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五益五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充分利用分组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学会还能听取别人意见,分享自己成果,互相信任,增强责任感。
  关键词 : 分组讨论 合作精神 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教学
  近几年来,学校组织教师赴各地学习,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为小组讨论。但是分组讨论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系统的,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数学教学采用小组讨论的五益五忌。
  一、小组讨论分组要求
  (一)根据班级人数。
  把座位相邻的6—8个学生组成一组,这样便于交流和学习。如果小组人数过多,距离较远,就会导致讨论问题所需时间较长,达成一致意见也会慢一些;如果小组人数过少,则讨论问题不全面,思维空间较窄,讨论气氛不浓厚。
  (二)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按学习成绩分组,不能使一组的学员的成绩都好或都差,通常每组优等生1—2人,中等生2—3人,后进生1—2人。教师通过这样分层抽样的方法分组,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地发挥带动、互补的作用。
  二、小组讨论学习的益处
  (一)益于教师课堂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班级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全体讨论缺乏可行性,因此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因班级人数过多而导致的问题。
  (二)益于学生合作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要求小组全体组员有共同合作的精神,每位组员要有责任心、归属感,组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使之成为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在分组学习中,各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老师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组员之间可以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每个组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分享知识,还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团结一致,共达目标。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已远远超出学习知识的目的,将会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益于因材施教。
  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小组人员带着问题讨论研究,合作学习,组员把问题反映到组长那里,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容易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多信息。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某一个小组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后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教法,最终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便于因材施教。
  (四)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特别是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好的方法或是优于其他同学的方法,带给他的成就感是很大的。例如《函数单调性》一课中,引例为:南京市2009年元旦这天24小时内的气温图表,观察气温图表,提出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是逐步上升的,在哪些时段是逐步下降的?问题2:这种“随……增大而……”的现象,数学中也有,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问题3:(1)什么叫“x增大”?(2)什么叫“y增大”?(3)什么叫“y随x的增大而增大”?带着这样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次提出深层次讨论:函数图像上只有两个点(x■,f(x■)),(x■,f(x■))的坐标具有“x■>x■,有f(x■)>f(x■)”的性质,能不能就说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呢?学生通过这种递进式问题,交流讨论提高认识,从而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板演,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组讨论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五)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设置若干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例如《基本不等式》在学习这一节中,内容是:■≥■(a≥0,b≥0),在利用这一公式取最值时“一正,二定,三相等”。教师可以提出“不是正数,不是定值,不能取等号,公式还成立吗”?可以把这三个问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说明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学生的展开活动,结合教材,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尽可能地归纳出学生的意见,形成正确的结论。这样分组讨论不仅可以快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尽快实现教学目标。在做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帮学生分析思路,然后小组内边做题边讨论,对每道题解法,最后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选一人到黑板板演过程。真正做到了“低起点,高效率,快节奏,大容量”。
  三、小组讨论学习的忌处
  (一)忌分组无层次,组员不变动。
  教师在分组时不仅要按成绩分,还可以自由组合成讨论小组,还要每隔一段时间从新分组。原因有三:1.新组员会碰撞出思维火花;2.减少各小组间搞特殊化,排斥其他组的现象;3.减少组内学生之间由于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的矛盾,影响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控制。
  (二)忌讨论问题不明确。
  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所提的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而不盲目讨论,以防学生“离题”、“背题”。另外,还要留出时间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先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网络,并对问题有所分析和理解,而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会使讨论更有成效,观点更成熟,也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三)忌学生讨论问题不积极。
  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中个别学生“开小差”没有进行分析思考,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对小组没有任何学习上的贡献,而更多的是组内其他同学完成,或由组长一力承担,对搭“顺风车”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督促。
  (四)忌学生不坚持己见。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自卑心理,在他人面前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意见,告诉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没有组内成员支持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就放弃自己解题方法。因此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五)忌讨论模式“形散神也散”。
  小组讨论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种基本方法,但有些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反而不能顺利实施新课改。如讨论过于频繁,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没有引导,启发;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到位,组织混乱等,使课堂讨论失去意义。
  总之,教师应在新课标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地进行分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为学生把握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虚度年华,丰富人生阅历,健康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历教育不是通过几次活动就会达到预期效果的,而是要贯彻到全面教育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作者就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经历教育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经历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其所能地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亲身体会。  数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
期刊
代换可分为等量代换与不等量代换两种.在某些数学概念形成中代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确定数学对象时,通过代换化复杂为简单,在研究确定的数学对象中,代换在两种不同的数
期刊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心理的活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需要、意志与智力等因素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应该善于利用心理知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优化课堂学习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归纳出以下三点,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科学复习  遗忘
期刊
针对氧化率较高,含泥较多的银铅锌矿,研究采用硫酸铵与G106为铅银浮选调整剂,G208和PN405分别为铅银和锌的捕收剂。分选效果较好,闭路试验指标:铅精矿含铅58.97%,含银3273g/t
摘 要: 生活条件的优越让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动力,面对困难时怕苦畏难,没有毅力,长期的浑噩状态疏于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正是学习力的三要素。作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出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三种途径,即师徒结对、数学俱乐部、学生自主出题。  关键词: 学习力 学习动力 学习毅力 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家庭条件普遍优越。他们虽然隐约
期刊
摘 要: 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悟”,只有领悟才能创新,才能有新发现,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要达到“悟”的境界,还需“学”“练”“思”这三个过程。  关键词: 数学学习 精练 反思 领悟  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层出不穷,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学生,而学生如何通过课堂获取知识方法,如何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并能够创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