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奇葩皇帝多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皇帝似乎个个都是奇葩,不是残暴变态就是昏庸荒唐,什么“道士皇帝”“蛐蛐皇帝”“木匠皇帝”……放眼看去,没一个是正经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环境太宽松。
  明朝的政治环境宽松到了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弘治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要做周幽王、汉灵帝的前奏;正德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都敢往死里骂,在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的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比如朱元璋。朱元璋在民间的形象基本就是个超级残暴的嗜血恶魔。究其原因是朱元璋大力反腐,清查了大批贪官污吏。有话语权的文官阶层的利益被触动了,朱元璋的反腐行动就被恶意描绘成杀功臣、搞文字狱之类的恶行了。明朝有很多這类野史,说朱元璋性格凶残,稍不如意就要杀人施暴。说得多了,朱元璋残暴的形象就被定型了。
  另一个原因是,明朝灭亡以后,那些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编修《明史》时,一方面大量采用明朝书商用来吸引读者眼球的各种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责任,着力证明不是大臣不给力而是皇帝“用人不识”“残害忠良”“刚愎自用”,才导致明朝滅亡。
  有意思的是,《明史》初稿把明朝皇帝丑化得不堪入目,竟然让人读都读不下去,连清朝皇帝都Hold不住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读了《明史》编修班子呈上的帝王本纪和列传若干卷,非常不满意,两次语重心长地对编修班子的成员说:“著史之道,务必要秉公持平,不能持有私心而作偏颇之论。”
  康熙还举例子分析道:“《正德实录》记载说,正德在午朝罢朝后,在御道收到了一卷匿名文簿,于是传旨查问,百官全部跪倒在丹墀两旁,因为天气炎热,竟然有好几个人中暑暴毙,还有多人病倒。这件事太可疑了。想想看,打仗时,将士们都穿戴着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之下作战,可是只听说过有战死沙场的,从来没听说过有谁是在战场上中暑暴毙的,又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中暑死亡这么多人?”
  对于明朝的灭亡,康熙的见解也比较客观,认为明末朋党纷争,朝廷大臣置社稷于不顾才是主要原因,没有一味把责任推到崇祯和崇祯身边的太监身上。
  到康熙五十六年,康熙还对修史的官员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明朝有些帝王年纪很轻就死了,史论一概说他们生活不检点、耽于酒色,身体垮了,才早早死了。这些全是书生之见!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即使是完美的皇帝,你们还是会鸡蛋里挑骨头、硬去指责他们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朕为他们辩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纷繁复杂,皇帝劳心劳力,实是不胜劳惫,身体才垮掉的啊。”
  从康熙的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着力抹黑明朝皇帝的主力军其实就是那些生活在明朝年间的无聊文人和纂修《明史》的清朝史官,至于说明朝皇帝个个是奇葩,都是套路罢了。
  编 辑/安 楠
其他文献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为人却十分谦和,他成名后,苏州一位仰慕儒风的大富翁特意宴请他来家中做客。宾主尽欢,已是夕阳西下,大富翁诚意留他宿眠于家中。盛情难却,文徵明带着微酣的酒意进入睡榻时,望见帐外桌上有一套精致的银制餐具,闪着白亮的光,正思索着这家主人在炫富的事,旋即又听到些响动,连忙躺下假寐。他这一装不打紧,竟看到白天的一位客人偷偷溜进来,摸走了两只银盃!  看到这一幕,文徵明的酒一下子醒了大半。
