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16日,时任意大利司法部长马斯泰拉辞职,并率他所领导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退出执政的中左联盟,使普罗迪政府再度陷入危机。2月6日,总统纳波利塔诺宣布解决议会,提前举行全国大选。意大利战后第61届政府宣告垮台,始于2006年4月28日的第15届议会成为1948年以来任期最短的一届议会。
一部分舆论将这一结果归咎于总理普罗迪执意在众、参两院进行议会信任投票。诚然,造成今天这一局面与其个人因素分不开,但是纵观战后的意大利政局,人们这是不禁会问:为什么意大利政局如此动荡?
祸起萧墙——糟糕的选举体制
自战后成立共和国以来,意大利经历了15届议会、61届政府,其政府更迭之快在西方国家里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作为议会民主制国家,意大利议会对政府有着强大制约力,而议会的选举体制正是造成政局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意战后长期实行比例制选举体制,这种纯粹依据各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分配议席的选举方式给予了诸多小党生存空间,导致议会内政党林立、党争严重、效率低下。1993年,意大利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对选举法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选举方式从单纯的比例制改为多数制与比例制混合,即75%的议席由单一候选人提名选区产生,赢得选区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当选议员,25%的议席按照旧的比例制产生。但这一改革并未能彻底根除议会内党派众多的弊端,一些小党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对政府产生相当的制约作用。1994年首次以修改后的选举法选举产生的第12届全国议会,在维持了不到两年后即宣告解散。
对于选举法造成的种种弊病,左右两翼都深感有改革的必要。近年来,修改选举法再次成为政界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但在如何修改的问题上,各派政治力量仍存在较大分歧。各方均希望选举制度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改革,对于难以充分照顾本党利益的改革方案总是抱着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消极应对,尤其是一些小党,为了避免被边缘化而大加阻挠,致使改革难以推进。2005年,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政府依靠议会两院多数的优势,突击进行选举法改革,主要内容是重新恢复比例制,但在众、参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办法,具体规定包括:1、众院选举按全国得票率分配议席,并给予赢得多数政党或政党联盟至少340个议席,以保证政局稳定;2、参院选举分20个大区进行,政党或政党联盟按在大区的得票率分配议席,但给予赢得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至少55%的议席;3、第一次由海外选民选举产生12名众议员和6名参议员,这些议席的选举不受国内选举的比例制限制,完全根据候选人得票率产生。
随后,在2006年众院选举中,中左联盟仅比反对党联盟多获2万多票,却获得了众院630个议席中的340席,在众院拥有稳定的多数优势;在参院,中左联盟以49%的得票率低于中右联盟1.2个百分点,只是借助海外选区的优势反以两票之差获得参院多数。由于优势太过微弱,加上执政的中左联盟内党派众多,普罗迪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其执政基础就非常脆弱。马斯泰拉领导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在大选中得票率不足2%,在参院仅有3个议席,却有着左右政府命运的影响力。普罗迪政府执政600余天,已创纪录地经历议会信任投票达33次之多,纵然此次能涉险过关,也难保今后政局稳定。
旧仇宿怨——政界与司法界的争斗
马斯泰拉的辞职是造成政府危机的导火索,而他之所以辞职,则是与意司法界对其本人、其妻以及“欧洲人民民主联盟”成员的调查和指控有关。1月16日,司法部门以涉嫌在公共工程招标中舞弊的罪名将马斯泰拉之妻及数位“欧盟人民民主联盟”成员软禁。当日下午,司法部门又对马斯泰拉提出了纵容营私舞弊、参与有组织犯罪等七项罪名的指控。马指责司法界干涉政治,蓄意迫害政治家,愤而辞职,他的辞职恰恰也反映出意政界与司法界的严重对立和长期积怨。
