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离与回归 艰难的抉择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爱是人类永恒的旋律,爱是双方完全自主的互相爱慕的条件下的组成;爱是一种亲情,一种归于生活的平淡。爱情的常新在于爱的主体要有自由的个性及人格特征,要有和谐一致的审美与道德标准,要有时空与心理的审美距离。
  关键词 婚姻 爱情 亲情 婚外情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情是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作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是人类亘古不忘的记忆。从牛郎织女两情依依的隔河相望,到梁山伯祝英台柔肠寸断的泪水:从孟姜女千里寻夫,啼动长城,到白娘子力战法海,水漫金山。我们感叹:他们爱得坚定,爱得义无反顾,爱得无怨无悔,爱得感天动地。于是千百年来便有了诗人笔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抒发,有了文学家笔中那一曲《凤求凰》的浪漫以及史学家文库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纪实。
  当我们深深怅惘有情人何故如此多磨,美好的人性和真诚,美丽的爱情终不免演变为一出悲剧,一曲哀歌的同时,另一个敏感而又令人深思的话题,从昏暗的角落慢慢映入人们的眼帘,冲击着人类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演绎出一幕幕现代婚姻生活里的悲欢离合。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电影《廊桥遗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再现了人间的亲情与爱情,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表现了婚外恋发生的尴尬与必然,缠绵与苦涩。小说情节简单:一个摄影师因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偶然遇见一个农妇,两人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在短短四天的相处中互相撞击出炫目的心灵火花,继而达到灵肉一致的完美结合,但最终因女主人无法抛离对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分离,唯有年复一年刻骨铭心的思恋萦绕不息。故事里,四天的恋情被描绘得甜蜜美满,激情四射,尤其是在这对已然显老的情侣身上。可以说在多数观众的心目中这是一段美丽的婚外情:平淡的婚姻生活使浪漫、热情的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被迫忘却了少女时代的梦幻而埋身于家务的琐碎,当充满了自由和魅力气息的男主人公罗伯特出现在眼前时,她不禁怦然心动,情陷其中不可自拔,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欲与家庭的艰难抉择。
  沃勒所虚构的这个美国当代情爱神话也许是令人神往的,但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偶然邂逅便一见钟情,寥寥数日就达到灵与肉、爱情与肉欲的全面满足,实实在在的狂浪纵情与刻骨铭心的精神爱恋的完美契合。它不必事业上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也无须在生活的搏击中相濡以沫和用时间去慢慢的培育烘托,这种“爱的快餐”无疑是美国文化“快餐”的一种典型表现,来得快,去得也快。影片以女主人公牺牲自己的爱情,给丈夫和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家为结局,使家庭的责任和道德的观念战胜了情人间狂焚的激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母亲的现身说法,也为儿女们危机的婚姻找到了化解的力源,彰显了生命中婚姻与道德的主旋律。影片虽虚构了一个神话式的梦幻,但折射的是美国社会对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的一种再思考。可以说影片描绘的不单单是现实生活中的凡人琐事及“婚外情愫”的种种美妙,而是想通过平凡人家的“井底风波”来揭露在欲望之海漂浮的芸芸众生在道德情操、婚姻家庭、爱情与欲望等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透过在现代商业背景上重新建构的男女关系揭示一个更深刻的哲理——婚外恋再好,它终究是婚外的。作者没有让婚外的恋情有悖于道德的标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三、情到深处情亦傻声断音余谁人知
  
  男女理想的结合应该是完全自主的互相爱慕的条件下的组成,它绝不仅仅是接受。少女时代的弗朗西斯卡美丽热情,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她与艺术系教授尼可洛的恋情由于父母的反对在持续了一年后结束了,“她在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恋恋不舍自己的梦,可是没有海员上岸来找她,也没有声音从窗下街头传进来”。严酷的现实迫使她认识到自己选择的有限,而身为大兵的理查德为她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选择:“待她好,还有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婚后的弗朗西丝卡如愿得到了一张教师执照,在中学教了几年英文,因丈夫不喜欢她外出工作,就这样她成为了一名专职农家妇。理想未能完全实现,“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也不是她少女梦想的地方,满腔抱负无处宣泄却从此背负起家庭的重担,家成了弗朗西丝卡的世俗命运。如果说他们的爱从开始就掺杂了物质和屈就的成分,那么婚后缺乏身心交流的生活便是他们的爱情花开旁落的导火索。故事中的理查德,看到妻子戴上金色耳环,说她像个“轻佻女子”,他对浴室里的女性用品感到不舒服,用他的话来说“太风骚”。“理查德就是怕改变,他们婚后生活的任何改变他都害怕。总的来说连谈都不愿谈,特别不愿谈性爱。性这东西对他来说是危险的,在他的思想行动中是不体面的。”可见,在理查德的思想中,浪漫的生活情调会冲淡人的意志,所以他人为地压抑自己的性爱、同样也压抑着妻子的性爱。如果说性爱是一种细致的感情,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性爱就是不存在的,是排斥的。既然如此,男女双方也就在互相应付中过着一种同床异梦的生活。没有偶然,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温馨的故事,罗伯特的出现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偶遇中产生的爱情总会让人倍加珍惜与留恋。
