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震特征及其识别研究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70年以来117次中强地震(东部MS≥5.5, 西部MS≥6.0), 其中有直接前震的地震11次, 占9%; 有广义前震的地震63次, 占51%. 直接前震与主震的时间间隔优势分布在30天以内, 空间距离50 km以内, 震级差在1级以上.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资料, 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5日岫岩MS5.6和5.1地震前的直接前震具有较高的剪应力背景.
其他文献
基于一个假设的活断层和设定地震以及与之相应的计算模型,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改进的透射人工边界以及含有高频振动的震源时间函数,预测了该断层在设定地震为矩震级MW=634时的近断层基岩强地面运动.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透射人工边界具有良好的数值稳定性;预测基岩强地面运动的特征与近断层基岩强地面运动特征的现有认识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 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采用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的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次地震事件共487条数字化波形记录,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的三段几何扩散参数、S波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1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计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非弹性衰减在1Hz处的Q值比地质构造活跃地区的结果要大得多.32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除个别台站外基本没有表现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62例,
粘度为常数或仅随深度变化是地幔对流模型中常用的假设.本文在常粘度背景下,通过假定小扰动粘度在纬向上的变化形式,将粘度的横向变化引入地幔对流模型中,并给出了变粘度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