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大多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作者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志。现以《新城道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沉浸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新城道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的一篇推荐作品,本单元的学习方式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激趣导入
  猜猜他是谁?他才华横溢,欧阳修曾说“读其书(文章),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他一心为国,政绩卓著,但他的生活状态却是: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四十年的为官生涯,起起伏伏十八次。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点击量。
  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
  没错,他就是千古奇才、人间绝版的苏东坡。
  二、诵读感知
  初读感知,思考《新城道中》如果是一個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他在干什么?
  明确:时间是春天,从首句的东风就可以看出时间——春天(东风)古人把对时序的更替、生命感悟寄托在自然中,东风来,春天到,东风催动万物,所以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还凋零百花,所以李商隐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左右万物的特点就成为了权贵、家长的象征。陆游有诗“东风恶,欢情薄”。南风吹,夏日暖,白居易的《观刈麦》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西风吹,天气凉,有道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北风吹,冬来到,岑参说“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地点在新城道中的山路上,人物是苏子(杭州通判),事件是从富阳去新城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沉浸体验
  这单元主要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我们穿越千年,随苏子一起体验他山行途中的见闻感受吧。
  每联分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展开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并鉴赏各联手法及作用。
  教师示范首联,其余各联让学生自主赏析。
  1.首联示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知道我要路过这里,温柔和煦的春风竟轻轻吹散连日不歇的春雨。早晨起来,咦,天放晴了,那房檐上、屋瓦上汹汹的雨柱变成了线,变成了滴漏,滴滴答答,慢慢变成了时断时续的雨的喘息了。
  首联既让我们感受了东风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昨天应该还是淫雨霏霏,今早已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了。可以说,首联既描绘了久雨初霁的清新明丽。“欲山行”三个词又领起了下文山行的见闻感受,同时对东风人格化的描写“知我,吹断”也为全诗奠定了愉快轻松的基调。诗人的喜悦之情也侧漏无遗了。
  书圣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时会游目骋怀,极尽视听之娱。苏子也是这样,在游目骋怀时见到——
  2.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山顶上洁白的云朵如少年头上戴着的丝棉帽子,树梢头冉冉升起的朝阳像一面又圆又亮的铜盘或者铜锣。这图景一白一黄。一明丽一温暖,有色彩有质感,可见此时苏子是心情大好,意兴遄飞了。
  此联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远景,云如絮帽,日若铜钲,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啊!其实“云如絮帽”是化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晴云如擘絮”《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 “絮帽”似乎比“擘絮”要更灵动些;而日若“铜钲”倒是苏子的首创了。后来乡愁诗人余光中也借鉴了这句话,在他的诗歌《山盟》中把日出写成“新铸的一面古铜锣,铛的一声轰响,天就亮了。”就更富有审美想象了,既摩了形,还摩了声,而且色彩也更加瑰丽了。
  七律诗本来就非常重视炼字。师承“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的苏子,更是在这联中用了精妙的动词“披”和“挂”,形象传神,仿佛天公有情,头戴新帽腰挂铜锣,披挂一新,在隆重迎接我的到来啊。
  此时的苏子哪里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哪里是走在久雨泥泞的小路上,他简直是跟列子一样在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啊!
  3.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山路两边,竹篱弯曲着膝盖,山桃花探身篱笆外,脸颊粉嘟嘟的,满含着笑意,仿佛在说:苏公您早!溪水清澈见底,溪边柳枝身段婀娜,摇曳多姿,好像在说:欢迎您啊!苏公!这里的一花一木,篱笆溪水,都流光溢彩,热情有加,苏子简直就是在诗和田野间徜徉啊!此时苏子的喜悦之情已呼之欲出了。
  这联描写了山村近景,但写的极其富有层次,高桃矮篱、绿柳清溪,参差有致、俯仰生姿;色彩浓淡相间,相映成趣;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野桃含笑”“沙柳自摇”写尽了山村的生机盎然,而轻灵跳脱的拟人手法的运用,除了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外,更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形象再现啊,在寓情于景中,诗人的山行之乐也不言自明了。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苏子正左顾右盼呢,远处几缕炊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袅袅升起。又见村姑孩童们轻快漫步在山路上,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该是烧好了芹菜,煮好了竹笋给山脚平原上抚犁耕地的农夫送饭去了吧。他们全家人也一定会在田间地头一起吃饭,一起嬉闹吧!
