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唤起建筑物和人交互的人文情感共鸣。随着光绘画、光雕塑、3D灯光秀等现代光艺术表现的日渐流行,传统的照明设计已经从简单的照亮之实用功能向光环境美化城市以及使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这一更高情感功能层面的转变。因此,以光艺术设计介入重庆市渝中区街巷品质提升为案例,分析论证了在城市人文环境背景下,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的特点进行的光艺术设计,以提升城市居民公共空间环境生活体验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艺术设计;光艺术;城市空间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空间”之于人的意义愈发重要,如若城市空间无法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则易导致人们产生陌生、冷淡的情绪,“空间”将形同虚设,失去意义。在这样的语境下,光艺术就肩负了一定的公共艺术责任。将城市街巷空间环境的改造提升置于“新旧记忆”构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用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来分析城市公共艺术对人们城市集体记忆所建构的生活碎片,进行解构与重组,用光艺术作为引线,探寻人与城市街巷之间的微妙关系,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
  (二)项目背景
  本项目旨在以视觉上的基本元素——“光”为主,来表现人类内心对于光在不同敏感度时的心理感受。以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和书院巷两条老城街巷为主要范围,作品重点选取了铁板巷入口部分的梯步栏杆为主要设计载体,在保留载体原本的功能的同时,用光艺术的形式,使过往的行人与城市设施之间建立联系,提高街巷的艺术感,用“新与旧”的理念来赋予老街巷新的面貌与意义,增强人们对城市印象的认同感。
  灯光设计不能简单考虑光的数量和质量,也要认识到光是思想和情绪的载体,考虑光给人的精神感受。本设计以光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依靠一定的公共艺术载体呈现丰富的效果。需要在材质上有所考量,例如可以使用新型的空心水泥材质、镜面拉丝透明玻璃材质、发光光纤等。颜色要与整条街巷的主体环境相协调,深空灰与夜幕下的暖色灯光形成冷暖对比,更能烘托街巷邻里喧闹的生活氛围。随着时间节点的变化,灯光如呼吸的频率一般,被赋予节奏变化,追随穿梭的人群,行色匆匆、若隐若现。特殊时段更注重视听感受和沉浸式的体验,呼吸节奏会随着微弱的灯光变化,音乐的节奏也会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光色的变化、声音的起伏都会对人的情感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现代都市是现代焦虑与紧张的结合点,它仿佛是一座孤岛,不但与广袤的乡村对立,也与古代城市的传统失去了联系,并且在无意识地摧毁这种联系。雅典的神庙与广场,老北京的胡同与城墙,西安的历史建筑与四通八达的道路,重庆的5D高楼与码头边角下的旧城,传达的是不同的时空体验与观念。现代都市几乎都是雷同的,很多城市是观念的复制、形式的平移。在这种情况之下,城市,还能表达根源文化吗?还能唤起年代记忆吗?还能新城旧城面貌共存、相辅相成吗?或许艺术就是其中的关键,艺术与城市建筑长在了一起。但艺术并非只是对建筑的点缀与装饰,而是要开启我们的时空经验,延续我们的记忆,构筑人与人共生的世界。
  三、设计理念
  (一)项目调研
  铁板巷和书院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下辖街道——解放碑街道。解放碑街道附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革命战争时期有着众多杰出人物,也有着许多历史遗迹。
  从九尺坎进入铁板巷,入口处受到周围环境光的影响,又缺少局部的重点照明,所以街面照度相对较低,且相对杂乱。总体而言,小广场部分整体照度比阶梯处较高,是铁板巷整条巷子中的照度最高点。
  (二)问题研究
  首先,空间问题。铁板巷是一条空间层次丰富的线性小巷,受重庆地形特点的影响,构成了多变的垂直纵向空间。小巷周围高楼密布,与之形成强烈对比,而街巷内部空间狭小,未设置车行道,因此空间的再利用问题以及视觉上的狭窄闭塞问题有待改善。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解决视觉效果不佳问题,解决一些障碍物和临时摆放物的遮挡以及空间布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街巷出入口标志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连接九尺坎的出入口有大面积的花坛空间闲置荒废,缺乏对景观环境的设计与考量。
