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野蛮”与“文明”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e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杜威,是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教育信仰者的异域旅程。我怀着期待,带着好奇,翻开了《杜威教育名篇》,渐渐走近了杜威。震撼于先生思维的深刻和犀利,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问题:近百年前教育的文明就已产生,为什么今天还出现那么多野蛮的常识性错误?文明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财富的积累,审视当下教育,教育的文明从哪里开始丢失了?
  一
  我们每年都要召开家长进校园评议教育活动,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孩子和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进行打勾评议。为了避免出洋相,一些老师“发明”了高招,直接指定学生进行选择。
  教育信条的缺失与教育的简单粗暴,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教育者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以事件推进的进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学生的纪律习惯培养情况如何?班级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薄弱项目?如何去完成学校布置的某项具体工作?考虑了学校、教师、班级的利益,唯独忽视了学生的利益。学生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独特的自然群体,只是作为教师的管理和加工的对象而存在。
  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训练者,而应该是参与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职业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与陪伴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理性和丰富的教育智慧点燃儿童。
  二
  很多时候,我们的任课老师只是将自己定位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等等,其出发点大概是将自己的课上好,学生该学科的成绩考好,这样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种学科就形成了离心的倾向,以致全部课程变成了互相冲突的目的和毫不相关的科目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时下,国家正努力培养小学全科课程的教师,正是源于对单科课程教师“各自为政”现状的担忧和改进。其实做一个全科课程的小学老师,更重要的不在于课程知识的难度有多深,而是课程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推进。
  北京亦庄实验学校推出的全课程教育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在一年级开设了始业课程。一般的学校,小学生一入学,立刻就进入拼音的学习,而拼音往往枯燥抽象,持续数月后孩子们就普遍地感到恐惧、紧张以及对学习的厌倦。而亦庄小学用半年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绘本,诵读儿歌,学唱歌曲,排练绘本剧,每个孩子完成30篇左右的写绘故事,学有成效,学得开心。由此可见,只有正视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才会直抵教育的核心。
  综合课程是对教师学识的挑战,是对教学内容选择和组合的加工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尊重。我以为,学生被肯定是第一位的,课程是第二位的,秩序和纪律是第三位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向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带领儿童一起穿越和旅行。这也是课程朝着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志。
  三
  杜威认为:凡是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以尊重的方式还是干预的方式进行教育的?这两者形式上虽有交叉之处,本质上却完全不同。
  有句老话说道:鸡蛋从外部打开就是食物,从内部打开就是生命。当我们判断某个具体的行为是真正的教育活动还是一个粗暴的干预,重要的要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是朝着优化的方向去发展人,还是一味地依据教师的观点去强迫人?这也是教育的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分水岭。
  很多教师觉得工作非常忙,为什么这么忙?他们认为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更要管好班级的学生。吃饭要管,上厕所要管,作业不完成要管,似乎所有的都要老师去管一管,不管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笔者认为:一个好教师绝不是“管家婆”。儿童的小学教育从六年的时间长度上来看,应该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自我调整、逐步适应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儿童逐步在认识自我、多元选择中,学会调整自己内在的生长模式。儿童成长的进化,就是教育方式文明的体现。
  四
  杜威先生一再强调,要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洞察能力,要让儿童循着历史上人类的进步足迹前进,立足当下,了解过去,还要适应未来。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语文课要让学生体验到文字的味道及汉语的独特魅力;数学学科要让学生感受到公式和定理的简洁美和精确美;科学学科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追求技术的改进、获得真理的历程……我们不能将所有学科的知识零碎地掰开来喂给学生,只有穿越知识本身,让他们发现知识,进而创造知识,他们才会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育的文明才能得以体现。
  阅读大师,更是获得思想的启迪。教育的文明进程,需要的不是隔岸观火者,而是思想者和行动者。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文学社团的价值追求应以人为逻辑起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让教师、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让我们和语文一起成长”内涵是:让教师、学生一起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语文资源,促进语文不断发展;同时,在发展语文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其意义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本质需求,社会生活变革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实践策略为师生用阅读架构语文,师生用创作润泽语文,师生用活动体验语文。
摘要:现代高职班级群体因生源、地域、家境、心理等差异呈现的班级群体“异质化”现象易使之趋于“乌合之众”。基于“共同体”的班集体建设可使班级成员具有“在场”感、共同目标和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高职大学生对班集体的角色认同、共同愿景和班级凝聚力。对于“班级共同体”的建设,高职班主任起着“共同体领袖”的作用,应摒弃传统的“缄默式”管理而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功能,做到由“管理型”向“建设型”转变、由“独奏型”向
摘要: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应只看这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如何,而应看在这里的每个生命是否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其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个生命的潜能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具体策略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践,在活动实践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
摘要: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唯技能论的偏颇导向、职校学生自身的原因等造成培养职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面临诸多困难。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共享性、即时性、交互性、传递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创建读书推荐类的微博、微信,创建读书、写作类的网站,制作读书类的视频和音频等是培养职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职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因校施策”的校本定位,明确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涵。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合格 特长”的课程培养目标,依托扎实有效的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开发建设具有“走班制、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能展演”等地域特色的校本公共选修课程。  关键词: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通过共建企业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新途径来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互动双赢共同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企业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张家港中专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
摘要:当前中职校《机械制图》课程低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学科体系的教材建构不合理、学生内驱力激发滞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恰适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51
摘要:《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让我们看到了芬兰教育许多成功的独特经验。基于教育公平的教育体制,平等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特殊教育,聚焦于教育本质的课程设计,教师的专业化、社会的信任、共享的责任等是芬兰道路的独特优势,而这些特质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  关键词:芬兰道路;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
摘要:以学校文化细节入手,通过崇真中学86届校友赠送给学校的“崇真之光”雕塑和设立的“86届校友助学金”,传递出崇真文化对真、善、美的传扬与追崇,成为“崇真精神”的生动注释。由此梳理崇真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维系学校文化之光的三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路径:一是一以贯之的学校态度,二是一心为生的教师行为,三是一树百获的德育课程。在此过程凸显出学校文化管理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之光;路
摘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以“适合教育”为办学理念,寻找“适合每一个”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对“适性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让课堂引领,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将在多元、选择、共生理念指引下,从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特需课程、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适合每一个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间的多元共生和学生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适合教育;适性课堂;选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