“娱乐至死”,至少也能“眼不见这些孩子心不烦”罢。“我们承认每一所学校都有难管的孩子,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所学校是难管孩子集中营。”老师们叹道。
  受伤的教师。
  如果要分析教师,我还得小小切入一个现实话题。从学科结构看,一些学科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务处并不能完全按照每个教师的学科专业、“有经验”的教学学段来安排授课教师。从专业水平看,就算是专业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和专业教学,我也很难看到他们应有的专业自信和教学自信。我尝试过设置“选修课”并试运行一个多学期,既想为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切的丰富课单,让孩子们从常规的却不适合他们真实生命的国家课程中解放出来,也想通过课程的开设激发教师们的课程开发潜能,然而老师们并不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设计”中来。针对孩子们学业水平普遍“低之又低”的现状,我们尝试着在初中的英语课程运行中打破班级界限,实行英语走班分层教学,然而学生“走来走去”,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难以自信的教师。
  本就难以自信,加之环境带来的伤害,内心并不强大的他们如何是好?我如何面对他们?很多个夜晚,当我想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也陷入矛盾之中。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自信地、独立地进入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并不断抽身反思、阅读并推阔自己的经验与专业,按我前面的分析,外人不应当介入其中的(我最痛恨的就是学校行政介入,干涉教师个人的自主教学)。但是,如果有教师还不那么麻木,还不至于“上帝都救不了他”,愿意在团队中搀扶着前行,一点一点地疗伤,最后走出团队,独立生活,那么我应不应该为这样的老师组建一个团队呢?如果应该,我又以什么身份来组建?如果以校长身份组建一个团队,那带有行政的色彩,这绝不可。我找到学校老总,说我不当校长,我愿意就是一个一线教师,然后和一线教师并排着走。然而老总不答应。我只好在学校大会上发出倡议,说是要成立一个民间团队,而这民间团队的工作与我的行政工作完全无关,自愿即可。
  倡议既出,第二日几位老师就有所呼应。“微教育行动”团队就这么形成了。
  何为微?
  ——微规模。三五人即可,不超过十人。人多了,会产生群体对特立独行者的压抑。如果超过十人,则分为微A,微B,微C……如果人少,微小到两个人也可。
  ——微聚会。尽量少地聚会,开始阶段多一点,后来则保持疏散的频率。即使聚会,除非特殊情况,最好是微会议,五分钟十分钟即可。更多的是利用微时间,在博客和QQ上存放和讨论自己和队员的微生活。团队生活“形散而神不散”,则幸矣。
  ——微纲领。趁内心还能够发出微颤动,我们赶快个性化地展开行动。读书写作也自由化:尽量少地“统一读书”;尽量少地写所谓的论文,即使是一句话的“心灵震颤”与微写作也可。“订太多目标,求太多目的,其实也靠不住”。(张文质语)
  ——微幸福。秉承钱理群倡导的生命化教育行事风格,既“想大问题”,更注重“做小事情”,以“微”的意识进入教育教学场景,然后捕捉自己的微幸福感。我们每天都可以拥有无数次内心的颤动,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感受微幸福的能力。
  ——微祈愿。微教育行动团队是因着现实的理由而存在的,如果哪一天队员们的内心强大起来了,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启自己的幸福教育生活,那么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正如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所说,“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这就是微团的“五微”。微团成立后一周,深圳的钟杰来到我校,在和全校教师交流之余,也和微团成员进行微聚会互动,大家所言甚欢,以至于钟杰回深后,微团成员也不断地受到远方温暖的鼓励。
  目前,微团成员带着“五微”,行进了6个月,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收获,我们还可以共同地说出,我们收获了微团的友情,我们有了专注的微意识,我们展开了新鲜的微生活。
其他文献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无论是生活作文,还是应试作文,都必须牢记: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根本途径。作文应该是情理、语言、思维的统一体,优秀的作文更是缺一不可。情理是核心,是文章的血肉;语言和思维是基础,是文章的骨架。  因此,学会作文,首先要做好“四个学会”:  一、学会观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
罕台,是鄂尔多斯东胜区下辖镇,曾经作为鄂尔多斯政府所在地的东胜区也曾辉煌过,然而现在的它早已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疲累不堪。在这座蒙语中所描绘的“最高山峰”上,罕台,有这样一所学校,45名教职员工、25名一线老师、10个班级构成了它的全部。它承载着方圆2000平方公里孩子的学习渴望,他们的朗朗书声,正如这里每日清脆的钟声一般,每每敲击,都能响彻整个罕台。  因为一个承诺而坚守的五年,因为一个梦想而坚守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遇到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摔倒了,然后我把他扶起来,他微笑着给了我一个房产证就走了。  我喊道:“叔叔,你的房产证!”  然后叔叔转过头,微笑着对我说:“不,是你的房产证。”  60后炒高楼市让80后接盘,80后基金经理则成功将股市炒高卖给60后,60后再次炒高楼市让80后接盘。人生就是不断的逆袭与被逆袭!  今天接了房产中介一个电话,问我买不买房,不买还会涨!  我说:“买了。”  
特莱津的一万五千名孩子就像是一群受了惊吓的惊惧的小鹿。  他们本来的生活是平静而幸福的,他们或者是乖巧听话的小女孩,深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或者是让父母头疼的调皮捣蛋的小子,但聪慧灵巧。他们不谙世事,清澈的眼神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既是陌生又是美好的,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等待着他们去认识去探索。在家里有爱着他们的父母亲人,在学校有老师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噩梦开始于1939年的3月15日,
不少人可能会好奇,英国牛津大学的入学面试题会是什么样子?最近,学校公布了五道面试例题,快看看你能不能回答出来。  想要学习现代语言的同学可能需要回答“什么让小说或戏剧充满政治色彩”这样的问题。  想要学医学的同学可能会被问到:英国1/4的死亡事件是因为癌症,但在菲律宾,这一比例只有1/10,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想要进入哲学、政治或者经济学系的同学需要思考一下:什么是责备一个人?  对数学
在当今以竞争的、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一些中学(包括部分小学)开始尝试与国际教育接轨,改变原有那种单一化的办学模式,探索实行“走班制”,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作为一种新兴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走班”的方法与措施  按层“走班”  前期准备。走班前,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其明白“走班”是动态的,是为更好地分层教学,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准自己的
“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的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在将尽的五月,105岁的杨绛先生完成了她一生要做的事,从容地走了。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的旅程无非两种,一种是为了到达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了生与死的两点;另一种是把目光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是丰富的。杨绛先生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悄悄地“隐身”,悄悄地把目光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识大体,明事
当那个在我体内孕育了九个月的婴孩儿,在冲破了重重困难、道道难关,哭嚎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时,初为人母的我心中充满了欢欣和喜悦,感到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高兴的一天。此时的我,忘却了因为腹中的孩子是脐带缠脖,自己刚刚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痛苦折磨,忘却了因家乡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抢救措施,假如大出血就要去鬼门关走一遭的危险。尽管自己身体还十分虚弱,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却还是用微弱的声音,恳求母亲把孩子抱过来
新教师,送你一串追问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因而,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问。这样的追问可能不会教给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但肯定会对
在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中,长期的标准程序、标准答案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的工具。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有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其实数学本身是人为的、开放的,是丰富多样的。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