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算法城市的城市文化传播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6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文化外显为城市气质,内含城市精神,对城市的健康和长久发展意义非凡。本文界定算法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强调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如搭建“中台”,在人的“前后台”中起到帷幕拉开时刻的作用,并有效凝聚人心。有针对性地指出当下城市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下一步城市软实力的构建,巩固城市文化地位,提高算法城市下的城市文化输出结果的到达率,有利于城市实力的彰显和城市的长效健康发展。
  关键词:算法城市;城市文化传播;软实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239-03
  一、算法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本文从《未来简史》的生物算法章节得到灵感,提出算法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算法城市的定义。算法可以看成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1]。本文所指的城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这里采用芝加哥学派对于城市的定义:一个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的异质个体的永久定居场所[2]。算法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物理意义的规模和结构、社会意义的风俗和传统等都是算法按照运算顺序得到的必然概率和结果。就如帕克在《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中所写:一个城市的实际布局从来不是单纯的人工产物,它往往既有设计的成分,又是自然的结果[3]。
  为了明晰算法城市的概念,本文首先将算法城市与智慧城市作对比。智慧城市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这里采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的智慧城市的定义,从六大坐标维度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对智慧城市进行描述:既看重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既看重信息通信技术,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并将上述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4]。本文指的算法城市囊括了智慧城市所象征的现代城市,但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城市。今天的智慧城市也是人类历史按照算法程序得到的结果,每一个城市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底蕴也是算法城市在发展中权衡所有变量和概率后得到的最完美的概率和結果。算法城市更强调环环相扣,算法程序的每一步内容输入必然带来下一步的结果,能否成功输出取决于采用何种算法程序。
  算法城市下城市文化的发展其实也是算法流程的必然结果。城市是自然和人为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今天是自然的必然趋势,并不是人为大面积操纵的。城市文化也并非完全是人为的,人类依靠自然、沃土发展了农业文化,依靠草原发展了牧业文明,依靠大海发展了海洋文明。文明能够在今天绵延,离不开传承,而每一代的传承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符合时代旋律的背景下创新与传承,能够延绵至今的文化是权衡多种变量和概率后得到的结果,只有那些经过传承和创新得出完美概率下的文化才能绵延。
  人是算法城市的基础。人有人性,动物也有其动物本性,人是动物的一种,人性和动物本性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人拥有更多算法的可能。人类的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所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的,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1]。这样看来人类的神经处理过程就是算法程序发挥作用的过程,作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的算法的频率和可能性在不断增加,人又是大规模灵活合作的动物,微小算法的合作又构成更大的算法可能,合作和分享让人的算法衍生出更大的价值,乃至形成一个城市,形成城市文化。
  数据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城市的算法运行过程。数据是算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最坚信算法的母学科就是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而城市文化的传播在这两个学科的帮助下,收集文化欲望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但是基于过去数据的都是过去的东西,在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了过去。算法的数据、市场的数据在收集数据完成后就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决策是一种延迟的反应。但城市发展仍然不能听之任之,因为数据只利于市场,不一定利于城市和城市内的人。幸运的是城市算法并不是单纯的“1+2=3”的绝对值,同样也有人为操作的余地,于是政府在引导城市发展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旦引导不善就会导致推行的城市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不适当的输入无法得出想要的输出。