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淡如,1919年生,浙江绍兴人,别名袁淼。7岁起习画及书法篆刻,专攻山水、人物画。之后,踏遍祖国河山写生,博采众长,吸取历代名家技法,逐步形成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独特艺术风格。袁淡如的山水、花鸟画工写结合,形神兼备,高雅秀逸,尤擅长画芦雁、梅、兰、竹、菊。1982年,袁淡如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活跃在上海博物馆之友和上海海墨画社,更多的社会工作和统战工作使他心情舒畅,佳作迭出,名气大增。于1987年被市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在70余年艺术生涯中,于“兰香室”伏案创作,作品被选人市、全国美术展。即使获得各种奖项,他还是“不知足”,把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向艺术巅峰攀登。2008年以高龄被聘为上海於一堂书画研究院院长,他说“壮心未与年俱老”。
安分守己和碌碌无为决不是一对孪生兄弟,老画家袁淡如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受到人们尊敬,和他积极人生分不开。17岁到上海,袁淡如读的是会计,到银行里当练习生后,面对竞争,他创新用速算加珠算的做法,一举脱颖而出,只花了两个月被提升到办事员,到23岁结婚时已经是会计主任了。
同时,袁淡如因绘画特长得到一间画室,工作之余去那里挥毫泼墨,画作被银行用以商业交际。由于不间断地研习提高,到27岁时,袁淡如绘画技巧日趋成熟,在青绿山水画、花鸟画、四季屏幅、通景堂幅和梅兰竹菊上都有个人风格。他加入“上海行余书画社”后,得以与海派书画名流吴湖帆、张石园等学习、交流。解放后,袁淡如加入上海市政协书画社,结识国画大家朱屺瞻、应野平、吴青霞等,和他们一起集体创作,举办画展。
袁淡如一生要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生事物,从嘉定商业银行考入中国人民银行后,早晚读书,先后参加各种货币管理学和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在业务上保持领先。他一个人主管联络80多家国营企业,责任重大却干得潇洒自如。
袁淡如是个爱国的画家,当时国家缺少外汇,他作为对外供应公司指定画家,夜夜加班作画,春夏秋冬四季屏幅等,都是下班之后一笔笔画出来的,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为国家赚到了外汇。
初会人淡如菊的袁老
那天,跟着张鑫去拜见袁淡如老先生,早晨的路上有点堵车,我们心里很急,途中就接到袁老先生电话问候了。我听见电话中传出朗朗声音,奇怪地问,是袁老自己打的电话吗?91岁的老人难道还能自己和媒体打交道?张鑫笑答,是啊,等会你自己用眼睛看,我们袁爹爹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人。
袁爹爹,多么亲切的称呼!听说不少人这么称他,并一致认为他和蔼可亲。91岁当属高龄老人,即使用“耳聪目明”作形容词,打点折扣也是正常的,我想。可是不料,应门铃声而迎出来的袁淡如先生,身轻脚健,双目炯炯,说话口齿清晰,思路有条有理,尤其是他眯弯着眼线,脸上的笑容,慈祥中带有一些自信和调皮,怎么看都觉得时光流动在他身上静止了,至多也就是七十来岁模样。
比袁淡如小三岁的太太陈洪英跑过来和我们寒暄,同样也是精神矍铄,精干轻捷。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地接待来访者,旁观其言其形,让人想起“神仙伴侣”这四个字来。
