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865739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产儿视网膜病(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首要因素。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也逐年上升,但现有的治疗方法不能对其进行早期有效干预和治疗,而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则为早产儿视网膜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新近发现的靶向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在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机制和应用上进行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恶性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临床预后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出现了许多基于CLL遗传学、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预后标志物。文章就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有关CLL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目的探索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序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效果。方法报道1例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序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PCL,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无进展生存达33个月。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改善p
由于近几年恶性淋巴瘤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新药和新的治疗策略不断出现,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因此关于恶性淋巴瘤的议题备受关注。文章就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恶性淋巴瘤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识别高危患者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区分判断患者的预后成为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一大热点。国际预后指数(IPI)作为经典的预后积分系统,其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有多种新的预后积分体系被提出;肿瘤微环境在淋巴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PET-CT对DLBCL的预后价值在本届会议中也得
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MM)生物学认识的加深和新药的出现,含新药的联合化疗方案加深了MM的治疗反应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文章总结了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的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及单克隆抗体等新药联合治疗在MM中的进展。同时,微小残留病(MRD)也随之被用于评价缓解的深度。为使MM患者达到更长期缓解和更高生命质量的目标,新药组合的方案更受推荐,尤其对于复发或高危的MM患
近年来,在行人工流产术(手术流产与药物流产)妇女中,未育妇女占多数。她们中绝大部分会面临再次生育问题。研究认为,人工流产史既与再次妊娠早产直接相关,又与再次妊娠时先兆流产、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密切相关,但尚存争议。本文就人工流产术后对再次妊娠早产的影响,综述如下。
小于胎龄(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儿是指出生时体重指数为适于胎龄(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适于胎龄儿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s)的新生儿,其成年后易出现身材矮小。近年来,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用于治疗小于胎龄儿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年龄依附性癫痫综合征,具有发病年龄早、发作形式特殊、病后进行性智力减退、脑电图呈高度失律等特征。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目前该病治疗方面有一定进展,但治愈仍困难,常遗留智能缺陷等后遗症。
晚期早产儿是指妊娠时间为34+(0~7)~36+(6~7)孕周出生的婴儿,在早产儿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具有不同于小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特征。本文就晚期早产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各系统的不成熟性、发病特征和近、远期预后进行综述,以期为围生期医务人员进一步完善对该类高危群体的诊疗工作提供依据。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项新的研究热点。代谢组学旨在对生物体液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LC-MS)技术已应用于代谢组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