  马克思说:“性爱是人类的两大生产之一,没有性爱就没有人类的繁衍,没有性,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就不会继往开来。”“而生活中的理查德对性生活不太经常,大约两个月有一次,不过很快就结束了,是最简单的,不动感情,她对于他更像一个生意合伙人而不是其它”。正因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与丈夫理查德之间那种缺乏性爱的婚姻生活,也是催化夫妻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四、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枉然
  
  世界上只有合适的婚姻,没有完美的婚姻。激情无法维系一生,理智的婚姻才会持久。然而在爱情浪漫的光晕下,少女的情怀里多的是美好的憧憬,少的是审慎的思考。黑夜里划过夜空的流星固然耀目,然不过是瞬间的灿烂便重归寂廖的悲壮。
  诗人拜伦说:“婚姻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这句话道出了婚姻对女人的重要性。婚姻是一道不高也不低的门槛,站在它的外面,风雨玫瑰般的浪漫故事足以让天下所有的女孩感念一生,因此生性怀有浪漫情调的女性大都对婚姻在开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她们步入其中才明白婚姻的悲剧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无法保障向她许诺过的幸福,而在于摧毁了她,使她注定要过着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平淡生活。看看弗朗西斯卡吧,在六十七岁生日那天,“她凝视着雨,穿过雨丝望见沿中央河边的山岗,心中想着理查德。他八年前就是在同样的冷雨秋风中去世,那夺去他生命的病名她还是不记得为好。不过弗朗西丝卡此 刻正想着他,想着他的敦厚善良,他稳重的作风,和他所给予她的平稳的生活”,也许这就是她对丈夫源于内心的忏悔吧。再听听理查德死前给妻子的一番话吧:“……我知道你也有过自己的梦,我很抱歉我没能给你。”可见善良的理查德还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妻子的,他爱她,但又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实现妻子的梦想,于是便一味的打压,想使她彻底地忘却那不切实际的梦,然事与愿违。殊不知,爱是要用一生来完成的艺术,快乐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珍惜和享受已经拥有的,这个世界上的确没有一种爱,不用浇灌和栽培,就会获得永恒。换句话说,婚姻的砝码是责任,多踏出一步,背后不仅是流泪的眼和滴血的心,还有无辜的人。
  
  五、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类社会最初的自然纽带是夫妻关系。因此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夫妻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路途上最重要的伴侣,而维持正确美好的夫妻关系对人走上正道更是至关重要。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坏男人是被女人宠出来的,好男人是聪明的女人调教出来的”,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女人在决定婚姻幸福与否上起着主导作用。聪明的女人,会将老公调教成好男人,将婚姻经营得美满幸福。那种“婚姻是坟墓”的说法是悲观的,宿命的,婚姻应该是爱情走向亲情的门槛。正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爱到深处情转淡”,任何婚姻也许都是一样的,最后,终于要归于生活归于平淡。懂爱的女人,她们知道感情到了一定程度便会沉淀,她们知道男人即使不说爱和喜欢,也是在内心喜欢她们的,她们更注重男人的实际行动,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去经营自己的那份感情,让爱情之舟像细水一样长流不息。只不过故事里的人们了解的太晚太晚,以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错失了一个曾经在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
  珍惜曾经的选择,曾经的相濡以沫和同甘共苦,莫让冲动的魔鬼遮蔽了你的双眼,莫让横生的荆棘划伤了你相携多年的亲情。让婚系今生,情牵一世,让永恒的爱情和白头偕老的誓言不再成为昨天的故事和魂牵梦萦的心痛,那种所谓流行的把物质生活交给婚姻,把浪漫爱情交给艳遇的人们注定要品味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同时懂得“爱情只有当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这也许是影片《廊桥遗梦》给爱河中的人们所传达的深深“祝福”吧。
其他文献
