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热损伤效应研究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

方法

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min致假伤。伤后12 h,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伤后2、6、12 h,取3组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伤后2、6、12 h,取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浓度,实验重复3次。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1)伤后12 h,NGFI组细胞形态规则,细胞间排列规则,未见细胞碎片。NGTI组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碎片较少,细胞间排列较NGFI组紧密。SMGTI组不规则形态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可见死亡细胞碎片。(2)NGTI组伤后2 h G1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伤后6、12 h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2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6、12 h G2/M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12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5)。(3)伤后2、6 h,NGTI组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为2.50±0.30、3.99±0.35,较NGFI组明显升高(1.14±0.15、0.82±0.27,P<0.05),较SMGTI组明显升高(1.17±0.53、1.65±0.59,P<0.05)。伤后2、6、12 h,SMGTI组细胞MMP-9 mRNA表达量较NGTI组明显升高(Z=-2.319、-2.882、-2.908,P<0.05)。伤后各时间点,NGTI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NGFI组、SMGTI组相近(P>0.05)。(4)伤后2、6、12 h,N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1)。伤后2、6 h,SM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TI组明显升高(P<0.01)。

结论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热损伤人HaCaT细胞的增殖、分泌功能以及创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呈现复杂、多元的变化,这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条件下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50 MHz高频超声观察同一性别成人的不同年龄和部位面部正常皮肤的厚度和回声密度的差异。方法2019年1—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川滇黔渝区域面部皮肤正常的健康成人志愿者200名,纳入本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50 MHz的高频超声采集所有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的皮肤声像图。根据年龄将100名女性志愿者分为20~29岁组30名、30~39岁组25名
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基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
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下称笔者单位)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如下指标:性别、年龄、创面病程、基础性疾病,创面类型、部位和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局,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
目的探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0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20~52岁,瘢痕面积15 cm×7 cm~23 cm×11 cm。Ⅰ期于额顶部置入1个额定容积为400~6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耳前、面颊部有瘢痕者另在颞侧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
近年来,慢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其预防和治疗应当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慢性创面的治疗尽管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慢性创面的快速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总结了慢性创面的定义及治疗的理论基础、创面敷料及治疗技术的应用,旨在与业内同仁们探讨慢性创面治疗的理论和策略。
期刊
目的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
本文基于刚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新增的交叉学科将为烧伤和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探讨了创面修复与相关领域交叉进展,引出关于"创面修复基础研究可以关注哪些基础科学问题"和"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进展解决创面修复科学问题"等思考和建议,旨在把握机遇,利用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开展创面修复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目的探讨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的设计及在自体毛发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用弹性纱布、纤维、硅胶等材料设计一种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佩戴的专用保护帽,其分为前后2片,前片主要用于保护受发区、后片主要用于供发区的加压止血。将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自体毛发移植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1例患者纳入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患者住院号尾号,43例奇数患者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