袁淡如是位有名望的海上书画家,自从上世纪80年代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后,经常参加馆里举办的活动,开画展、外出写生、座谈交流都很活跃。近十多年他还去过新马泰和云南、五台山采风,途中,袁老生活自理,爬山涉水还超越比其年龄小的一些馆员。他自豪地告诉我,一次到雁荡山,一行老人中有四位不想上山,就在底下看看算了。可是袁老说,我喜欢山,我是画山水的,我要上去亲眼看,吸收山水“活”的养料,将大好河山拍摄下来做写生资料。
雁荡山袁老自己爬上去,喝到了雁荡山的泉水;五台山一千四百格台阶他自己登上去;1997年到泰山,也是他自己爬上去的。听袁老如数家珍的讲述,再瞧他的表情岂只是“满足”两字可以概括。
细看袁老和夫人行动灵活、身材匀称,不免又夸上两句。袁老高兴了,道,当初我们俩每周六晚上跳舞的呀。在中国人民银行,袁淡如搞信贷工作和工会工作,跳舞更要带头,这一对俊男靓女组合是舞会的中心人物,年轻时打好基础,年老了仍能保持挺直的腰板,矫健的步伐。
以淡泊名利换来心境平和
袁淡如说话轻声细气,风度儒雅,神情淡泊,体现出老人心境的平和。但是,一生处于动荡的中国,有谁会幸免于难呢?于是我提问,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飘摇的年头,能够说历经坎坷吗?历经坎坷是常用词,然而,袁老停顿了一会儿,摇头,他觉得和同龄人相比,自己的人生不能算坎坷,还是比较顺的。这个回答有点出人意料。
袁老先生慢慢地回顾他个人的成长史。他出生于绍兴大户人家,祖父四兄弟,长兄做官,祖父经商,家里花园十几亩,房子有五进,后门就是大名鼎鼎的鉴湖,袁家花园里有三个池塘,风景优美,种满了菊花。他们的祖上很重视教育,大家族办了个私塾叫“桂荫书屋”,各房子女在正常学校上课之外,还请先生到私塾来授课,从传统的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从各方面提高儿辈的素养。
袁淡如的堂伯父袁梦白当时已是知名书画家,与柳亚子等人相交甚笃,是南社理事。近朱者赤,袁淡如7岁那年便受堂伯父亲炙,临画临帖,鉴赏字画,兴趣盎然。堂伯父在袁淡如很多堂兄弟中一眼就看中袁淡如的聪明好学,重点加以培养,15岁那年带他去见了江南著名的画家罗益斋,从此拜在他门下学艺,技艺大大提高,还没成年已经是山水、花鸟、走兽样样都会画了。家里这么多孩子同时受教育,长大后,除了有几个还写写书法,整个家族后代里只有袁淡如一个人成了知名的国画家。
其实,袁淡如前半生事业的重点并不在绘画上,他青年时学习财会,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绘画只是业余所为。但是,无论工作多忙,时局多动荡,他每天坚持作画,一在于他对绘画的热爱,二是身心浸淫于古典山水、闲花逸草中,觉得特别舒畅。美会映射到自身,潜移默化中袁淡如的人生观定了型,那就是淡泊名利,仁义道德。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上世纪50年代“三反五反”运动的时候,袁淡如还很年轻,被分配去看守一个有问题的“老虎”(被管制分子),半夜里,突然接到“老虎”夫人生孩子难产的消息,如果家属不赶过去,手术就没有办法做。“老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事情迫在眉睫,请示上级领导已经来不及,袁淡如得悉后非常同情,把关押的人放了。这下闯祸了,他的行为被定为站到了非无产阶级立场去了。第二天他受到批评,马上被下放基层,轮训了5个月。
袁淡如说自己一向胆小,但那天好像吃了豹子胆。所幸由于手术及时,那位产妇得救了。事情过去几个月,当这对夫妻抱着新生儿找到袁淡如来感谢救命之恩时,袁淡如欣慰不已,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做好人”做对了!就算被下牢狱,也值得!