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方面,反复、大面积地撒播算法输入内容或者找到城市文化算法运行程序就为城市文化成功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19世纪,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上帝已死”[5],20世纪,福柯发出“人也死了”[6]的论断,后人类时代已然来临,数据被提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算法被人类进一步创造和发现。而到了日益重视数据的今天,人们才发现算法并不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甚至被我们越来越多地应用和发现,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算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数据的趋势和结果作为表达的手段。现代人的心智建立在数据之上,算法又主要以数据来展示。算法要求统一、秩序、规范,于是读书写字能力作为统一、秩序、规范的基础,成为人类必然要求的趋势;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也发挥着统一的作用;城市间职业分工的细化也是算法城市的必然表现之一,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每个人都是算法程序的一个小步骤、一个小数据,维持着整座城市的运营,维持着整个算法的流通。
  二、算法城市下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暗线或明线的方式贯穿在城市算法的每个程序中。其一,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社会成员都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前台是社会成员希望展示给其他社会成员的表演场所,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地方[7]。本文认为城市文化可以为城内人搭建起“中台”,即前台表演和后台生活的准备时刻——帷幕拉开时刻。那么人就处于一个前台、中台、后台的算法流程中,身处不同地区的人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最常询问的就是对话人身份所在地,城市文化很大程度上为城内人的自我展示提供了“中台”,以暗线的形式为城内人的性格和身份提供城市属性。其二,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主流声音来引导,否则城市就可能由于声音的嘈杂引起社会“杯壁”的破裂,算法难以为继,城市也就不能形成。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群体时代,上一个算法输入的个人事件,在下一个程序中就可能被加入放大的命令,将个人事件无限放大,熊根本上讲还是群体在谋求所属的权力,而城市文化作为持久凝心聚力的主流文化声音,可以将算法中放大的命令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导致社会解体,发挥着凝聚人心、价值导向的作用。城市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都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文化的传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城市文化的传播困境
  (一)文化工业现象严重,城市想象力和美感不足
  不可否认,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为了大规模的扩张和延伸,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模仿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使城市建筑规模化、统一化,导致同质化建筑遍布。本质上是对城市定位不够清晰,割裂了城市算法中的自然与历史渊源,以至于在城市外观上缺失了城市的独特性,降低了城市的想象力。当然前文提到在算法城市中,算法要求统一、秩序、规范,而现代城市为了发现算法运行的程序,会去建立统一、秩序和规范的城市表象,这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算法利于市场,但不一定利于文化。所以城市建设中更要发挥人的作用,避免因城市建筑物质外观的同质化影响城市文化意义表述的同质化。一座城市的思想与灵魂是其城市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精神,算法城市发展到今天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居民的梦想与价值追求。据现代快报报道,“在27个省市的城市精神标语里,‘创新’一词出现了11次,上镜率最高,全国有超过四成省市青睐该词”。以数据呈现的算法城市的文化传播流程中,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工业现象严重,没有彰显出城市的独特和个性,这也表现着当下城市文化的想象力不足,挖掘力不够,尚美性不高。
  (二)城市文化的对内内驱力不足,对外文化折扣
  人是城市文化的原点。如果城市只以单一物理功能的属性呈现,就会令城市人迷失掉场地归属感。算法城市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接收了前一个感知的引导:城内人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以视觉、触觉获得对城市空间的知觉认识,即生理方面的感知;以日常行动、工作、生活、学习等状态获得城市行为的感知;以城市群体聚合获得心理的认同,获得心理的感知。当城市人对城市的感知超越了对城市物理功能的认可,其对城市的体验就会不仅仅是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的场所,而是升华到对城市文化的共鸣,对城市产生情感,即依赖感和归属感。但现代部分城市对城内人的文化驱动力不足,难以获得生理、行为和心理上的三者联动的感知,无法达到城市人对城市文化的共鸣。
  而在对外传播中,受制于算法城市中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条件,许多城市的文化输出面不足,以“他塑”为主,刻板影响较为严重;“自塑”能力不足,本地的传媒影响力不够强,传播形式缺乏连贯性,本地声音传播不够广,文化折扣现象严重,文化损耗较多,以至于文化软实力不强。而且城市文化的传播主力军仍然是官方媒体,缺少与民间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合作,或者有平台无更新,缺少与其他城市的文化联动,缺少对文化最大公约数的研究,以至于在传播过程中,给城外人以陌生感,难以传播本地区文化,对外文化折扣较大。
  四、算法城市下的城市文化传播以及软实力构建
  (一)文化驱动与生产层:提升城市凝聚力和感染力
  1.经济生产活动
