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学科本质的实践探索与策略反思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求學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文化生活”课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关注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立足学生生活,依托学生经验,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文化传承
  追求学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笔者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科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对这一理念实现了从实践探索到认识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本次学科能力提升项目的课题是《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例改进先后经历了说课、试讲和正讲等几个阶段,其间在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了解这些转变是理解和思考学科本质追求的前提。因此,本文拟对课堂导入、教学展开、深入讨论和情感升华等几个环节在上述不同阶段教学流程的转变进行梳理,以形成“变了什么”的全面认识,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于追求学科本质的思考和理解。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改进
  在说课阶段,笔者引用了“百度百科”关于北京的重要文化地标——大栅栏的介绍作为课堂导入,以明确大栅栏的“文化”定位问题。试讲阶段,笔者将导入调整为调查班级游览过大栅栏的人数,而后展示大众点评网站上三位网友对大栅栏的评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大栅栏商业开发过度问题上,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慕名而来,却败兴而归?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大栅栏的商业开发现状。
  正讲阶段的课堂导入,笔者把主动权交还学生。课前,学生分组到大栅栏实地参观调查,并将参观大栅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戴月轩毛笔工作坊的经历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分享调研成果,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大栅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制笔文化。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戴月轩及其制笔工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说课、试讲再到正讲,导入情境由书面介绍,到网友评论,再到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参观戴月轩毛笔工作坊这一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观察体验,感受戴月轩辉煌的历史、精湛的制笔工艺等,获得直观的经验。在呈现方式上,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呈现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参与的热情。课堂以学生带动学生,距离更近,可以增强情境的带入感,激发学生们之间的共鸣。
  二、课堂展开环节的教学改进
  教学展开环节,说课阶段的设计为“今天的大栅栏”。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实地走访大栅栏之后的感受,讨论大栅栏当前“商业气息浓厚,而文化意蕴淡薄”的现象。试讲时,笔者将设计更改为“当今的大栅栏”。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百度全景地图上游览大栅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什么人们慕名而来,却败兴而归”的问题,剖析当前大栅栏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正讲阶段,基于学生对戴月轩制笔工艺的浓厚兴趣,此处设计由引导学生泛泛地探讨大栅栏中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问题,调整为聚焦戴月轩毛笔制作工艺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学生在导入环节的展示分享完成之后,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是什么让戴月轩这个百年老店经久不衰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戴月轩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选材及制作方法等有形的文化因素,亦继承了传统的谦逊、精益求精等无形的精神层面的祖训。这为教学的推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是不是只继承传统文化戴月轩就可以辉煌至今呢?学生分享调查戴月轩毛笔制作工艺中的创新之处。戴月轩王后显老师立足实践,经过反复试验,将南北派制笔技法成功融合;腾占敏老师突破了过去单纯模仿师傅的传统笔杆刻字模式,将书法、篆刻的模式融入其中。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进一步懂得了“文化传承,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道理,培养了辩证看待文化传承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从说课到正讲的改进,对比鲜明。在说课和试讲阶段,由于学生虽然人在大栅栏,但只是感受到了商业气息,缺少必要的文化感受,对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关系认知较少,导致探讨问题时无话可说。在正讲阶段,学生自主调研探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学生与戴月轩非遗传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对其毛笔制作工艺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归纳,提高了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组间、组内的合作,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搜集毛笔制作工艺的过程中,体验生成了文化传承的学科知识,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本环节以制作毛笔这项传统工艺作为切入点,学生在挖掘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和思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深入讨论环节的教学改进
  说课阶段,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历史上的大栅栏”,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深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师生共读文章《大栅栏:独具特色的老北京文化保护区》,归纳大栅栏的历史文化价值。试讲阶段的设计仍是“历史上的大栅栏”,在呈现形式上,依旧阅读文字材料,但改变了内容。教师课前查阅大栅栏的历史文化资料,归纳整理,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大栅栏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讲阶段,此环节更改为“工匠精神”,以引导学生探讨工匠们的敬业精神为主要落点。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参观戴月轩制笔工作坊时产生的困惑:为什么在机器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仍然要做这样枯燥乏味的工作?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让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份技艺呢?为了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教师展示了戴月轩第五代非遗传人王后显老师对毛笔以及制笔工艺的解读,并播放他为学生们专门录制的一段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和材料,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责任,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带来经济回报。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仅仅有责任和经济回报,是否可以让他们坚持数十年之久?由此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源于热爱、基于热爱而产生的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执着。   在此环节中,对比说课、试讲和正讲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采用了阅读资料的呈现形式,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阅读资料形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正讲阶段,通过学生自主分享、播放视频等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升;通过讨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这也为他们的认识深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情感升华环节的教学改进
