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了妈妈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千万别惯着孩子,否则将来后患无穷。”
说这些话的妈妈们往往会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和权威性,并且有一副“因为没溺爱孩子而使得他规规矩矩”的沾沾自喜感。
如果把角色换过来呢,这是一个家有老人的过来人,对一个刚刚面临家有老人的成年人说:“千万别对老东西太好,否则你后患无穷。”
相信听到这句话的老人,不会因为孩子得到了这样的经验教育,且对自己诸多规矩免得自己有过分行为而喜悦和兴奋吧?
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小婴儿,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来到这个世界,本以为最爱的爸爸妈妈会给予他无私和满满的疼爱,却发现父母在他出世之前早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训儿经验”的话,不知道这个小生命将有多么难过和失望。
有一个妈妈,曾经无比骄傲得说:“我完全按照育儿师的建议养孩子,从小就让她独立,刚刚出生就不许她任性,哭?就让她哭,总有她哭够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满足她,那样的话,孩子就会无休无止地用哭来要挟大人,后患无穷。”
又一个后患无穷。
处处可见因为看到了育儿书,听从了育儿师建议变成凶神恶煞的妈妈们——“我孩子要吃棒棒糖,我就是不给他,任凭他打滚也好,撒赖也好,就是不给,不能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习惯”“我女儿怕黑,不肯自己睡,不能惯着她,越害怕越叫她自己睡,习惯了就好了!”……
我不得不怀疑育儿师们都是后娘养大的,对亲子关系没有善意的解读,仅仅是为“免得日后后患无穷”而设计的一系列整理孩子的方法,且推销给那些没有立场和个性的妈妈们,以此牟取暴利。
看看市场上如今林林总总的育儿书籍,不难发现这点,很多作者甚至摆出自己显赫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点有多么英明,可是,相对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一脸愁苦的小孩,我更喜欢那些没心没肺的,健康快乐的,积极向上的小孩,而且我立志要让自己的儿子变成那样的人。其实看看那些可怜的爱哭闹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什么都得不到的类型,如果你尽量去满足他的需要,他为什么要哭闹?孩子也是人,也懂道理,如果你的经济不允许你如此奢侈,你还可以讲道理或者用其他的办法弥补他,除非你的孩子天生是个讨债鬼,否则他一定会明白的。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虽然有那么多的骄子妈妈们恶狠狠地分享着她们的专制经验,也有一些很温馨的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爱孩子,怎么做一个称职的妈妈。比如说《斯波克育儿经》,这本风靡全球已经再版了十几次的育儿著作中没有得意洋洋的强权观念,但是可以告诉那些手忙脚乱的新生妈妈,孩子的哭声代表什么,孩子的各种发育指标,不仅仅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食物和看护,更重要的,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其中一段话说,婴儿在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往往只能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如果你能够很快领会到他需要什么,他是不会总哭闹的,而且他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人在爱他,帮助他,这令他在无比恐慌的新环境中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帮助人在婴儿期纠正很多心理问题,避免他因为总是达不成所愿而变成一个冷血和淡漠的人。简单地说,如果父母对孩子很疼爱,那么这个孩子会觉得世界很美好,是一个基本上只发生好事的地方。
有的父母又开始反对:“如果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
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既然知道将来孩子要受苦,为什么在他能够享受到唯一的亲人的疼爱和甜蜜的时候,也变成那些社会上的坏蛋,提前让孩子受到噩梦教育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快乐和愉悦感,只是为了叫他们可以适应将来社会上的种种苦难?
难怪有一些人习惯闭塞自己,就算受到再多的灾难,也不选择向家人求助或者倾诉,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他,这世界上谁都没用,谁都指望不上,父母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只会板起面孔告诫他:社会就是这样的!你失败了你这个笨蛋!你自己去处理,别麻烦我们!……相同的情况下,他也会让自己厌恶的这种暴力和冷漠的方式变成他对别人或者对这个社会的基本姿态。
所以,我宁愿做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绝不做一个所谓的英明的,苛刻的,总时刻准备折磨孩子的母亲。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没有权利给别人苦难,虽然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他的人生不应该由别人去控制和扭曲,谁给他使命非要让他做一个优秀的,无可挑剔的,兢兢业业的,不触犯罪责的人?