  城市形象说到底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表达,今天的每个城市的综合實力也是算法程序下必然的结果。而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算法体系,所以一个城市的话语建构不应该是单纯模仿其他城市的文化话语体系,在不一样的算法程序中,即使输入相同的内容,也不一定能得出相同的输出值。每一种文化都有与其匹配的城市经济特征,都有其算法的独特性,文化产出的高低并不取决于经济环境,文化本身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输出度与知名度,即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是城外人认识与了解本地区文化特征并使文化延绵的重要判定。而近些年,城市文化已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标准之一,只有有了发展优势才能转换为话语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传播要注重创新企业与文化的结合,找到商业与文化的契合点,在商品流通中潜移默化地传达城市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内在驱动力,文化生产与传播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城市文化的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广。而在未完全掌握本城市算法规则的情况下,有底气的经济发展才能给城市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试验机会。
  2.文化创新立足既有地域资料,融入城市文脉
  文化创新要架构地方美学独特品格,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城市长远发展。本地区已有的城市文化一定是算法城市在历史的脉络里梳理出的符合本地区算法程序的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地方历史感是社会的建构,所以城市应该利用好自己的城市文化基因,助力城市形象塑造,能动植入现代受众喜好,打造中国风格,地区风味,受众兴趣的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特别是要重视方言的作用,方言就是算法城市文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算法城市中被历史程序和人民程序选择的输出结果。方言是记录城市动态,传达城市理念,丰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记忆点的重要手段,可以发展UGC为主的方言传播模式,培养一批专项化方言人才,推出一系列如《方言趣配音》等方言栏目。以方言为意象架构的大众传播私密空间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家园”情境,成为一种文化观念的移动性媒介。
  3.强化集体记忆,凝聚共同情感
  重视媒介事件,营造媒介仪式,强化集体记忆。空间在时间的变量中层叠了无数的事件,事件又以空间为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酵主体的情感记忆[8]。每种城市文化的算法程序按部就班的运行,地域文化才能保持稳定性,以此构建强大的情感记忆场域,立足于众多城市群。而群众是城市传播符号的释码者、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城市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反馈者和传受双方权利主体。费孝通先生写道:“文化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所以在算法城市的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空间和时间作用于人物身上的作用,要利用好空间中发生的媒介事件和日常生活建构起集体身份的认同,在时间维度上架构城市想象力,凝聚起城市人的共同情感。算法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精神的价值观,以此作为话语的结构内核和精神底蕴,提升城市凝聚力。
  (二)文化表现与效果层:提升城市识别力和吸引力
  多渠道立体化构建传播矩阵,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感染力,吸引力。城市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提高“自塑”能力,合作促进“他塑”,提高文化辐射性,衍生周边产品,增强区域关联性。跨界、出圈才是城市文化作品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按照生物算法的心理状态进行开发。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组实验中,将出生不久的幼猴与母猴分开,并放置于一个笼子中,笼子里有一个毛绒制品的假猴和一个带着奶瓶的金属制品的假猴,最后的结果是幼猴紧紧抱着毛绒制品的假猴。同样是哺乳动物,人类更倾向于与毛茸茸的物体建立情感联结。成都的熊猫文创作品以其毛茸茸的心理贴近感和独一无二性广销全国,远销海外,传播着成都文化。利用哺乳动物的生物算法原理,在传播中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使城市形象血肉化,提升文化传播力,重塑城市话语。要注重与时俱进,进行文化聚拢和产业升级,打造城市文化IP,创新多次元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识别力,让静态城市文化符号“活”起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五、结语
  算法城市在一定意义上是信息符号集合体,符号规范着我们的交流,使我们在秩序、统一的算法中能够接收到上一个程序的表意,转化为下一个程序的表象。符号化特征越来越超越功能性特征,人本主义时代下,感知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并不能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以归属感,有归属感的是文化赋予城市人的感知,城市文化催生了强大的虚构实体,通过抽象符号的调节体验现实,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城市建立为想象的实体,由虚构到具象,文化就是纽带,就是共鸣,就是震动,甚至就是信仰。算法城市的城市文化的传播算法在大数据时代一定会进一步被挖掘、发现,而运用好、创建好、发展好城市文化虽任重道远,但仍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
  [1] [比利时]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170-171,177-178.