到了“文化大革命”,袁淡如还是秉承个人风格,做人低调不张扬,说话谨慎人勤快。他绘画、写字的一技之 长给他带来好处就是可以脱离集体劳动,一个人出黑板报,出墙报。他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有很多前车之鉴,故抄写领袖语录和画领袖像的时候,是核对了再核对,谨慎了再谨慎,生怕出错。
一个小心谨慎的好人有时也会遭人忌妒,被排挤,怎么办?袁淡如将一句名言放在心里,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文革”中,袁淡如在上海101厂蹲点,他融科学管理理论与实际经验为一体,写了一个《推新企业管理办法》的报告,因为报告质量高有新意,被推荐到全国管理系统,后来作为全国四大经验之一受到了嘉奖。可是,当通知去北京开会领奖的时候,作者袁淡如被换下来,让另一位党员科长去了。当时很多人为袁淡如打抱不平,鼓动他去争,可是袁淡如只是淡然笑笑,他表示无所谓。他心里想,反正先进证书上作者名字总不能换,即使科长领,那也是代领。说到这里,袁淡如脸上露出调皮的笑容。就这样,他退了一步,让别人替他荣誉了一回。
著名老作家张中行曾经在《顺生论》中讲到,常道是不得不走的路,无论怎样,“既然已经在路上,惟一的也是最为可行的办法是”顺路‘走’下去”。袁淡如正是于90年漫漫人生之路上深谙此人生哲学,顺势而行,避过艰险,以长寿高龄笑到最后。
养生之道——四句经典
袁淡如90高龄,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尚能外出旅游、写生,搞书画创作,他自己将养生之道归结为四句话:“人要动,心要松,脑要用,肠要空。”
老人和我们说了半天话一点也不显得累,他说每天一早起床后去附近公园走一圈,做“筑建功”,回家画画的时候站着画,也是锻炼身体。他喜欢看电视,但不肯浪费时间,便同时自己为自己做头部按摩。两手十指按摩百会穴50下,再食指按太阳穴50下,使大脑血脉舒畅。眼部按摩是刮眼眶、眼皮、眼下鼻旁各50下;耳朵是弹30下……袁老将自己的养生经验仔仔细细地用钢笔写了4大张纸,既有理论又有经验,还有操作步骤,引经据典,十分令人信服。
他说:“古代书画家,寿命都比较长,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糖、虞世南等都活到80岁以上,近代书画家如苏局仙活到110岁,齐白石活到93岁……因为书画的过程和练气功、打太极拳相似,能够平衡大脑的兴奋与有益健康长寿之效。”
在吃的方面,袁淡如不忌口,讲究的是三餐不要吃得太饱,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我看他开列的菜单,一点也不新奇,都是普通的菜,关键还是在于老人的坚持不懈吧。
我们参观袁老的画室,看到他养植几盆兰花和菊花,有两盆兰花品种珍贵,正含苞吐艳,秀美异常。袁老说,是黄山茶林场特地送到上海的,不仅送兰花,还有茶叶和土鸡蛋;上海静安寺建寺1750周年时,慧明主持请他过去,请了开光的观音佛像;上海特艺家协会送世纪宝鼎,等等。老人说着这些,很惜福感恩,神情清朗旷达,于是,他的房间里真像有一股仙气袅袅腾腾,盘旋、弥散,笼罩了我们。
得以访问老人袁淡如,我们何其有幸。
责任编辑 张 鑫
安分守己和碌碌无为决不是一对孪生兄弟,老画家袁淡如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受到人们尊敬,和他积极人生分不开。17岁到上海,袁淡如读的是会计,到银行里当练习生后,面对竞争,他创新用速算加珠算的做法,一举脱颖而出,只花了两个月被提升到办事员,到23岁结婚时已经是会计主任了。
同时,袁淡如因绘画特长得到一间画室,工作之余去那里挥毫泼墨,画作被银行用以商业交际。由于不间断地研习提高,到27岁时,袁淡如绘画技巧日趋成熟,在青绿山水画、花鸟画、四季屏幅、通景堂幅和梅兰竹菊上都有个人风格。他加入“上海行余书画社”后,得以与海派书画名流吴湖帆、张石园等学习、交流。解放后,袁淡如加入上海市政协书画社,结识国画大家朱屺瞻、应野平、吴青霞等,和他们一起集体创作,举办画展。
袁淡如一生要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生事物,从嘉定商业银行考入中国人民银行后,早晚读书,先后参加各种货币管理学和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在业务上保持领先。他一个人主管联络80多家国营企业,责任重大却干得潇洒自如。
袁淡如是个爱国的画家,当时国家缺少外汇,他作为对外供应公司指定画家,夜夜加班作画,春夏秋冬四季屏幅等,都是下班之后一笔笔画出来的,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为国家赚到了外汇。
初会人淡如菊的袁老