  其次,设施问题。出入口广告牌设施老旧且夜间缺乏氛围照明及重点照明;楼梯步道旁的配电箱摆放混乱,线缆外露,影响城市美观。道路标志以及形态各异的广告灯箱亮度和色温参差不齐,照明氛围上不统一;坡道旁的栏杆缺乏功能性作用且有老旧损坏现象,形态单一,与整条街面貌不统一。
  (三)设计分析
  人作为介入生活的主体,是老城小巷最古老而又质朴的主角,与街巷相互依存。人在城巷中演绎着五味杂陈的生活,反之城巷又保存着小城居民的往事,每一个年代的人们都在其中赋予了特别的事物与情感。这些内心的寄托宛如白驹过隙,只有片刻记忆扎根于人们心底。作品的概念就是将时间用光艺术的手法来介入城市旧街巷的景观改造,如同呼吸的变化的光艺术会随着坡道栏杆的过往人群以及时间节点的变化而变化,让“光阴岁月”这个不可量化的概念变得可视化,注重表达一种“新”与“旧”交叠的概念。光元素的介入,用时间来穿针引线,探寻人、巷、城之间最密不可分的关系。“驹光”旨在表达我们一生都在演绎过客的角色,使作品本身可以增强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材质上选用了空心水泥,材质本身的粗糙感与颗粒感传达出一种质朴与静谧的视觉感受,材质表面也可以达到漫反射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得光的照度相对柔和且均匀,不会造成光环境不均匀以及视线混乱的问题,光感效果会更佳。在颜色上呈现深空灰色,与整条街巷的色调也相对统一,灰色砖瓦与空心水泥的材质又具有新旧对比的时代意义,贴近设计主题。不同大小规格的镜面圆孔有疏有密,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反射周边环境,将城市喧嚣场面收入其中,凝视着城市的繁杂景象,以静示动,静中有动。灯光随着时间节点变化,也可体现特殊时段过往人流的变化,常居于此的人们不难由此装置的配樂及灯光效果而推断出时间节点,具有一种隐形的报时服务意义。而视听上的律动看似是动态,却在夜间以柔和的舒适的光艺术手法与人产生互动,让“疲惫”的城市“放松”下来。   (四)光艺术方案
  灯光设计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达到视觉享受上的高度,也同样要达到思想上的深度。光是人类思想和情绪的载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更要考虑光给人的心灵感受,借光传达情感寓意。在材质上有所考量后决定采用新型的空心水泥及镜面拉丝玻璃材质,光源采用发光光纤。整条街巷的主体色调为深空灰色,与环境较为和谐,四季交替的夜幕下,冷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巷里巷外喧闹的生活氛围,记录城市角落里的烟火气息。灯光伴有节奏变换,追随穿梭的人群,若隐若现闪现节奏律动感。特殊时段产生视听结合沉浸式的体验,朝夕也会有色温和亮度上微弱的灯光变化,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皆会在行人心里泛起片刻涟漪。
  设计旨在以视觉上的基本元素——“光”为主,来表现人类内心对于光在不同敏感度时的心理感受。将社会主体的人与城市空间之间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街巷的艺术氛围,打破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壁垒感和冰冷感。用“新与旧”的理念来赋予重庆老街新的生命意义,唤醒人们对城市印象的认同感。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空间”之于人的意义愈发重要,如若城市空间无法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则易导致人们产生陌生、冷淡的情绪,“空间”将形同虚設,变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越来越冷漠的壁垒与隔阂。在这样的语境下,光艺术就肩负了一定的责任。将城市街巷空间环境的改造提升置于“新旧记忆”构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艺术家与设计师们更要身体力行的去尝试,去探求用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来创造新的艺术,属于大众的艺术,富有温情的艺术,作为照明设计师最终更要善于用光媒介作引线,积极探寻人、巷、城之间的微妙关系,创想光给人类社会乃至生命万物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在元.边缘空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格鲁.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永辉.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周敬.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于亮.自然光·空间:自然光在艺术博物馆内部空间创造中的运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9.