我想,作为一个母亲,首先应该教育孩子的不是规则,而是爱,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孩子,是不会残害动物,不会伤害爱他的人,无论受到任何的挫折,妈妈永远是他的温柔港,让他明白,虽然外面的世界残酷,可是至少他拥有妈妈最完整的爱,这种爱不是施压,不是控制,不是命令,而是他本应该得到的,最健全的信任,最宽松的生长环境,最愉快的家庭生活,最甜蜜的亲情关系。
说这些话的妈妈们往往会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和权威性,并且有一副“因为没溺爱孩子而使得他规规矩矩”的沾沾自喜感。
如果把角色换过来呢,这是一个家有老人的过来人,对一个刚刚面临家有老人的成年人说:“千万别对老东西太好,否则你后患无穷。”
相信听到这句话的老人,不会因为孩子得到了这样的经验教育,且对自己诸多规矩免得自己有过分行为而喜悦和兴奋吧?
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小婴儿,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来到这个世界,本以为最爱的爸爸妈妈会给予他无私和满满的疼爱,却发现父母在他出世之前早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训儿经验”的话,不知道这个小生命将有多么难过和失望。
有一个妈妈,曾经无比骄傲得说:“我完全按照育儿师的建议养孩子,从小就让她独立,刚刚出生就不许她任性,哭?就让她哭,总有她哭够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满足她,那样的话,孩子就会无休无止地用哭来要挟大人,后患无穷。”
又一个后患无穷。
处处可见因为看到了育儿书,听从了育儿师建议变成凶神恶煞的妈妈们——“我孩子要吃棒棒糖,我就是不给他,任凭他打滚也好,撒赖也好,就是不给,不能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习惯”“我女儿怕黑,不肯自己睡,不能惯着她,越害怕越叫她自己睡,习惯了就好了!”……
我不得不怀疑育儿师们都是后娘养大的,对亲子关系没有善意的解读,仅仅是为“免得日后后患无穷”而设计的一系列整理孩子的方法,且推销给那些没有立场和个性的妈妈们,以此牟取暴利。
看看市场上如今林林总总的育儿书籍,不难发现这点,很多作者甚至摆出自己显赫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点有多么英明,可是,相对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一脸愁苦的小孩,我更喜欢那些没心没肺的,健康快乐的,积极向上的小孩,而且我立志要让自己的儿子变成那样的人。其实看看那些可怜的爱哭闹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什么都得不到的类型,如果你尽量去满足他的需要,他为什么要哭闹?孩子也是人,也懂道理,如果你的经济不允许你如此奢侈,你还可以讲道理或者用其他的办法弥补他,除非你的孩子天生是个讨债鬼,否则他一定会明白的。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虽然有那么多的骄子妈妈们恶狠狠地分享着她们的专制经验,也有一些很温馨的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爱孩子,怎么做一个称职的妈妈。比如说《斯波克育儿经》,这本风靡全球已经再版了十几次的育儿著作中没有得意洋洋的强权观念,但是可以告诉那些手忙脚乱的新生妈妈,孩子的哭声代表什么,孩子的各种发育指标,不仅仅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食物和看护,更重要的,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其中一段话说,婴儿在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往往只能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如果你能够很快领会到他需要什么,他是不会总哭闹的,而且他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人在爱他,帮助他,这令他在无比恐慌的新环境中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帮助人在婴儿期纠正很多心理问题,避免他因为总是达不成所愿而变成一个冷血和淡漠的人。简单地说,如果父母对孩子很疼爱,那么这个孩子会觉得世界很美好,是一个基本上只发生好事的地方。
有的父母又开始反对:“如果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
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既然知道将来孩子要受苦,为什么在他能够享受到唯一的亲人的疼爱和甜蜜的时候,也变成那些社会上的坏蛋,提前让孩子受到噩梦教育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快乐和愉悦感,只是为了叫他们可以适应将来社会上的种种苦难?
难怪有一些人习惯闭塞自己,就算受到再多的灾难,也不选择向家人求助或者倾诉,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他,这世界上谁都没用,谁都指望不上,父母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只会板起面孔告诫他:社会就是这样的!你失败了你这个笨蛋!你自己去处理,别麻烦我们!……相同的情况下,他也会让自己厌恶的这种暴力和冷漠的方式变成他对别人或者对这个社会的基本姿态。
所以,我宁愿做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绝不做一个所谓的英明的,苛刻的,总时刻准备折磨孩子的母亲。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没有权利给别人苦难,虽然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他的人生不应该由别人去控制和扭曲,谁给他使命非要让他做一个优秀的,无可挑剔的,兢兢业业的,不触犯罪责的人?
我想,作为一个母亲,首先应该教育孩子的不是规则,而是爱,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孩子,是不会残害动物,不会伤害爱他的人,无论受到任何的挫折,妈妈永远是他的温柔港,让他明白,虽然外面的世界残酷,可是至少他拥有妈妈最完整的爱,这种爱不是施压,不是控制,不是命令,而是他本应该得到的,最健全的信任,最宽松的生长环境,最愉快的家庭生活,最甜蜜的亲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