南北朝时期的山阴县(今属浙江绍兴)是个大县,虽很富裕,但风气不太好,县令来一个贪一个,弄得山阴县经常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陈宣帝为此很是忧虑。有一天,他同中书舍人聊起朝中官员,对方说有一个叫褚玠的法曹参军(官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廉洁奉公,正直无私。陈宣帝当即决定把褚玠派到山陰县当县令。  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自然是好事,不过褚玠也深知此任务的艰巨性,所以他不敢大意,好好做了一番功课后才欣然赴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蒋介石政权有意组织和国民党散兵游勇聚集为匪,土匪数量激增。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必须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然而,时隔三年之后,毛泽东却亲自下令特赦了一名女土匪首领,她就是闻名贵州的陈大嫂。  陈大嫂原名程莲珍,少女时期的她高挑白皙、面容清秀,被该县的大地主陈正明看中,娶为二房。陈正明家中有枪、有家丁,陈大嫂跟着他走村串寨,成为出入各种场合的压寨夫人。她天生聪明
垓下之战中,刘邦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差点被项羽反败为胜,他最终获胜来源于一笔政治交易。当时,汉楚两军在荥阳、广武一带经历了漫长的拉锯战,双方都疲惫不堪。而韩信、彭越已有了一定实力,在战略地形上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按照刘邦的战略部署,消灭项羽必须联合韩信、彭越,但联合的命令发出去后,二人并没有如约而来。结果刘邦孤军作战,被楚军团团包围。  刘邦赶紧向张良询问反败为胜的办法。张良的对策是——和韩信、彭
那一年,我与他初相见,江南的烟柳画舫中,我着一袭素白的长裙,微微低首抚琴,鬓边斜插的珠钗轻轻摇晃,一如我微起涟漪的心。眼前的他,披一身墨黑的长衫,眉目清俊,深望着我。我们如一黑一白两枚棋子,不是对峙,而是都暗藏爱慕,恨不能融为一体,融成相依相附的太极。  暮春的风轻柔缱绻,他忽然说:“我看过你写的《选梦词》,极美,如你的人。”我的心弦已动,指下琴弦却乱,曲子支离破碎。窘迫慌乱间,手已被他握在掌心。
嘉庆年间,广东有个著名的海盗头子郭婆带,他性格豪放,艺勇超群,又讲义气,故能一呼百应,被誉为“绿林魁首”。  有意思的是,雖然身为海盗头子,郭婆带却嗜书如命,他在海盗船里收藏了几百种奇书,平日不出去打劫时,常抱着一本书看到深夜。他喜欢读书的同时,也爱屋及乌,喜欢上了读书人。倘若在海上遇到文入学士,他总是吩咐手下不要为难对方;遇到囊中羞涩的寒士,他还会慷慨解囊,资助对方。  郭婆带还在船头高挂一副对
二战时期,法西斯德国在很多战场实施了“焦土政策”,所到之处均被夷为平地,无数生命因此遭殃。但是,德国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却与众不同,他在退守途中拒不执行“焦土政策”,为意大利保全了众多文化古城和珍贵文物。  1943年,凯塞林被希特勒任命为南线总司令,负责指挥德軍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的军事行动。同年7月,盟军拿下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战略锋芒直指亚平宁半岛。9月,墨索里尼政权垮台,意大利宣布退出轴心国
晁盖带着一群小弟上梁山投靠王伦时,王伦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拒人于千里之外。吴用用激将法使林冲一怒之下干掉了王伦。  林冲在杀掉王伦后,吴用就按照之前的约定,急忙拥立新的CEO——“就血泊里曳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吴用这明显是在威胁林冲,林冲之前虽然被吴用利用杀了王伦,但他此刻恍然大悟:他看到王伦的手下纷纷被晁盖的手下控制住了。在晁
一谈起苏联在1941年至1945年的卫国战争,大家往往都会想起斯大林坚决抵抗德国侵略者的形象,然而事实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曾三次向德国求和。  第一次斯大林向希特勒提出媾和是在德國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在1941年6月展开的以快速攻克苏联西部领土为目的的行动)不久。由于苏军的军官团大多被“大清洗”运动清洗掉了,加上苏军准备不足,“巴巴罗萨”行动势如破竹,德军接连分割包围了大批苏军:仅仅
汪曾祺是个爱吃的人。  他上大学时失恋,窝在宿合两天两夜不愿动弹,后来被同学硬拉出去吃了一碗热乎米线,便找到了重生的力量。年老时他得了胆囊炎,确诊后,女儿问大夫:“今后烟酒可有限制?”大夫摇头:“这个病与烟酒无关。”听到这儿,汪曾祺也不难受了,捂着嘴直偷笑。连他临终最后一句话都是和“吃”有关:“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不只爱吃,汪曾祺还会做饭,家里的饭菜常年都是他做。  他自创过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