  [2] 孙逊,杨剑龙.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2007:16-17.
  [3] [美]罗伯特·E .帕克,等.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M].杭苏红,译.商务印书馆,2016:5-7.
  [4] 陈科皓,花东文,刘淼,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概述[J].科技风,2020(32):5-6.
  [5]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27-30.
  [6] 莫伟民.“人之死”——《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15(04):84-92,129.
  [7]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
  [8] 杨田.文化生态视角下公共空间感知重塑策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111-116.
  作者简介:薛娅博(1997—),女,内蒙古乌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城市文化传播、亚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受新媒体冲击,都市报发行量大幅下滑。对此,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重报集团”)传统发行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的转型发展思路。但转型前期因过度依赖上游电商平台而遭遇瓶颈,被迫走上生鲜电商的多元创新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结合全国报业发行转型实践,提出当前报业发行的转型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重庆报业;发行转型;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向观众同步解说现场情况、评论新闻事件,给新闻报道带来更多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本文从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功能与发挥的作用出发,剖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工作的重要性,详细分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判断新闻事件、把控新闻现场、捕捉新闻细节及合理表达语言等能力,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节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纪录片生产创作和传播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纪录片与世界,展示纪录片通过表现世界参与世界的三种方式。第二个维度是纪录片与人,提出“我们如何对待人”这个潜在的问题始终是纪录片创作伦理中的根本问题,同时揭示与道德相关的纪录片创作伦理涉及的四个方面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第三个维度是人与人:用三种方案详细分析纪录片拍摄者、拍摄对象和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进一步阐释纪录片存在的合理性,并尝
摘要:随着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学术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随时代变化也有了全新的价值及定义。学术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期刊后期的专家审稿及终审、编校等环节,对于期刊出版整体学术质量的影响极大,是把控期刊学术质量的首个重要环节,初审工作的完成度直接影响着期刊出版的周期及整体的工作效率。本文对笔者近年从事学术期刊初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目前国
作为信息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数据素养正逐渐成为智能时代学生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是适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能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能力也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学生数据素养的构成研究,作为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和测评的基础环节,在国内仍处于研究的起始阶段。基于对国内外14种数据素养能力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从数据意识、数据知识和技能、数据思维和数据道德规范四个层面,构建我国学生数据素养的能力模型。而对于数据素养的培养,应更加强调数据使用的高阶思维能力和
摘要:中国讲述“青春”主题的电影不在少数,但真正将“青春题材”当作一种类型范式进行创作却在新世纪以后。此后青春片作为一种既定类型在越来越多的相似文本创作下变得泥沙俱下。因此,当前青春片亟待探索新的类型出路。本文借由新晋类型作品,发掘青春片在既定类型特征下的创新演进。  关键词:青春片;特征与创新;《闪光少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
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学习空间的变革,促使学习空间生发新样态。智能技术赋权下的学习空间作为学习空间发展的样态之一,它以“栖居之所”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智能增效为目标,促进学习者身心状态的解蔽和情感世界的共通。列斐伏尔在他的“三元辩证空间观”中,对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空间是由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所构成的“三元一体”的辩证空间,“三元”分别对应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观,智能技术赋权下学习空间的结构,可由作为学习活动分布式发生场的物质空间、为学习活动中关系提供
摘要:新乡岳家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是其标志性载体。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梳理新乡岳家拳的历史溯源,研究发现,新乡岳家拳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政府部门组织落后、传播者的传承混乱、传播内容价值滞后、传播对象较为稀缺、传播媒介渠道单一的现实窘境。因此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新乡岳家拳传播的逻辑可从加强组织建设以使愿景认同、拓宽地域开发以推文化认同、转化价值功能以使意义认同、加大人才储备以促意义共
摘要:在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之下,传统期刊的编辑既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共识,亦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期刊编辑一方面必须锤炼自己的选题策划能力和编辑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以创新的姿态投身融合发展的热潮,在内容整合、呈现形式和知识服务方面大胆创新,提升传统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期刊编辑;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刊物质量;融合发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