自20世纪90年代初“净手运动”将大批政治人物拉下马、结束“第一共和国”的历史后,意司法界一直对政界权威构成挑战。此后的十多年来,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出1200多起贪污腐败案件,共涉及8位前总理、5000多名经济和政治界人士,有300多名议员接受调查。曾担任意大利社会党总书记达16年之久、两次出任政府总理的克拉克西被判重罪,不得不流亡突尼斯;曾8次出任总理的终身参议员安德烈奥蒂是20多项议会调查的暗中交易案的调查对象,曾被查出涉嫌参与黑手党活动,2002年83岁高龄的他被佩鲁贾上诉法院判处24年监禁;前总理贝卢斯科尼更是7次成为被告,4次被判刑,甚至在1994年八国峰会期间接到米兰检察院的传票。战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像意大利高官那样屡屡遭到调查、指控甚至判刑。
多年来,政界与司法界的不信任甚至敌视情绪日益严重。政府多次试图改革司法体系,遭到司法界的强烈抗议。政界也屡屡指责司法界干涉政治,尤其是对安德烈奥蒂的判决引起强烈反响,包括时任总统钱皮、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内的众多政界人士表示不满,要求修改司法体系,贝卢斯科尼称“司法界真是疯了”。此次马斯泰拉的辞职也得到了包括普罗迪总理在内许多政界人士的声援,但旋即招致全国司法协会的批评,称这是政界人士对司法界的攻击。政界与司法界关系的持续紧张恶化了国家的政治氛围,想平息这场“战争”实非易事。
各行其是——政治的公信何在
司法部长辞职引发政府倒台也与小党不惜代价争夺生存空间不无关系。马斯泰拉领导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素来在中左、中右两大阵营之间讨价还价,借以提高自身地位,虽然在2006年大选中参加了中左联盟并执政,但与执政盟友时常发生摩擦。政府危机爆发时正值选举法改革向前推进之时,民主党和力量党作为两大阵营中的大党,有意就改革草案达成共识,推动改革朝着有利于大党的方向前进,此举必然对小党的生存构成很大威胁,因此遭到小党的一致反对。马斯泰拉借与司法界的冲突向政府发难,亦被解读为有阻挠选举法改革之意,有媒体评价马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政客。
在意大利行政管理低效、官僚机构臃肿的政治体制下,出现了一大批缺乏责任心的政客,他们缺乏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感,往往为了一党之利或个人利益而不惜搞垮政府、搅乱政局。因此,对政府稳定造成威胁的往往不是来自执政联盟的对手,而是来自盟友,近年来意政府的倒台无一不是由于执政联盟内小党倒戈造成的。此次政府危机发生后,为避免意政局陷入动荡,总统纳波利塔诺曾授权参议长马里尼探索性组阁,希望成立过渡性政府,通过各党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党之间的合作,完成选举法改革,重振国家经济。包括企业界、工会、教会等社会力量纷纷呼吁政界放弃党派争斗,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提前大选。但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中右领导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推翻中左政府,北方联盟明确表示拒绝一切磋商,导致重新组阁尝试彻底失败。
有人说,在意大利,政治逐渐演变成一种终生的职业。那些所谓对选民“负责”的政治家关心的不是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而是如何尽可能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在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领导阶层不断呈年轻化趋势之时,活跃在意政界的仍然是一些“高龄”政治家,这些老旧的政治面孔让整个政坛都老气横秋、缺乏活力。民众对政治也逐渐感到失望和厌恶,对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漠不关心,这一点从大大小小的选举和全民公投中持续走低的投票率上可见一斑。如何重建政治在民众中的公信力,是意大利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鹿死谁手——备战全国大选
意大利全国大选定于4月13~14日举行。目前各派政治力量厉兵秣马,为大选做准备。中左方面,民主党全国书记维尔特罗尼于2月13日辞去罗马市长职务,正式投身大选前的筹备工作,目前民主党有意与“意大利价值”、激进党结成竞选联盟;左翼四党——重建共、共产党人党、绿党、“民主左翼”也着手进行会晤,共同商讨竞选纲领策略,重建共方面提出四党联合参选,推举众议长贝尔蒂诺蒂为左翼的总理候选人;其他中左小党尚在观望之中。
中右方面,贝卢斯科尼领导的力量党和民族联盟两党决定共同参选,在北方地区与北方联盟结成竞选联盟,推举贝卢斯科尼为总理候选人;基民盟正式决定单独参选,推选前众议长卡西尼作为总理候选人,该党表示愿同新成立的“自由团结”党以及造成政府危机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等中间力量对话,共同组建温和的中间阵营。
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右政党的支持率领先于中左联盟约10个百分点,但二者的差距有慢慢缩小的趋势。距离大选还有近两个月时间,胜负尚难下定论。
一部分舆论将这一结果归咎于总理普罗迪执意在众、参两院进行议会信任投票。诚然,造成今天这一局面与其个人因素分不开,但是纵观战后的意大利政局,人们这是不禁会问:为什么意大利政局如此动荡?