  这里苏子又巧妙的运用了副词 “应”,在和缓的推测中蕴含了淡淡的比较,这样既把自己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欣慰之情表露无遗,当然语气里的羡慕之情也是无法掩饰。唉,人间最乐应该是这山野之间,无忧无虑劳动的春耕早忙人了吧。可以想见,苏子已经路过了这山村很远很远。但他还是在不断的回头张望着,这村、这景、这人,这里的生活在他的心里就是一片桃花源啊。可以说苏子对这乡村的恋情是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文人的魅力,就是竟能把偌大世界的偏僻角落变成人人心目中的故乡。”跟着苏子的这趟旅行,新城道中这个并不出彩的地方跟黄州一样从此也成了一个响亮的地方。
其他文献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话题作文:第二阶段(2006-2012):“材料 命题”作文篇三阶段(2013-2017)新材料作文。纵观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的形式,我们发现其具有话题聚焦、自然引路和辩证拓展的三个特点。  一、话题聚焦,把控立意范围  江苏卷作文命题形式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一直保留着特有的命题风格——聚焦话题。即便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的出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这一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标也被称“核心素养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提法实际上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语
“复盘式评课”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提出的一种评课方法,就是以“复盘”的方式,回顾、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在复盘过程中,评课者和授课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回顾、思考、研讨,从而理清备课与教学的路径,找准教学的支点与规律,提升评课者与授课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能力。  复盘式评课的步骤是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  课堂
一、“时”的概念  时事评论,就是针对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市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理性地发表个人看法,褒贬赞否,针砭时弊。由于时评具有新鲜性、真实性、针对性、思辨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够缓解写作“无源之水,无病呻吟”的选材问题,因此把时评引入学生作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当下的高中生都是“00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独立个性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青年教师的能力如何提升,大方之家多有论及。其中,课堂自是极好的练兵场,培训学习亦不乏为一种好方式。  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到高三则埋头做题,题目主要源自复习书上配套练习、名校来的模考卷等。某些教师做题瞄一眼文字,瞟一眼答案。至于命题人命题的角度、依据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认真些的教师可能会查字词、古诗文的出处,抄答案时修正个别欠妥之处。  如此做题,即便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拥趸众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终归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形散神聚的代表之作,本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比较典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昌市语文教育部门在我校试点开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同课异构活动,圈定了这篇较为冷僻的古文,这对执教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大胆地颠覆传统,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最终从课文的3、2、1自然段倒逆着进行讲授。  一、以抒情切入(文本第三自然段)  以声情并茂的故事讲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填鸭式的教学,也不是学生被动模仿的学习过程。随着近几年各学科对思维导图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也通过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且引导学生能有效地使用目前所积累的素材。  下面,就我在以“法治”“传统文化
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收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花了大量时间做着素材积累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立足于高中生的写作实际,没有行之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尝试便只能是浅尝辄止。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如果不能合理并行、有效接轨,作文实践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
鲁迅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人物,莫过于画眼睛。《祝福》截取祥林嫂生活的几个断片再现其悲剧一生,虽对祥林嫂肖像着墨不多,可形神逼肖,个性突出,显然得力于画眼睛的艺术。小说十多处写到主人公眼睛,每次着笔都很干净,用白描,极富张力。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人物的眼睛也在变化,从死了第一个男人后“顺着眼”的顺从,到死了第二个男人和阿毛后“直着眼”的抗争,最后是“眼睛窈陷下去”的绝望,以及死前“眼珠间或一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正如名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要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通过拜读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明确概念,缘路而行  “古文”,从字面就是古代的文字、文章,就是用“之乎者也”写成的文章,等同于“文言文”。这种理解是偏颇的,其实“古文”,指的是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