  在情感升华环节,说课阶段的设计为“未来的大栅栏”。学生分组设计大栅栏的更新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试讲阶段的设计仍为“未来的大栅栏”,先由学生设计改造方案,然后增加了改造南锣鼓巷的活动,将改造大栅栏的理念应用于同类型的事物,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正讲阶段,笔者将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改为“任重道远”。从单纯的改造活动,转变为培养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意识。学生在课堂上陈述戴月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把制笔工艺传承下来呢?全班同学在上一个环节探究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非常主动的态度,愿意并且积极为戴月轩制笔工艺的传承出谋划策。
  本环节中,由说课、试讲阶段学生改造大栅栏的活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转变为正讲阶段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优秀文化,上升到价值观和核心素养层面。前两个阶段学生的参与意愿并不强,对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并不明确。而正讲阶段,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理解了要想改变困境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在讨论中,他们提出很多有创意的新想法。比如,戴月轩可以走进学校,在学校里开展讲座,宣传毛笔制作;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在朋友圈与好友一起分享戴月轩的毛笔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在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既展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果外化于行。
  五、对前述教学改进策略的反思
  通过前述教学改进,笔者对思想政治课“该教什么”和“该怎么教”有了新的理解,形成了如下思考。
  从“该教什么”的角度来说,追求学科本质,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指向,从“落实知识”到“落实育人”。笔者在说课和试讲的过程中,更多着眼于教学知识内容的落实,虽然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没有大的失误,但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来说作用并不显著。在正讲阶段,学生的所感所想成为教师关注的首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深化和情感升华,都明确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的关注点不再是关注平面的知识,而是学生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够扩展到更广的视域和空间。
  从“该怎么教”的角度来说,追求学科本质,应该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实现真正成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起点应该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可以更好地借助原有的經验理解情境的意义,也更易引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笔者数次到大栅栏实地考察,为学生设计调研路线,学生们分组调研的成果则充分反映了他们的深刻体验,这些都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了基础条件。其间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最终的结果让师生都充满成就感。
  真正的课堂,还原生命的本真,体现生命的价值。教学改进,让笔者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辛,也更坚定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在追求学科本质的教学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地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影响教学实施的重要媒介。当前对教学模式的功利化趋向使很多教师弱化了对教材的研究,如何与教材对话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话题。针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走向教材、走近教材、走入教材、走出教材四个层面谈教师与教材对话的一些策略,以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话;策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學习的
图形的对称关系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数学之美.函数的对称关系广泛存在于各种数学问题之中,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利用函数对称性可以简化数学运算,函数的对称关系主要有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函数的奇偶性就是函数的对称性的特例.本文从函数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等方面来探讨函数的对称性及相关的应用问题.  一、求函数值   例1已知函数f(x)=(x-1)3 1,  则f(-5) f(-4) …
一  生命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当然谁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生命,即使一个长期研究生命的科学家也不会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命就是“小树的成长”,请欣赏冰心先生的《谈生命》。  谈生命  文/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
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人们終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国家制定颁发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特级教师这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荣誉制度,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修炼——百位特级教师谈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是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对40年来上海特级教师这一群体专业成
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 。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 、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 ,仍任重道远。  A.因缘 错综复杂 寻根究底  B.因缘 错综复杂 追本溯源  C.姻缘 参差不齐 追本溯源  D.姻缘 参差不齐 寻根究底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
摘 要:历史与社会课要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必须以生为本,把关注学情作为立足点。教师要善于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维特点和学习细节等,从而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学情;教学;立足点  笔者曾经参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舟山名师倪燕儿老师执教的“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教师,博得大家的掌声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它作为高中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知识要点概述  1.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原理及作用  在研究与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研究解
汤一介 著  乐黛云、杨浩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历史是民
摘 要: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着眼素养立意,恪守育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生活性、教育性、创新性,这对我们的学科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试题再现;命题特点;教学思考  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着眼素养立意,坚持以生为本,恪守育人导
摘 要:考试评价对思想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都要重视对选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要精准解读考题,把握选考试卷中的各类题型;要精准把握考纲,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全部考点;要精准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选考试题;精准教学;核心素养  试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