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难读、难懂这一系列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研究祖国文化,汲取民族文化之智慧作好铺垫,让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民族文化源头的欣赏、探寻,内心深处自有一种亲切之情。如何顺应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 学生 兴趣
一 设境揭题,质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学习的动机。因此,我努力营造古典氛围,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探究解疑的欲望,又把学生置身于古典境界之中。
板书课题的同时课件展示围棋画面,配上古筝曲《出水莲》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读题、理解课题“学弈”,并问:“你读懂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质疑,“谁向谁学弈?”“他们是怎么学弈的呢?”“他们学弈的结果怎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而我及时表扬学生,“同学们,提问题是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你们都握着这把金钥匙呢!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但是要解决他们,咱们还得先读读课文。”(课件出示课文)学生们听着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随后,我又故设悬念,问:“同学们,第一次读这文章,你有什么感觉啊?”同学们一个个张着一张张疑惑的小脸,“老师,这文章读起来很拗口啊?”“老师,这文章我读了一遍,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啊?”……看着我置疑的目的已达成,我因势利导说:“是的,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不同,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同学们异口同声。接着,我又借机诱导“那凭着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该怎么学才能学好这文言文呢?”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说的头头是道。随之,我又依据他们提出的学习方法,来了一个友情提示:“a借助注释读通课文b借助注释读懂课文c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此时,教室里古乐、围棋以及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对话,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 读通课文,身临其境。
对于文言文,知道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着力于稍作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底座,借助课后的注释,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师过渡:“读通文言文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大家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读读课文,在你觉得必须要停顿的地方添上‘/’,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在学生自主学习了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很好地读出句子中的停顿,主要的困难集中于“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我便重点辅导学生理解“通国之”是“全国的”的意思,“援弓缴”是“拉弓箭”的意思,以及“为”因为解释为“谓,说”而读成“wei”,并及时表扬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就能这样很好的读出停顿,了不起!”接着,我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配乐范读,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致,为学生下面能成功地学习作一个铺垫。同学们模仿古人诵读欲望被挑起。我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大声地、尽情地朗读,再指名个别读。学生们津津乐读的样子俨然一个个小书童。
三 读懂课文,沐浴书香。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老师看出了你们是多么会学习呀!”老师更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读懂课文我们还得借助注释,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准备。赋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学生们充满信心地加强注释理解,加强语言的感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故而,学生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课始所提出来的问题。在这其中,我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随即又让学生解释并反复的朗读句子。让学生在悟中读,在读中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达成了学习古文,要反复吟读的目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因此,在读懂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针对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叙述空白,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两人学弈的不同表现。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那后一个学生此时是怎么想的呢?在这之后的学习中,他会怎么做呢?再如:你想对这两个学生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一环节的末尾,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小环节:a同学们,你们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看谁更有本事,把刚才大家智慧的结晶融会成自己的知识,连起来说说这五句话的意思?b老师欣赏有挑战的学生,能用故事的形式讲讲《学弈》吗?c瞧,你的思维多么敏捷啊!理性地表达了对文章的理解,谁愿意向他挑战,用感性的方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一系列的环节层层深入,推波助澜,为的是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能达成意会语句,反复朗读的目的。
四 指导诵读,读出韵昧。
新课标提出:“主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的环节少不了,更是马虎不得。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给学生配上古乐,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或让他们自由放声读,或同桌赛读,或自告奋勇表演读等,即强调了个性化朗读,多读,人情人境地读。读到文章自然脱口而出,“之乎者也”韵味十足。让学生用古人的方式学习古人的东西,让他们充分体会诵读古典文学之美,带领他们陶醉于这古典的文言世界,这样效果极佳,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古典文学的学习埋下积极的伏笔。
五 谈收获,课外延伸。
我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和学习了课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等方面请学生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还布置了《矛与盾》、《郑人买履》等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使得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能及时地得到课外的补充与延伸。
总之,若能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屏弃不求理解、死记硬背,而充满审美的愉悦,那么教师就一定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之中,就能让学生遨游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海洋,就能要学生流连于千古佳作的神奇境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自发地去探索,去发现,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哲理,接受美的熏陶,增加形象的感动,增加文字的品味,得到思想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学弈》的教学中我就是力图表现一种唯美的教学风格,既努力营造一种古典文化的学习氛围,又照顾了小学生的天性,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份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惊喜。
