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书目:《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
  推荐理由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限制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给他们立规矩,培养他们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力。但是,限制是一门平衡的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力道。有些家长过于放纵孩子的行为,这样既不容易控制自身的行为,也不易觉察他人的情绪;还有些家长限制过度,既影响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不利于他的自律。
  这本《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提倡“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聚焦于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注意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以及如何管理他们的情绪。同时,它给予家长一种高效的沟通方法,降低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压力。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实战训练营,随着你的逐级阅读,跟随迈克尔·霍顿教授一步一步地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情绪调控状态,调节家庭与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发生;通过观察、客观记录孩子的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启动平和应对孩子行为的三种策略。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精彩观点
  1.学会自控前,孩子必然会经历一定的不适感
  虽然想让孩子一直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老是庇护他们,而不让他们去经历一切不愉快的东西。事实上,如果孩子想要学会在相应情况下运用“思维刹车”,他们就必然要经历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要去滥用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而是说,这些“不愉快的体验”也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要记住,那些能够一直忍耐而得到第二颗糖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不要冲动行事——即使忍耐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为了得到更大的奖励,他们当时必须要学着忍受一定程度令人难受的感觉。
  2.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观察、记录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感觉干事,结果可能就是,要么对部分行为关注太多,要么对部分行为关注太少。如何对孩子的不同行为给予恰如其分的关注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提前搞清楚不同行为的差异,对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很有帮助的,然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做出回应。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有以下4点好处:我们不必同时对过多的行为都给予过多的关注;我们不会让本应该一开始就给予正确回应的行为,最后以忍无可忍的爆发来收场;我们可以保持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前后一致;我们可以成为更灵活、更轻松的父母。
  3. 家长首先应学会自我控制
  大多数家长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孩子的行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做。相反,当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对孩子不良行为做出同样反应时,可能就在无意识之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说,一旦孩子表现不好,我们就习惯性地吼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误认为,我们只有冲他们吼的时候才是认真的。这不是好的模式,原因在于:一些更平和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吼孩子无助于他们发展自控力。
其他文献
学校仪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仪式在道德教育中有教化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熏陶功能。学校应从认识学校仪式建设的意义、努力更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