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域的海洋不稳定线:正在复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世界正处于新的百年大变局之中。南海、东海、台海的暗流涌动使西太平洋波诡云谲,上一个百年变局中熟悉的脚本似乎又在同一片海洋上再次拉开帷幕。
  上一个百年变局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中国乃至东亚而言,发生那场世纪性断裂的空间场域便是海洋。北起朝鲜半岛海域,中经台湾海峡,南到南海海域,存在着一条海洋不稳定线。
  两次鸦片战争都来自海上。
  1874年,日本发动入侵中国台湾的战争,日本借此连进四步:迫使清政府承认日本的入侵为“保民义举”从而事实上承认琉球属于日本、彻底吞并琉球王国、炮击江华岛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与沙俄签订久拖未决的《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王朝“勝于陆地,败于海上”,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失败,清王朝被迫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始于黄海大东沟海域,终于威海刘公岛海域。日本完成对朝鲜与中国台湾的占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争始于日军突袭被沙俄占领的我国旅顺军港,在迫使俄国太平洋舰队退守于海参崴后,终于在对马海峡击溃长途跋涉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日俄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之间划定了势力范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对德宣战之机,与英国联手,海陆并举,攻占我国青岛,进而占领胶东半岛。
  这场百年变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1世纪新的百年大变局中,中国海域的海洋不稳定线复活,并且波动时间缩短。
  2010年9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中国渔船,钓鱼岛事件爆发。
  2012年4月,中国渔民在黄岩岛附近遭菲律宾非法抓捕,黄岩岛事件爆发。9月,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钓鱼岛问题进一步升级。
  2014年,围绕中国海洋石油公司981钻井平台,中越展开海上对峙。
  2016年,非法的南海仲裁案所谓“仲裁结果”公布。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随后美国在包括南海问题的诸多领域对中国展开全面对抗。时任美军太平洋总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表示“中国意图控制南海,美国必须准备与中国可能的战争”。候任美军印太总司令部司令戴维森宣称“除了战争,美国已经没有手段可以阻止中国控制南海”。
  可见,此次百年变局中我国海域的海洋不稳定线发生波动的频率提速,几乎每两年发生一次挑战性的涉海事件,每一次都激化着海洋争端的烈度。
  对比而言,上一个百年变局中每隔十年发生的事件都是大事件,而目前每隔两年发生的还都属于小事件。但是由于现实海洋事态的发展以及传统海洋时代的历史惯性,在海洋不稳定线发生大事件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思考:海洋安全现实是否会随着我们倡导“合作共赢”的海洋合作观而发生改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我们需要回答:如何维护自身的海洋安全,在发展中创造海洋大合作的时代。
  我认为,第一是做出时代判断。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视域下,一切海洋场域都成为命运与共的整体。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直接或间接与海洋事务发生联系,一个以竞争与合作为理念、以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合作为现实趋势、以海洋开发与海洋治理为现实政策的泛海洋时代到来了。
  第二是实行以海制海的战略,以海洋外线维护海洋不稳定线的稳定。泛海洋时代并不意味着海洋冲突与对抗的消失或减弱,仍需要海洋权力的持续提升与海洋外线的大纵深拓展。上个百年变局中我国海域权力态势呈现的是“中弱、邻强、西霸”,弱者疲于防御,强者主动进攻,霸者纵横捭阖。因此目前我国的海洋战略应该牢牢抓住发展海洋权力这个根本问题,通过海洋权力的机动性,拓展海洋外线的大纵深,将海洋不稳定线纳入大纵深的海洋场域,以保证其不会波动到失控。海洋不稳定线有波动是正常的,但它必须是海洋权力之下可控的波动,直到使海洋不稳定线消失。
  第三是确定三位一体的思路,以国际政治、国际法、海洋治理三种路径综合推进海洋合作。其一,没有海洋权力作为支撑的海洋是不可能安全的,海洋博弈的国际政治路径虽然古老却依然令人警醒。其二,海洋博弈的海洋法律路径尽管饱受争议,但毕竟给海洋博弈的现实提供了理想主义的解决希望,以海洋法律捍卫海洋权益是推进海洋合作的重要一环。其三,以海洋治理路径在海洋冲突中谋求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海洋治理在于把来自海上的挑战纳入机制性的管控体系之中,使冲突各方在共治过程中获得绝对或相对收益。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参加父王普密蓬葬礼时的长公主乌汶叻。  随着泰国选举委员会宣布2019年大选定于3月24日举行,各项前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2014年发生政变以来泰国实行了五年党禁,这使得各方对此次大选的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到2月8日候选人登记截止日,已有至少73个政党提交了8875名选区制候选人,19个政党提交1103名政党名单制候选人,远远超过2007年“还政于民”后首次大选的3899人。