[摘要]辨析关于《项链》主题的三种观点,阐述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不屈服于命运、纯真质朴、坚毅顽强、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 玛蒂尔德 情节安排    法国作家莫泊桑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的时期。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道德风尚的丑恶,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作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直面现实,其中以关注女性、婚姻的题材居多
[摘要]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北宋中期已然达至顶峰,对于自然近乎纯客观的表述已然不是画家自身对心灵世界的唯一需求,因为向内心的探问与表述更成为象郭熙这样的画家在面对自然与自我的双重观照下所必须解决的课题。而此一变化更意味深长地对应了北宋丈人对于绘画主体性的极力推崇与弘扬,遂使山水画的发展在文人画风格的方向上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  [关键词]郭熙 画学思想 文人画风格    赵宋王朝开国伊始,施行崇文抑武
【摘要】人类学电影大师弗拉哈迪的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被电影史学家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纪录电影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电影。导演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充满着对爱斯基摩人生存状态人类学意义上深情关注,又让人们以视觉感知的方式看到北美爱斯基摩人原始的传统生活情景。由此引发人们对“野蛮/文明”,“民族志写作模式转变”、“事实/虚构”三方面悖论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人类学电影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悖论  
作为以情节取胜的艺术形式,电影的魅力多半源于故事、辅以声色。依此而言,《赵先生》决然显得枯涩,甚而沉闷死气。情节的简单几乎令人失望,对于习惯了宏大叙事的国产观众,这本已是不自量力的挑衅。却不料除却情节的乏善可陈,影片的画面风格更是与习惯了好莱坞气派的观众较开了劲。料想本片即便不被封杀,在国内影坛也难成气候。  但若作为影视专业的观者,可能会固执地将上段的“简单”置换为“凝练”,而在“画面风格”之前
[摘要]王沂孙的词以咏物为主,寄托深沉,格调沉郁深婉。《落叶》词体现了他的词的总体风格,以落叶这一典型意象,延续传统“悲秋”主题,表现词人“故国凄凉”的感慨,寄托黍离之悲。[关键词]王沂孙 意象 风格 咏物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
【摘要】《红颜》以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深层次地展示了女性的镜像化生存状态和中国80时代以来的文化图像,体现了导演李玉对当代如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导演安排的水,苹果和鱼这三个细节,暗含了女性孤寂的生存困境,从而展示了一幅孤独的红颜众生相。  【关键词】孤独 女性 红颜 人生    很早就听说《红颜》了。起先因为庸俗的电影名字冲淡了观看的欲望,可是最近一次不经意的点击还是看了这部久违
[摘要]透过当代电视历史剧的繁荣表象,可发现在思想价值导向、艺术特质以及制作等方面,历史剧存在的问题已使其发展面临困境,当代历史剧走出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艺术特质的内在诉求和精良制作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当代电视历史剧 困境 出路    单看当代电视历史剧的产量,我国当之无愧算得上历史剧大国。可遗憾的是,其中多为庸常之作,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却屈指可数。随着文化全球
摘要:本文探究了《教父》中几位典型的女性的剧作作用,表达了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角色的观照。通过女性角色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了经典黑帮片《教父》所流露出的女性主义的文化倾向。  关键词:如性角色 角色作用    当观众提及《教父》这样的黑帮片的经典时,脑海里所浮现的总是Don Corleone老态龙钟但野心勃勃地张开双手的样子,是Michael的稚嫩到冷酷,是猛烈的火拼和枪杀暴力的血腥描写。正如人们常说
[摘要]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Angolopoulos)的诗人背景使他的影片不但拥有优美抒情的电影语言,而且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与异常冷静的深邃思考。《雾中风景》、《永恒一日》是安哲罗表达“放逐”主题的两部影片,其间有着某种前后呼应的意味他们的在冰冷的孤独中默默行走,从童年到老年。他始终不曾给电影中的人物指出一个通向出口、到达彼岸的光明之路。惟有放避,在路上永远的追寻,人生注定永远没有终,最。这是导
[摘要] 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具有典型的“梦”特征,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解读影片所蕴涵的多层意味:特殊时代下人性的压抑与诉求、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人类共同的命运以及作者饱满的激情与信念。这些隐性的梦思想正是通过凝缩、转移的梦工作机制而呈现为影像系统。  [关键词] 梦 精神分析 凝缩 转移    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可以说是2007年第一部本土大片,但诚如主创者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