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材料解析题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新颖、灵活、多样,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结合。但是,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时常常会出现审题不清、知识残缺、能力薄弱、表达不当等现象,本文介绍了此类题型的作答技巧。
关键词:历史教学;解题;技巧
针对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出现的问题,笔者就自身教学体会浅谈一些作答技巧。
一、 认真阅读,了解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不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通过分析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各段之间的联系,学生要确定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介绍(多在开头)和出处(多在结尾)这类说明性文字切不可掉以轻心,里面有时隐藏着很重要的信息,学生可从中受到启发,同时通过阅读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试看下例:
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上述材料表明以下信息:
1.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有一些变化;
2.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四级;
3.行省、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为蒙古人,掌实权,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元朝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掌握在蒙古人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找到解答材料题的题眼。
二、浏览材料,把握主题
在设计一道材料题时,出题者总是事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搜索材料、巧妙设疑。因此,在要求学生解答材料题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浏览材料,尽可能抓住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迅速整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以下材料:
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蒋中正
细看这则材料,学生依据所学可以判断命题意图在于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这样学生就可把握该题的重点,不至于偏离答题方向。
三、细读材料,思考问题
把握了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学生就应该认真思考出题者的设问,借助对设问句当中的相关关键字以及关键词的分析,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逐字逐句分析,不要遗漏材料当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题头、摘引等,特别是材料当中与地点和时间等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重点。
材料: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闻尘偶记》
問题:“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各指什么?
分析材料可知,时间:甲午年,1895年;事件:三军败绩等信息告诉我们,慈禧太后大寿在1894年(甲午年),这一年正是日本不断增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的时间,可见当时形势极为严峻。问题2中“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表述可以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联系起来。举国上下为慈禧太后贺寿,清军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受到重创,随之而来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给日本。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字、词、句,问题解答就容易多了。
四、提取信息,整理加工
材料题的大部分答案都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找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结合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去材料中寻找答案。或者把与解答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写在草稿纸上,便于思考答题。在此基础上,答案是否正确,就要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了。
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问题: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三次灾难性战争”可以锁定时间是19世纪,“灾难性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奋力反抗,中国人民“反入侵”是指反抗帝国主义进行的斗争。学生将这些灾难性战争联系起来,然后筛选所找到的信息,放弃不需要的信息,将信息再度进行归纳整理,准备答题。
五、组织文字,流畅表述
完成了以上步骤之后,学生还必须要对材料进行通读,认真检查所列出来的提纲是否准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应首先依据提纲来解答,而且要注意尽量言简意赅。
上述答题技巧,学生要尽可能灵活掌握,还需要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领悟。这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就不再是难事。
关键词:历史教学;解题;技巧
针对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出现的问题,笔者就自身教学体会浅谈一些作答技巧。
一、 认真阅读,了解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不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通过分析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各段之间的联系,学生要确定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介绍(多在开头)和出处(多在结尾)这类说明性文字切不可掉以轻心,里面有时隐藏着很重要的信息,学生可从中受到启发,同时通过阅读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试看下例:
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上述材料表明以下信息:
1.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有一些变化;
2.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四级;
3.行省、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为蒙古人,掌实权,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元朝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掌握在蒙古人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找到解答材料题的题眼。
二、浏览材料,把握主题
在设计一道材料题时,出题者总是事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搜索材料、巧妙设疑。因此,在要求学生解答材料题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浏览材料,尽可能抓住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迅速整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以下材料:
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蒋中正
细看这则材料,学生依据所学可以判断命题意图在于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这样学生就可把握该题的重点,不至于偏离答题方向。
三、细读材料,思考问题
把握了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学生就应该认真思考出题者的设问,借助对设问句当中的相关关键字以及关键词的分析,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逐字逐句分析,不要遗漏材料当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题头、摘引等,特别是材料当中与地点和时间等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重点。
材料: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闻尘偶记》
問题:“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各指什么?
分析材料可知,时间:甲午年,1895年;事件:三军败绩等信息告诉我们,慈禧太后大寿在1894年(甲午年),这一年正是日本不断增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的时间,可见当时形势极为严峻。问题2中“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表述可以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联系起来。举国上下为慈禧太后贺寿,清军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受到重创,随之而来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给日本。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字、词、句,问题解答就容易多了。
四、提取信息,整理加工
材料题的大部分答案都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找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结合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去材料中寻找答案。或者把与解答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写在草稿纸上,便于思考答题。在此基础上,答案是否正确,就要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了。
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问题: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三次灾难性战争”可以锁定时间是19世纪,“灾难性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奋力反抗,中国人民“反入侵”是指反抗帝国主义进行的斗争。学生将这些灾难性战争联系起来,然后筛选所找到的信息,放弃不需要的信息,将信息再度进行归纳整理,准备答题。
五、组织文字,流畅表述
完成了以上步骤之后,学生还必须要对材料进行通读,认真检查所列出来的提纲是否准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应首先依据提纲来解答,而且要注意尽量言简意赅。
上述答题技巧,学生要尽可能灵活掌握,还需要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领悟。这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就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