那天,跟着张鑫去拜见袁淡如老先生,早晨的路上有点堵车,我们心里很急,途中就接到袁老先生电话问候了。我听见电话中传出朗朗声音,奇怪地问,是袁老自己打的电话吗?91岁的老人难道还能自己和媒体打交道?张鑫笑答,是啊,等会你自己用眼睛看,我们袁爹爹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人。
袁爹爹,多么亲切的称呼!听说不少人这么称他,并一致认为他和蔼可亲。91岁当属高龄老人,即使用“耳聪目明”作形容词,打点折扣也是正常的,我想。可是不料,应门铃声而迎出来的袁淡如先生,身轻脚健,双目炯炯,说话口齿清晰,思路有条有理,尤其是他眯弯着眼线,脸上的笑容,慈祥中带有一些自信和调皮,怎么看都觉得时光流动在他身上静止了,至多也就是七十来岁模样。
比袁淡如小三岁的太太陈洪英跑过来和我们寒暄,同样也是精神矍铄,精干轻捷。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地接待来访者,旁观其言其形,让人想起“神仙伴侣”这四个字来。
袁淡如是位有名望的海上书画家,自从上世纪80年代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后,经常参加馆里举办的活动,开画展、外出写生、座谈交流都很活跃。近十多年他还去过新马泰和云南、五台山采风,途中,袁老生活自理,爬山涉水还超越比其年龄小的一些馆员。他自豪地告诉我,一次到雁荡山,一行老人中有四位不想上山,就在底下看看算了。可是袁老说,我喜欢山,我是画山水的,我要上去亲眼看,吸收山水“活”的养料,将大好河山拍摄下来做写生资料。
雁荡山袁老自己爬上去,喝到了雁荡山的泉水;五台山一千四百格台阶他自己登上去;1997年到泰山,也是他自己爬上去的。听袁老如数家珍的讲述,再瞧他的表情岂只是“满足”两字可以概括。
细看袁老和夫人行动灵活、身材匀称,不免又夸上两句。袁老高兴了,道,当初我们俩每周六晚上跳舞的呀。在中国人民银行,袁淡如搞信贷工作和工会工作,跳舞更要带头,这一对俊男靓女组合是舞会的中心人物,年轻时打好基础,年老了仍能保持挺直的腰板,矫健的步伐。
以淡泊名利换来心境平和
袁淡如说话轻声细气,风度儒雅,神情淡泊,体现出老人心境的平和。但是,一生处于动荡的中国,有谁会幸免于难呢?于是我提问,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飘摇的年头,能够说历经坎坷吗?历经坎坷是常用词,然而,袁老停顿了一会儿,摇头,他觉得和同龄人相比,自己的人生不能算坎坷,还是比较顺的。这个回答有点出人意料。
袁老先生慢慢地回顾他个人的成长史。他出生于绍兴大户人家,祖父四兄弟,长兄做官,祖父经商,家里花园十几亩,房子有五进,后门就是大名鼎鼎的鉴湖,袁家花园里有三个池塘,风景优美,种满了菊花。他们的祖上很重视教育,大家族办了个私塾叫“桂荫书屋”,各房子女在正常学校上课之外,还请先生到私塾来授课,从传统的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从各方面提高儿辈的素养。
袁淡如的堂伯父袁梦白当时已是知名书画家,与柳亚子等人相交甚笃,是南社理事。近朱者赤,袁淡如7岁那年便受堂伯父亲炙,临画临帖,鉴赏字画,兴趣盎然。堂伯父在袁淡如很多堂兄弟中一眼就看中袁淡如的聪明好学,重点加以培养,15岁那年带他去见了江南著名的画家罗益斋,从此拜在他门下学艺,技艺大大提高,还没成年已经是山水、花鸟、走兽样样都会画了。家里这么多孩子同时受教育,长大后,除了有几个还写写书法,整个家族后代里只有袁淡如一个人成了知名的国画家。
其实,袁淡如前半生事业的重点并不在绘画上,他青年时学习财会,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绘画只是业余所为。但是,无论工作多忙,时局多动荡,他每天坚持作画,一在于他对绘画的热爱,二是身心浸淫于古典山水、闲花逸草中,觉得特别舒畅。美会映射到自身,潜移默化中袁淡如的人生观定了型,那就是淡泊名利,仁义道德。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上世纪50年代“三反五反”运动的时候,袁淡如还很年轻,被分配去看守一个有问题的“老虎”(被管制分子),半夜里,突然接到“老虎”夫人生孩子难产的消息,如果家属不赶过去,手术就没有办法做。“老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事情迫在眉睫,请示上级领导已经来不及,袁淡如得悉后非常同情,把关押的人放了。这下闯祸了,他的行为被定为站到了非无产阶级立场去了。第二天他受到批评,马上被下放基层,轮训了5个月。
袁淡如说自己一向胆小,但那天好像吃了豹子胆。所幸由于手术及时,那位产妇得救了。事情过去几个月,当这对夫妻抱着新生儿找到袁淡如来感谢救命之恩时,袁淡如欣慰不已,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做好人”做对了!就算被下牢狱,也值得!
