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应用负压治疗技术修复小儿浅Ⅱ度烫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将2009年8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307例浅Ⅱ度烫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负压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62例.负压治疗组患儿于伤后72 h内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6 kPa),伤后第9天结束;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包扎换药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创面修复情况及换药次数;对比负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创
【机 构】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应用负压治疗技术修复小儿浅Ⅱ度烫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将2009年8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307例浅Ⅱ度烫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负压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62例.负压治疗组患儿于伤后72 h内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6 kPa),伤后第9天结束;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包扎换药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创面修复情况及换药次数;对比负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记录负压治疗组治疗后1、2、3d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的引流液量.数据比较行t检验或x2检验. 结果 负压治疗组患儿出现发热的比例为26.9% (39/145),显著低于对照组[63.6% (103/162),x2 =41.419,P<0.01].伤后第9天,负压治疗组138例患儿的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7例零星残余创面经碘伏消毒换药后2d愈合.负压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9.2±0.6)d,明显短于对照组[(10.1±1.6)d,t=6.895,P<0.01].负压治疗组患儿的换药次数为(2.05±0.22)次,显著少于对照组[(4.82±0.81)次,t=39.878,P<0.01].负压治疗组治疗前,17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治疗后,7例未愈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负压治疗组引流液量与创面大小成正比,治疗后第1、2、3天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引流液量分别为(9.8±3.2)、(6.2±2.1)、(4.1±1.6)mL. 结论 负压治疗可显著减少换药次数,通过引流创面渗液减轻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小儿浅Ⅱ度烫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对过去10年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行创面细菌学调查,拟为后续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2001-2010年笔者单位收治的835例烧伤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A组388例,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B组447例,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患儿的烧伤总面积为10%~40% TBSA,浅Ⅱ~Ⅲ度.对2组患儿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目的 观察应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儿童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男性患儿6例,其中电击伤4例、热压伤2例,创面面积为1.0 cm ×0.8 cm~3.2 cm ×2.0 cm,Ⅲ~Ⅳ度.清创后均采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3.0 cm×1.0 cm~4.0 cm
目的 探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多个手指深度烧伤患者.扩创后,根据伤情将示指与中指或中指与环指并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未并指的伤指创面及手背供瓣区均移植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术后4周左右分指、修整. 结果 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示、中指并指后创面8例,中、环指并指后创面3例,皮瓣面积5.0 c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25~55岁;烧伤总面积30%~98%,Ⅲ度面积21%~85%TBSA。
患者男,43岁,体质量63 kg,2006年9月26日工作时被沸水烫伤(以下称烧伤)后3h入院.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烦躁不安,心率151次/min,全身大部分表皮剥脱,基底苍白,部分红白相间.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100% TBSA.其中浅Ⅱ度创面约3% TBSA,散在分布于面部、双手掌侧、双足底;深Ⅱ度创面约38% TBSA,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部、背部及部分四肢;其余部位为Ⅲ度创面约59%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目前大多用于修复成年患者头皮缺损,较少用于小儿大面积头皮缺损的修复。2005年12月-2009年6月,作者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11例患儿头皮缺损,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岁。
非诺贝特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激动剂,有着促进和抑制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并且已经多年用于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其受体在肝脏、骨骼肌、心脏、肠以及肾脏细胞中均有表达,调节全身的脂代谢、脂肪酸氧化以及脂肪酸运输。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高血糖症,这是因为烧伤后肝脏葡萄糖生成和儿茶酚胺介导的肝糖原分解增多。
烧伤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免疫应答在烧伤患者防御感染和降低病死率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体液免疫在烧伤感染中的作用,作者对本单位烧伤患儿血清中的Ig水平进行检测。
指蹼瘢痕畸形常发生于手部烧伤后或手背部植皮术后,以蹼状粘连常见,影响手部功能和外观.1982年,Smith和Harrison[1]最先应用海鸥形皮瓣修复烧伤后指蹼粘连.笔者应用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蹼状指蹼粘连,充分利用蹼状结构形成较完整的指蹼,多数不需植皮,术后外形较佳.
休克期液体复苏在严重烧伤救治中具有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体救治的成败[1].当前国内外虽有许多补液指南和补液公式用于指导烧伤患者复苏[1-3],但补液过度或不足的现象仍很常见[4-5],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多少一直是复苏的焦点.为了对烧伤后早期液体复苏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结合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