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校企合作是美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美国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1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主要它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大量的国外制造业企业迁入我国,我国有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来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
2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核心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组织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并且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美国的职业技术学校规模比较大,教学硬件十分先进并且间有实习车间,这些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甚至很多课程都是直接到企业去完成,这样就让学生置身于工作的现场,因此美国在技术教学方面的效果非常好。此外,学校根据市場行情的变化情况经常调整专业科目以及课程,增加或减少教学的科目以及课程。
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体操运动员娴熟的表演是离不开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高职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学校和各大公司、企业、紧密联系互动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办学在美国蔚然成风。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提供了一份题为《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内部开展的训练和教育计划庞大广泛,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国公立、私立学校和学院的一种替代方案。如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训练的经费约600亿美元,全国4年制学校和大学的教育经费也不过是这个数字。大约有8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与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无几。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达7亿美元。
4 我国如何进行校企合作
4.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 职业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靠技校、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职业院校)。国家应加强宏观管理,各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结合师资对市场进行判断来设置专业、招生、各学校要有明确地定位。对于胡乱招生只顾眼前利益的院校应给以严厉惩罚,甚至勒令停办
4.2 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 从1998年以来,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逐年增加,截至2009年已超过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但职业教育的投入还不到教育经费的10%,2005年更是降到了6.7%。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投入从未超过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30%。
由于缺少资金,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不少学校缺教师、缺宿舍、缺设备、缺实验、缺基地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
4.3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我国职业院校由于实习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实力,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调查发现,在实训基地方面54%的学生没有去过,有25%学生根本未实习过,有21%的学生仅去过实习单位。由于学生仅懂得理论未得到充足的实习,所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不愿意接收这类学生实习,有些企业甚至向学生或学校索要实习经费,而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为了节俭,只有“忍痛割爱”,这样就使得学校与企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政府应当通过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工商企业界与学校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合就业工作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学校和工商企业应当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这样以来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经过工商企业的实际工作,这样通过学习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培养了实际的工作能力。每一个学生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相互配合学习,不仅学到了基础理论知识,更获得了有关的工作经验,等到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做好了进入工作的各种准备。
4.4 把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但是目前很多的职业院校仍旧把职业教育按照学历教育进行教学,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在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不能够适应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文化课、基础课和理论课,所开设的专业课也是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机制,没有做到根据企业需要办学,学用不一致情况明显,很难达到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甚者一些地方对职业院校文化课程进行统考和部分学生参加升学考试,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的严重脱钩。
二次大战以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使美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川.谈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职业论坛,2005(16):21-22.
[2]蕙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学院报,2003(4)18-25.
[3]沈百福.谈美国的校企联合[J].职教通讯,2002(07).
[4]隋子群.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发展,2007(4)15-17.
作者简介:李冰(1967-),男,陕西安康人,讲师,教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美国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1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主要它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大量的国外制造业企业迁入我国,我国有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来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
2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核心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组织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并且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美国的职业技术学校规模比较大,教学硬件十分先进并且间有实习车间,这些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甚至很多课程都是直接到企业去完成,这样就让学生置身于工作的现场,因此美国在技术教学方面的效果非常好。此外,学校根据市場行情的变化情况经常调整专业科目以及课程,增加或减少教学的科目以及课程。
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体操运动员娴熟的表演是离不开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高职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学校和各大公司、企业、紧密联系互动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办学在美国蔚然成风。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提供了一份题为《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内部开展的训练和教育计划庞大广泛,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国公立、私立学校和学院的一种替代方案。如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训练的经费约600亿美元,全国4年制学校和大学的教育经费也不过是这个数字。大约有8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与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无几。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达7亿美元。
4 我国如何进行校企合作
4.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 职业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靠技校、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职业院校)。国家应加强宏观管理,各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结合师资对市场进行判断来设置专业、招生、各学校要有明确地定位。对于胡乱招生只顾眼前利益的院校应给以严厉惩罚,甚至勒令停办
4.2 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 从1998年以来,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逐年增加,截至2009年已超过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但职业教育的投入还不到教育经费的10%,2005年更是降到了6.7%。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投入从未超过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30%。
由于缺少资金,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不少学校缺教师、缺宿舍、缺设备、缺实验、缺基地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
4.3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我国职业院校由于实习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实力,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调查发现,在实训基地方面54%的学生没有去过,有25%学生根本未实习过,有21%的学生仅去过实习单位。由于学生仅懂得理论未得到充足的实习,所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不愿意接收这类学生实习,有些企业甚至向学生或学校索要实习经费,而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为了节俭,只有“忍痛割爱”,这样就使得学校与企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政府应当通过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工商企业界与学校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合就业工作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学校和工商企业应当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这样以来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经过工商企业的实际工作,这样通过学习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培养了实际的工作能力。每一个学生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相互配合学习,不仅学到了基础理论知识,更获得了有关的工作经验,等到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做好了进入工作的各种准备。
4.4 把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但是目前很多的职业院校仍旧把职业教育按照学历教育进行教学,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在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不能够适应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文化课、基础课和理论课,所开设的专业课也是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机制,没有做到根据企业需要办学,学用不一致情况明显,很难达到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甚者一些地方对职业院校文化课程进行统考和部分学生参加升学考试,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的严重脱钩。
二次大战以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使美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川.谈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职业论坛,2005(16):21-22.
[2]蕙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学院报,2003(4)18-25.
[3]沈百福.谈美国的校企联合[J].职教通讯,2002(07).
[4]隋子群.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发展,2007(4)15-17.
作者简介:李冰(1967-),男,陕西安康人,讲师,教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