到了“文化大革命”,袁淡如还是秉承个人风格,做人低调不张扬,说话谨慎人勤快。他绘画、写字的一技之 长给他带来好处就是可以脱离集体劳动,一个人出黑板报,出墙报。他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有很多前车之鉴,故抄写领袖语录和画领袖像的时候,是核对了再核对,谨慎了再谨慎,生怕出错。
一个小心谨慎的好人有时也会遭人忌妒,被排挤,怎么办?袁淡如将一句名言放在心里,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文革”中,袁淡如在上海101厂蹲点,他融科学管理理论与实际经验为一体,写了一个《推新企业管理办法》的报告,因为报告质量高有新意,被推荐到全国管理系统,后来作为全国四大经验之一受到了嘉奖。可是,当通知去北京开会领奖的时候,作者袁淡如被换下来,让另一位党员科长去了。当时很多人为袁淡如打抱不平,鼓动他去争,可是袁淡如只是淡然笑笑,他表示无所谓。他心里想,反正先进证书上作者名字总不能换,即使科长领,那也是代领。说到这里,袁淡如脸上露出调皮的笑容。就这样,他退了一步,让别人替他荣誉了一回。
著名老作家张中行曾经在《顺生论》中讲到,常道是不得不走的路,无论怎样,“既然已经在路上,惟一的也是最为可行的办法是”顺路‘走’下去”。袁淡如正是于90年漫漫人生之路上深谙此人生哲学,顺势而行,避过艰险,以长寿高龄笑到最后。
养生之道——四句经典
袁淡如90高龄,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尚能外出旅游、写生,搞书画创作,他自己将养生之道归结为四句话:“人要动,心要松,脑要用,肠要空。”
老人和我们说了半天话一点也不显得累,他说每天一早起床后去附近公园走一圈,做“筑建功”,回家画画的时候站着画,也是锻炼身体。他喜欢看电视,但不肯浪费时间,便同时自己为自己做头部按摩。两手十指按摩百会穴50下,再食指按太阳穴50下,使大脑血脉舒畅。眼部按摩是刮眼眶、眼皮、眼下鼻旁各50下;耳朵是弹30下……袁老将自己的养生经验仔仔细细地用钢笔写了4大张纸,既有理论又有经验,还有操作步骤,引经据典,十分令人信服。
他说:“古代书画家,寿命都比较长,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糖、虞世南等都活到80岁以上,近代书画家如苏局仙活到110岁,齐白石活到93岁……因为书画的过程和练气功、打太极拳相似,能够平衡大脑的兴奋与有益健康长寿之效。”
在吃的方面,袁淡如不忌口,讲究的是三餐不要吃得太饱,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我看他开列的菜单,一点也不新奇,都是普通的菜,关键还是在于老人的坚持不懈吧。
我们参观袁老的画室,看到他养植几盆兰花和菊花,有两盆兰花品种珍贵,正含苞吐艳,秀美异常。袁老说,是黄山茶林场特地送到上海的,不仅送兰花,还有茶叶和土鸡蛋;上海静安寺建寺1750周年时,慧明主持请他过去,请了开光的观音佛像;上海特艺家协会送世纪宝鼎,等等。老人说着这些,很惜福感恩,神情清朗旷达,于是,他的房间里真像有一股仙气袅袅腾腾,盘旋、弥散,笼罩了我们。
得以访问老人袁淡如,我们何其有幸。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