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春捂”有学问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捂秋冻”是人们为了适应春秋气候的变化,从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实践经验中诞生的卫生谚语。此外还有民间流传的“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有关“春捂”俗语,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春捂”的好处
  冬去春来,天气由寒逐渐转温,人的阳气也从冬季的闭藏状态开始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然而,“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抵御料峭春寒的侵袭,利于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孩子穿得太少,一旦突然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甚至引发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捂”得过度也有害
  说“春捂”好,贵在讲究适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降低身体的耐受力,不能适应天气变化,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有讲究
  ◎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身,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孩子受风寒。
  ◎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家长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拒之门外”。
  ◎关注气温变化
  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家长应及时为孩子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还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做到“三暖二凉”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升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要注意孩子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脱穿衣服看情况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待汗水完全干透时再脱外衣。
其他文献
春节串门,让孩子与礼同行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国教育家斯宾赛如是说。的确,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受欢迎,因而拥有更广阔的交往境地。春节来临,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正是亲朋好友串门的好时机; 同时,对年轻的爸妈来说,也是实施孩子礼貌教育的好时机。    春节带孩子与亲朋好友相聚时,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法国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法国家长往往采用下列方法——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
两位老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方法却大相径庭。甲老人很勤快,树苗成活后,隔三岔五就去浇水,还常常施以各种肥料。而乙老人似乎有点“懒”,树苗成活后就很少再去照料了。偶尔去了,也只是扶一把被风刮倒的树苗,至于水和化肥一类的东西,他几乎从不操心。  一晃两三年过去了,两片胡杨林都长得颇具规模。可是,忽然有一天卷起了沙尘暴。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甲老人种的树差不多都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乙老人
典型个案:  我家大羽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在班上还算个乖巧的孩子,可就是特别喜欢和别人比较。晚上和小朋友一块儿游戏,我将小卡片作为游戏奖赏分发给他们,可他看见别的小朋友卡片比他的多,就不高兴了,还不自由主地掉眼泪,甚至大人说上一句:“好了,大伙儿一块儿玩!”他便号啕大哭。如果见到别人的画画得比他好,他也会立马把那个小朋友的画撕得粉碎,然后还嘟哝一句:“看你还画得比我好!”  其实,孩子争强好胜,凡事
案例  1965年,卡菲瑞先生在美国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一对夫妇向他推荐自己的孩子,说他们的孩子功课完成得很快,有很多空余时间,又非常喜欢图书馆,希望能到图书馆里做点事情。卡菲瑞先生想了想,同意了。  不久,一个身材瘦小、黄色头发的小男孩来了。卡菲瑞先生耐心地告诉小男孩图书分类上架的方法,小男孩听后立刻心领神会。后来,又给他看了一大摞过期借阅书卡,书卡上的书起先认为已经还了,但实
案例:  5岁的宁宁说话口吃,还没张嘴说话,小脸就憋得通红,急着要把话说出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取笑他,模仿他。妈妈急了,领着孩子去找大夫,大夫在多次接触、了解情况以后,诊断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宁宁的口吃病缘于他3岁左右学习语言时,由于妈妈性子急,每逢儿子张嘴说话时,妈妈就嫌儿子慢,总打断孩子,替他把话说完。儿子为了防止妈妈一再打断自己的话,
本期选题定下来后,我们通过对少年宫的孩子进行访问的形式,展开了就“孩子是否在兴趣班得到了有效学习”这一话题的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习意愿”、“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快乐指数”4个部分进行。  选择兴趣班的主要依据:  自己兴趣:36.6%  家长意见:63.4%    你在兴趣班的学习状态:  主动乐意:21.8%  需要监督:78.2%    你觉得兴趣班的学习效果:  增进兴趣:34.7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有技巧、有耐心地付出心血栽培训练。在培养儿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放手、指导、监督。       放手树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主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这种自主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因此,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愿望和需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做他能够做、应该做的事,从点滴小事
要不要亲自陪着孩子写作业,这是很多家长无所适从的问题。不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的作业丢三落四,错漏百出,甚至干脆不做。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又缺乏独立性,不肯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到底应不应该陪孩子一起写作业?针对这个话题,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冯夏婷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Q:怎么样的情况下或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可以陪同写作业呢?  A:一般来说,当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