祸起萧墙——糟糕的选举体制
自战后成立共和国以来,意大利经历了15届议会、61届政府,其政府更迭之快在西方国家里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作为议会民主制国家,意大利议会对政府有着强大制约力,而议会的选举体制正是造成政局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意战后长期实行比例制选举体制,这种纯粹依据各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分配议席的选举方式给予了诸多小党生存空间,导致议会内政党林立、党争严重、效率低下。1993年,意大利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对选举法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选举方式从单纯的比例制改为多数制与比例制混合,即75%的议席由单一候选人提名选区产生,赢得选区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当选议员,25%的议席按照旧的比例制产生。但这一改革并未能彻底根除议会内党派众多的弊端,一些小党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对政府产生相当的制约作用。1994年首次以修改后的选举法选举产生的第12届全国议会,在维持了不到两年后即宣告解散。
对于选举法造成的种种弊病,左右两翼都深感有改革的必要。近年来,修改选举法再次成为政界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但在如何修改的问题上,各派政治力量仍存在较大分歧。各方均希望选举制度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改革,对于难以充分照顾本党利益的改革方案总是抱着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消极应对,尤其是一些小党,为了避免被边缘化而大加阻挠,致使改革难以推进。2005年,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政府依靠议会两院多数的优势,突击进行选举法改革,主要内容是重新恢复比例制,但在众、参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办法,具体规定包括:1、众院选举按全国得票率分配议席,并给予赢得多数政党或政党联盟至少340个议席,以保证政局稳定;2、参院选举分20个大区进行,政党或政党联盟按在大区的得票率分配议席,但给予赢得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至少55%的议席;3、第一次由海外选民选举产生12名众议员和6名参议员,这些议席的选举不受国内选举的比例制限制,完全根据候选人得票率产生。
随后,在2006年众院选举中,中左联盟仅比反对党联盟多获2万多票,却获得了众院630个议席中的340席,在众院拥有稳定的多数优势;在参院,中左联盟以49%的得票率低于中右联盟1.2个百分点,只是借助海外选区的优势反以两票之差获得参院多数。由于优势太过微弱,加上执政的中左联盟内党派众多,普罗迪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其执政基础就非常脆弱。马斯泰拉领导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在大选中得票率不足2%,在参院仅有3个议席,却有着左右政府命运的影响力。普罗迪政府执政600余天,已创纪录地经历议会信任投票达33次之多,纵然此次能涉险过关,也难保今后政局稳定。
旧仇宿怨——政界与司法界的争斗
马斯泰拉的辞职是造成政府危机的导火索,而他之所以辞职,则是与意司法界对其本人、其妻以及“欧洲人民民主联盟”成员的调查和指控有关。1月16日,司法部门以涉嫌在公共工程招标中舞弊的罪名将马斯泰拉之妻及数位“欧盟人民民主联盟”成员软禁。当日下午,司法部门又对马斯泰拉提出了纵容营私舞弊、参与有组织犯罪等七项罪名的指控。马指责司法界干涉政治,蓄意迫害政治家,愤而辞职,他的辞职恰恰也反映出意政界与司法界的严重对立和长期积怨。
自20世纪90年代初“净手运动”将大批政治人物拉下马、结束“第一共和国”的历史后,意司法界一直对政界权威构成挑战。此后的十多年来,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出1200多起贪污腐败案件,共涉及8位前总理、5000多名经济和政治界人士,有300多名议员接受调查。曾担任意大利社会党总书记达16年之久、两次出任政府总理的克拉克西被判重罪,不得不流亡突尼斯;曾8次出任总理的终身参议员安德烈奥蒂是20多项议会调查的暗中交易案的调查对象,曾被查出涉嫌参与黑手党活动,2002年83岁高龄的他被佩鲁贾上诉法院判处24年监禁;前总理贝卢斯科尼更是7次成为被告,4次被判刑,甚至在1994年八国峰会期间接到米兰检察院的传票。战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像意大利高官那样屡屡遭到调查、指控甚至判刑。
