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地区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s245324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眼底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1336名新生儿(2672眼)纳入研究.使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于出生后平均(3.67±0.91)天对新生儿行眼底检查.结果1336名新生儿(2672眼),发生视网膜出血197例(14.75%),322眼(12.05%).以散在视网膜浅层圆点状出血多见.其中双眼出血125例(63.45%)、单眼出血72例(36.55%).Ⅰ、Ⅱ区合并出血317眼,占98.45%;Ⅱ、Ⅲ区合并出血295眼,占91.61%;Ⅰ、Ⅱ、Ⅲ区合并出血291眼,占90.37%.仅Ⅰ区出血1眼,占0.31%;无单独Ⅱ区及Ⅲ区出血者.无Ⅰ级出血眼;Ⅱ级出血34眼,占10.56%;Ⅲ级出血288眼,占89.44%.197例视网膜出血新生儿中有67例于1个月后复查,视网膜出血均已吸收完全;不同性别、不同产次、不同胎龄的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自然分娩与产钳助产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自然分娩及产钳助产视网膜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剖腹产新生儿(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视网膜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分娩方式、年龄.结论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大多双眼发病,多集中在Ⅰ、Ⅱ区,以Ⅲ级出血为主,均为浅层视网膜出血;出血可在1个月内吸收;自然分娩及产钳助产可增加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性别、产次、胎龄等因素对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超声诊断结果及应用意义.方法 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超声检查诊
近年来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的提出,为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该理论,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MS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