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36例治疗体会

来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术前行MDT讨论,血管外科及胃肠外科联合手术治疗.所有治疗病例均行手术探查.其中3例病人术中使用荧光内镜判断肠道血供.统计诊治过程中腹部CT、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相关数据,应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肠道坏死的相关性.结果:腹部CT特异表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与肠道坏死有相关性关系.治疗病例有11例行肠切除、8例为外院行手术治疗后,在我院行术后康复治疗.术后8例发生短肠综合证.1例病人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病人术后出现肠道坏死、肠瘘,3个月后行肠瘘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5例病人术后6个月行造口还纳.荧光内镜判断肠道血供及生机效果良好.结论:AMI病情凶险,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尽早重建小肠血运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多学科讨论后精准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术前腹部CTA对AMI的诊断及判断肠道坏死有重要意义.术中使用吲哚箐绿荧光显影剂、配合荧光导航内镜,判断肠道缺血范围,值得进一步探讨.临时性肠道双造瘘有利于及时发现肠管血运恢复情况,远端造瘘可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在认知康复训练基础上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收的300例PS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听觉事件相关电位、血清BDNF和VEGF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