多年来,政界与司法界的不信任甚至敌视情绪日益严重。政府多次试图改革司法体系,遭到司法界的强烈抗议。政界也屡屡指责司法界干涉政治,尤其是对安德烈奥蒂的判决引起强烈反响,包括时任总统钱皮、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内的众多政界人士表示不满,要求修改司法体系,贝卢斯科尼称“司法界真是疯了”。此次马斯泰拉的辞职也得到了包括普罗迪总理在内许多政界人士的声援,但旋即招致全国司法协会的批评,称这是政界人士对司法界的攻击。政界与司法界关系的持续紧张恶化了国家的政治氛围,想平息这场“战争”实非易事。
各行其是——政治的公信何在
司法部长辞职引发政府倒台也与小党不惜代价争夺生存空间不无关系。马斯泰拉领导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素来在中左、中右两大阵营之间讨价还价,借以提高自身地位,虽然在2006年大选中参加了中左联盟并执政,但与执政盟友时常发生摩擦。政府危机爆发时正值选举法改革向前推进之时,民主党和力量党作为两大阵营中的大党,有意就改革草案达成共识,推动改革朝着有利于大党的方向前进,此举必然对小党的生存构成很大威胁,因此遭到小党的一致反对。马斯泰拉借与司法界的冲突向政府发难,亦被解读为有阻挠选举法改革之意,有媒体评价马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政客。
在意大利行政管理低效、官僚机构臃肿的政治体制下,出现了一大批缺乏责任心的政客,他们缺乏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感,往往为了一党之利或个人利益而不惜搞垮政府、搅乱政局。因此,对政府稳定造成威胁的往往不是来自执政联盟的对手,而是来自盟友,近年来意政府的倒台无一不是由于执政联盟内小党倒戈造成的。此次政府危机发生后,为避免意政局陷入动荡,总统纳波利塔诺曾授权参议长马里尼探索性组阁,希望成立过渡性政府,通过各党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党之间的合作,完成选举法改革,重振国家经济。包括企业界、工会、教会等社会力量纷纷呼吁政界放弃党派争斗,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提前大选。但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中右领导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推翻中左政府,北方联盟明确表示拒绝一切磋商,导致重新组阁尝试彻底失败。
有人说,在意大利,政治逐渐演变成一种终生的职业。那些所谓对选民“负责”的政治家关心的不是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而是如何尽可能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在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领导阶层不断呈年轻化趋势之时,活跃在意政界的仍然是一些“高龄”政治家,这些老旧的政治面孔让整个政坛都老气横秋、缺乏活力。民众对政治也逐渐感到失望和厌恶,对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漠不关心,这一点从大大小小的选举和全民公投中持续走低的投票率上可见一斑。如何重建政治在民众中的公信力,是意大利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鹿死谁手——备战全国大选
意大利全国大选定于4月13~14日举行。目前各派政治力量厉兵秣马,为大选做准备。中左方面,民主党全国书记维尔特罗尼于2月13日辞去罗马市长职务,正式投身大选前的筹备工作,目前民主党有意与“意大利价值”、激进党结成竞选联盟;左翼四党——重建共、共产党人党、绿党、“民主左翼”也着手进行会晤,共同商讨竞选纲领策略,重建共方面提出四党联合参选,推举众议长贝尔蒂诺蒂为左翼的总理候选人;其他中左小党尚在观望之中。
中右方面,贝卢斯科尼领导的力量党和民族联盟两党决定共同参选,在北方地区与北方联盟结成竞选联盟,推举贝卢斯科尼为总理候选人;基民盟正式决定单独参选,推选前众议长卡西尼作为总理候选人,该党表示愿同新成立的“自由团结”党以及造成政府危机的“欧洲人民民主联盟”等中间力量对话,共同组建温和的中间阵营。
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右政党的支持率领先于中左联盟约10个百分点,但二者的差距有慢慢缩小的趋势。距离大选还有近两个月时间,胜负尚难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