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与骨科学的融汇——数字骨科学——写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成立之际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于2011年11月11日在西安正式成立,学组成员参加了于同期召开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9场)——数字外科高层峰会暨首届中国数字骨科学术会议".近20年来,数字医学在医学领域已全方位渗透,特别在外科领域已对外科手术产生了重要变革.基于数字医学、数字解剖学概念的提出及数字化技术在骨科临床广泛应用的现实,2007年我们对这一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多领域交叉的重大前沿新技术进行了理论凝析、宏观定位与学科归属,提出了"数字骨科学"——这一骨科新分支的概念与观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601-604),以期将数字化技术与骨科学有机地结合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最终形成其自身完整的学科理论与临床体系,不断促进骨科学的发展从"数字骨科学"概念的提出到"数字骨科学组"的成立,走过了四年的发展历程;这是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跨学科、跨领域、越来越多新兴交叉学科形成的必然与学科发展的总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入路在Pipki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5月至2008年1月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治疗的13例Pipkin骨折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59岁,平均34.5岁。Pipkin分型:I型4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2例。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从骨折愈合情况、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
期刊
目的 对比分析体征、MRI与关节镜下实际损伤的相互关系,探讨体征及MRI对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78例(79膝)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膝45例,右膝32例,双膝l例;男58例,女20例;年龄14~53岁,平均29.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d至96个月,平均13.1个月.以关节镜检查作为诊断的客观标准,计算前抽屉试验(ADT)、Lachm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及医学仪器的改进,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得到了飞速的发展.CAS在骨科中的具体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
期刊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严重腰椎骨折合并前方与侧方完全性脱位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12例严重腰椎骨折合并椎体前方及侧方完全性脱位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18 ~52岁,平均31.3岁;主要损伤节段:L1 9例,L2 3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C3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三维矫正与固定,并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9例,Ⅳ型6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撬拨和推顶的方法使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骨缺损处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并采
11月4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特护病房中,采访到了今年九月被一名患者砍伤的国内顶央嗓音专家同仁医院喉科主任徐文。据同仁医院的医生介绍,目前徐文治疗的重点,是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恢复肢体功能。
期刊
北京积水潭医院定于2011年12月13—16日在北京举办第六届全国髋臼骨盆骨折治疗高级培训班。此次培训班由创伤骨科专家王满宜、吴新宝教授亲自授课。内容涉及髋臼、骨盆骨折的解剖、X线检查、骨折分型、手术入路、手术技巧、术后处理、并发症的防治等。培训的形式采取幻灯讲课、手术录像、模型骨操作、尸体解剖、手术演示、讨论多种形式结合。此次培训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期刊
目的 探讨经后侧人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彤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经后侧人路手术治疗12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1~55岁,平均31.3岁;左侧6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高处摔伤3例,重物压伤1例;对于骨缸,均为侧方的挤压暴力。骨折根据Tile分型:B2.1型8例,B2.2型4例。12例患者均采用经后侧人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
期刊
目的 评价不同大小孔径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盐析法制备3种不同孔径(200~300 μm、300~450 μm、450~600 μm)的CPC材料,利用Micro-CT测量3种材料的平均孔径、孔隙率.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BMSCs原代培养并传代;将3组材料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每种材料接种2×105个细胞后.于接种后12、24 h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