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与电影生产:“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记忆变迁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91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阐释经过了一个被不断地重新建构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特殊的历史、 政治、 文化语境,影响并构筑了“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特征,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生成土壤.因此,有必要将“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放在战后国际政治语境、 中日关系、 中国电影尤其是抗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及电影美学的变迁中去考察.“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经历了“失语”、 浮出历史地表、 发展壮大的过程.
其他文献
新主流电影作为超越“三分法”的电影新形式,已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主流电影将主流文化价值观、 审美观与市场化运作、 工业生产模式有机融合,实现了在政治性、 艺术性与商业性上的高度统一.此外,其不仅以视觉奇观吸引观众眼球、以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影像画面迎合观众喜好,同时还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单元式叙事模式探索了具有中国电影特色的工业化制作模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极易因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而出现文化折扣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地实现预期传播效果,身处跨文化视阈下的海南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呈现出海南的多维之美.发挥事实的自然之美,呈现海南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增强影像内容的接近性与可信性;以人文为纽带将观众联系到海南民俗艺术之美,实现文化感知的深层交流;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回顾海南历史,展现海南精神面貌之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认同.
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继承于黑色幽默文学与西方黑色幽默电影,并基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与历史现实境况有所创新和突破.自1986年《黑炮事件》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在黑色幽默的探索上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国产黑色幽默电影已经形成了一定之规,这主要体现在反英雄的人物设置、 异质化的时空建构、 荒诞的造型与剧情等方面.而其包蕴的文化内涵,如审丑文化、 批判精神乃至地域文化等也可圈可点.
新时代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革,影视作品的传播环境、 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都变得极为丰富,影视观众社会地位与文化程度的分层导致了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更加细分化,影视作品面临着新的观看环境与社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受众的感官体验在影视作品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引导了视觉景观的嬗变.而一些伪“大女主剧”也趁势出现,带给女性观众一种虚幻的想象性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