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1-2010年湖南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斜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大风事件的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此外,利用200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典型站点对其不同区域动力、热力参数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湖南地区雷暴大风的形成机制及其预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近40年来出现雷暴大风事件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雷暴大风次数显著下降;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且大部分地区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时段;湖南省雷暴大风次数在1990年前后出现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2~3年、3~5年、6~7年的短周期和11~12年的长周期,其中2~3年和3~5年的变化周期具有相对稳定和全域性特点。分析雷暴大风发生时表征大气热力不稳定的参数发现,不同区域的雷暴大风发生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东西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湘西高于湘东;动力不稳定条件南北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湘南高于湘北;上下层水汽差存在山区高于湖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