  [6]闵艳婷.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别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9):18-19.
  [7]陈志汉.从“新东方主义”风格探寻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点[J].科技风,2016(16):193.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字时代降临,数字技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悄然渗透,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首要特征,而由公共性引发的开放性意味着公共艺术总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本身的科技性和互动性与现代公共艺术的特质有了完美的契合点,带来了更好更新的艺术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意味着在公共艺术中发生了艺术与审美的重构。以创新为旗帜,以技术为工具,以进化为目标,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数字化新面貌将充分拓展
期刊
摘 要: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对周边城市、黄河沿岸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根据对海绵城市理念经验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实际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得出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优化策略,以恢复黄河沿线河滩地原生态景观,还原黄河河道湿地原生态面貌,达到保护生态、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的目的,打造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公园,为今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海绵
期刊
摘 要:北京顺义区龙泉烟寺位于大运河文化带上,其“活化”不仅仅是单一地保护和翻新实体寺庙,而应对其有形或无形的历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再认识,以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形式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以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式进行再创造。文章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遗产活化;龙泉烟寺;大运河文化带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城市学院青年教师社会调研课题暨“百村(社区)调研”社会服务项目“文化视角下的顺
期刊
摘 要: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建设快速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开发与保护、发展与传承问题。文章以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村落空间格局的演变、单体保护与功能优化、整体特色与居住文化延续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传统民居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复兴中传承的观点,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予以说明,促进乡村振兴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乡村振兴
期刊
摘 要:历史建筑的活化是长期运营的过程,需要将历史建筑融入现代城市与大众的生活中,避免建筑修复后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以澳门氹仔旧城区中的仙女巷16号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现状,提出历史建筑材料修复的策略和活化利用中可持续运营的建议,从价值提取到主题定位、从业态分析到属性规划,利用品牌打造和可持续运营的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可持续运营;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
期刊
摘 要:焦虑已经成为了大城市中外来青年的普遍问题,这些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极具不确定性的未来,然而他们依然执着地渴望留在大城市生活,同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新人不断涌入大城市。这些外来青年一方面似乎有着光明的前途,一方面又不堪重负。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曾提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都丧失了反抗的向度,情感在逐渐丢失,进一步变为单向度的人。虽然中国许多大城市中呈现的状况和马尔库
期刊
摘 要:著名建筑家、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切入,深度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形式中的“生命”意象、空间中的“生命”追求和自身演化中的“生命”特征,提出了“生命的建筑”的概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质与独特美感,也对“文化”的中国建筑史述、史观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近年建筑学界所注重的“生命”关怀也提供了一个“科学”以外的“艺术”视角。  关键词:生命;汉宝德;建筑;文化  
期刊
摘 要:导视系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人们的游园过程提供引导,体现出园林景观“传递文化”的设计理念,提升园林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基于此,以北京大观园导视系统改造项目为例,探寻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一套系统完整且具有独特“红楼”文化属性的导视系统,为当下文化园林景区的导视系统改造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导视设计;园林景区;建筑装饰  北京文化园林景区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水作为自然界的元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水成为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景可以为小区环境增色,但是由于部分小区的景观缺乏管理导致出现了水质差、气味难闻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小区景观中水景的现存问题,是使水体景观成为提升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武汉名都花园小区的水景设计,从水景设计的美学理论、生态理
期刊
摘 要:城市水系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市水系紧密结合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滨水空间并完善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是提升城市整体布局规划质量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空间与水系网络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兼具生态保护、旅游、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睛之笔”。以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滨水空间为例,重点研究桂林城区水系及漓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