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浪潮伴随着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反精英主义等形式卷土重来,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正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疫情对全球制造业供应、商品需求和旅游业造成了深刻影响。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各国要努力遏制由于疫情引发的新的逆全球化浪潮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重创,避免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参与国退出供应链将导致供应链断裂,造成“供应冲击”  逆全球化从供给
席卷苏丹全国的抗议活动已持续两月,但势头未减。抗议引发暴力升级,办公楼、车辆、铁路等公共设施遭焚毁破坏,示威者与军警的冲突导致人员大量伤亡。苏丹官方2月7日表示已有31人因与抗议有关的暴力事件而死亡,而人权机构声称真实死亡人数超过50人,并指责当局向抗议者发射催泪瓦斯和实弹,呼吁国际社会向巴希尔政权施压。本次抗议活动因历时长、范围广、参与者多样,被称为巴希尔30年执政生涯中的“最大危机”。抗议活动
5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可能是时候在美国制造F-35战斗机的所有零部件了。当被问及如何激励美国公司在美国国内开展更多工作,而不是过度依赖已被转移到国外的供应链时,特朗普回答说,“我们从全球多个地方获得零部件,问题是,如果与我们合作的一个国家出现问题,我们就无法制造飞机。这多么可怕!我们应该在美国生产所有产品”。特朗普的此番表态再度激发对美国军火自造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新冠疫情
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华达州参加完一个为共和党中期选举举行的造势活动后,以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为名,宣布将退出这一条约,此举立刻引发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导条约》是美俄之间和国际军控领域最重要的协定之一,在维护冷战后美俄战略稳定、防止核军备竞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国真的退出该条约,将对美俄关系、国际安全和核军控产生重大影响。冷战时期签署、唯一仍然有效的军控协定  《中导条约
新冠疫情暴发无疑对国际秩序产生了很大冲击,成为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手。这次疫情的影响将持续长期还是短期、经济全球化将出现彻底逆转还是短暂回调,学界尚存在较大争议。诚然,新冠疫情放大了国际组织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乏力,为逆全球化浪潮提供了空间,但全球治理困境并不能说明全球化走到尽头。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转型与升级仍然面临机遇。新冠疫情难以阻止全球化进程  新冠疫情暴发后,不少评论家认为后疫情时代
沈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长得足以让世人淡忘很多事情。但对于德国人来说,法西斯依然是那个不时触动他们神经的敏感词。作为法西斯发源地的德国,他们既是二战的发动者,又是最终的失败者。德国人对这段“黑历史”没有否认或逃避,相反,从将投降日定为解放日的那天起,便开始了漫长而深刻的反思。  最近看的一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五名来自柏
自特朗普政府明確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至今,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摩擦都呈直线上升趋势,对地区和全球战略稳定构成的冲击也逐步显现。中美关系作为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全球战略稳定及国际形势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两国做出的任何战略选择都会在地区乃至全球层面产生外溢效应。多年来,中美关系的良好局面对全球总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霸权国的美国也为国际秩序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尽管今天的美国仍是
泰国交通部长日前表示,今年4月起曼谷将正式提供公交一卡通服务,届时轻轨(BTS)、地铁(MRT)、机场快线、紫色捷运线四大轨道系统和湄南河客运船将实现一卡通。这意味着,泰国公交车、轨道交通各线路因“各自为政”而给居民和游客带来的不便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据悉,曼谷市目前有五条轨道交通线,分属不同的公司运营。虽然各运营公司都有自己的交通卡,但不能互通使用,因此乘客在不同公司的线路之间换乘需要重新购票
当前,新冠疫情在东盟国家得到了有效控制。统计数据表明,东盟各国确诊病例数占海外(即中国以外)国家确诊病例总数的1.46%,死亡率也低于海外平均值。值得关注的是,在疫情暴发初期被国际社会誉为防疫“模范生”的新加坡一度遭遇反弹,4月中下旬开始确诊病例急剧攀升,至5月20日累计超过2.9万人。防疫体系暴露外劳管理短板  在疫情暴发初期,新加坡采用了先进的检测检疫手段,推行外松内紧的全社会整体防疫措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