【关键词】文言文 学生 兴趣
一 设境揭题,质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学习的动机。因此,我努力营造古典氛围,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探究解疑的欲望,又把学生置身于古典境界之中。
板书课题的同时课件展示围棋画面,配上古筝曲《出水莲》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读题、理解课题“学弈”,并问:“你读懂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质疑,“谁向谁学弈?”“他们是怎么学弈的呢?”“他们学弈的结果怎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而我及时表扬学生,“同学们,提问题是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你们都握着这把金钥匙呢!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但是要解决他们,咱们还得先读读课文。”(课件出示课文)学生们听着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随后,我又故设悬念,问:“同学们,第一次读这文章,你有什么感觉啊?”同学们一个个张着一张张疑惑的小脸,“老师,这文章读起来很拗口啊?”“老师,这文章我读了一遍,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啊?”……看着我置疑的目的已达成,我因势利导说:“是的,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不同,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同学们异口同声。接着,我又借机诱导“那凭着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该怎么学才能学好这文言文呢?”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说的头头是道。随之,我又依据他们提出的学习方法,来了一个友情提示:“a借助注释读通课文b借助注释读懂课文c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此时,教室里古乐、围棋以及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对话,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 读通课文,身临其境。
对于文言文,知道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着力于稍作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底座,借助课后的注释,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师过渡:“读通文言文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大家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读读课文,在你觉得必须要停顿的地方添上‘/’,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在学生自主学习了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很好地读出句子中的停顿,主要的困难集中于“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我便重点辅导学生理解“通国之”是“全国的”的意思,“援弓缴”是“拉弓箭”的意思,以及“为”因为解释为“谓,说”而读成“wei”,并及时表扬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就能这样很好的读出停顿,了不起!”接着,我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配乐范读,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致,为学生下面能成功地学习作一个铺垫。同学们模仿古人诵读欲望被挑起。我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大声地、尽情地朗读,再指名个别读。学生们津津乐读的样子俨然一个个小书童。
三 读懂课文,沐浴书香。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老师看出了你们是多么会学习呀!”老师更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读懂课文我们还得借助注释,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准备。赋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学生们充满信心地加强注释理解,加强语言的感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故而,学生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课始所提出来的问题。在这其中,我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随即又让学生解释并反复的朗读句子。让学生在悟中读,在读中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达成了学习古文,要反复吟读的目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因此,在读懂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针对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叙述空白,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两人学弈的不同表现。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那后一个学生此时是怎么想的呢?在这之后的学习中,他会怎么做呢?再如:你想对这两个学生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一环节的末尾,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小环节:a同学们,你们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看谁更有本事,把刚才大家智慧的结晶融会成自己的知识,连起来说说这五句话的意思?b老师欣赏有挑战的学生,能用故事的形式讲讲《学弈》吗?c瞧,你的思维多么敏捷啊!理性地表达了对文章的理解,谁愿意向他挑战,用感性的方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一系列的环节层层深入,推波助澜,为的是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能达成意会语句,反复朗读的目的。
四 指导诵读,读出韵昧。
新课标提出:“主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的环节少不了,更是马虎不得。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给学生配上古乐,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或让他们自由放声读,或同桌赛读,或自告奋勇表演读等,即强调了个性化朗读,多读,人情人境地读。读到文章自然脱口而出,“之乎者也”韵味十足。让学生用古人的方式学习古人的东西,让他们充分体会诵读古典文学之美,带领他们陶醉于这古典的文言世界,这样效果极佳,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古典文学的学习埋下积极的伏笔。
五 谈收获,课外延伸。
我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和学习了课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等方面请学生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还布置了《矛与盾》、《郑人买履》等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使得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能及时地得到课外的补充与延伸。
总之,若能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屏弃不求理解、死记硬背,而充满审美的愉悦,那么教师就一定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之中,就能让学生遨游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海洋,就能要学生流连于千古佳作的神奇境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自发地去探索,去发现,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哲理,接受美的熏陶,增加形象的感动,增加文字的品味,得到思想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学弈》的教学中我就是力图表现一种唯美的教学风格,既努力营造一种古典文化的学习氛围,又照顾了小学生的天性,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份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