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老年人胃癌332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332例65岁以上老年人胃癌的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 结果本组临床好转率为97.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4.7%.根治性胃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3.2%和40.6%,姑息性胃切除组分别为68.6%、15.7%和0,未切除组平均生存10个月.各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老年人胃癌术后并发症较多,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术中应尽量采用硬膜外麻醉,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应视患者全身情况、癌肿所在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而定,对早中期患者力争行根治性胃切除术(D1或D2)。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突变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分析1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HL)、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FLT3基因外显子14和15中ITD突变,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单纯典必殊眼水(地塞米松加妥布霉素)和典必殊减量使用加普南扑灵眼水(普拉洛芬)的术后炎症反应,以探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在白内障术后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术中无并发症的120只眼分为两组,每组60眼.试验组:典必殊眼水和普南扑灵合用一周,以后普南扑灵单独使用三周.对照组:典必殊眼水使用四周.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随访症状、体征、房水闪辉和细胞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在抗曲霉菌免疫中的作用以及皮质类固醇如何在DC水平影响机体的抗曲霉菌免疫.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骨髓DC,用麦氏比浊法检测DC对灭活曲霉菌孢子的吞噬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DC以及脾脏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小鼠骨髓DC能高效吞噬加热灭活的曲霉菌孢子,皮质类固醇氢化可的松(HC)抑制DC吞噬曲霉菌孢子的能力.DC受曲霉菌孢子刺激时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
脂肪性肝病(FL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实验性脂肪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PPARγ在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局部氧疗对高热复合创伤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为湿热环境下创伤伤口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大鼠腹部创伤模型后,随机将其分4组:高温对照组、高温氧疗组、常温对照组和常温氧疗组,观察各个时相点大鼠肛温的变化.结果高温对照组大鼠肛温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常温对照组,2组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温氧疗组大鼠肛温较高温对照组下降明显,2组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湿热应激
目的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低于1200/mm2的高危白内障患者的白内障摘除方法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8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低于1200/mm2的白内障患者,根据其晶体核的分级,分别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和术后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内皮细胞计数.结果18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范围0.1~0.8,最佳矫正视力0
目的 探讨白塞病(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BD在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CD56+、CD19)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sIL-2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BD组CD8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CD4、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NK)(C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