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某地铁工程车站施工过程进行监控测量,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监测项目数值的变化规律,为判定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稳定与否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为同类工程施工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测;研究
1 工程背景概况
某市地铁开建以来,已发生多次事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并引起了较坏的社会影响,而监控测量是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铁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监控围护结构支撑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和判断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地铁信息化施工的基础。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分析施工动态,为解决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的数据支持,指导施工,保障安全。
某市地铁工程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共设置4个出入口。有效站台中心处基坑深度为16m,盾构端头井最深处为l8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车站东南侧为市人民医院专家楼,西南侧为超市,西北侧为规划地铁大厦,东北侧为规划下沉式广场。专家楼为条形扩展基础,距基坑最近距离为20m;超市距基坑最近距离为40m。车站地下层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厚800mm的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共91幅,每幅6m(除阴阳角处),约514m。基坑主体4道支撑,盾构井基坑5道支撑,第一道支撑为700mm×1000mm(横断面)混凝土支撑,其余各道支撑为直径?准609mm,壁厚t=16mm钢管。
2 施工监测方案
根据相关规范、招标文件及设计要求,并结合该工程的特点、现场情况及周边环境,制定如下监测方案:
2.1 巡 视
(1)围护结构:①围护结构成型质量;②基坑有无涌土、管涌。
(2)施工工况:①基坑开挖暴露时间;②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坡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③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⑤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基坑围护是否存在安全威胁;⑥现场记录场地布置情况。
(3)基坑周边环境:①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②当出现集中降水现象时,需现场记录降水水量和降雨后地表水流向情况。
(4)开挖面土质:①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②土体稳定性情况;③开挖面土体渗漏水情况;④地下水控制效果。
实施监测的范围除以上内容外,在具体实施时应与相关单位加强协调和沟通,根据现场情况酌情增加监测项目。
2.2 测点布设
基于“系统、经济、方便、直观”的原则,制定监测布点方案。所有监测项目的测点在安装、埋设完毕后,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初始数据的采集,且次数不少于三次。监测重点为围护结构顶面沉降及水平位移;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基坑外水位观测。当监测数据变化速率或累计变化量超过允许值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工程施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2.3 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内容包括周边地表及围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时设置基准点,基准点布设位置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且至少要布置3个,定期校核基准点及基准网,建网初期1次/月,3个月后1次/季度,确保基准点稳定、可靠。每个沉降点变化速率不能超过2mm/d,累计沉降量不超过30mm。观测用电子水准仪精度为0.3mm/km。沉降采用二等水准线路测量,保证每一站测量仪器距离两把尺子距离均不超过50m,且距离差不超过0.5m。
2.4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墙顶水平位移和墙顶沉降点共用,监测点顶部刻划十字丝以便于立棱镜支架,每个墙顶监测点位移变化速率不超过2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20mm。所用全站仪精度为2″。
2.5 坑外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钢尺水位计,水位计精度为1mm,钢尺水位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已埋设好的水管中缓慢向下放入水位计测头,当测头接触到水面时,启动讯响器,此时读取测量钢尺在管顶位置的读数,每次读取管顶读数对应的管顶位置应一致,并固定读数人员。根据管顶高程、管顶与地面的高差,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和埋深。每个水位监测点变化速率不超过500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1000mm。部分水位监测数据见表1。
2.6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高精度测斜仪测量,量测围护墙体在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水平位移变化。每个监测点位移变化速率不超过2.5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30mm。测斜仪精度为0.2mm/0.5m。
3 监测实施及数据分析
每次监控测量后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按要求上报业主、监理和第三方监测,同时作为监测单位工程竣工资料存档。
4 结 论
通过对某市地铁一号线土建标施工进行监控量测工作,结果表明:
(1)沉降、水平位移及深层位移监测点累计最大变形量小于规范允许值,变形速率最大值也小于允许值;
(2)坑外水位监测点报警3次累计最大下降量1320mm,大于规范允许值1000mm,下降速率最大值为183mm/d,小于允许值500mm/d,分析其成因主要由于当地季节性的水位降低所致;
(3)针对个别监测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和准确地掌握了围护结构的稳定情况,保证了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2]余荣平.广州某建筑物基坑监测及位移.岩土工程界,2007,44(12):68~73.
[3]保华富.建筑物场地稳定性监测实施及成果分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5(5):133~138.
[4]王雷.浅谈某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四川建筑,2011,113(5):29~34.
[5]詹涛.南昌地铁一号线珠江路站施工监测技术.中国科技纵横,2012,139(7):202~207.
作者简介:刘智杰(1981-)男,工程测量。
陈西宁(1987-),男,水利。
陈宁波(1988-),男,水利工程。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测;研究
1 工程背景概况
某市地铁开建以来,已发生多次事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并引起了较坏的社会影响,而监控测量是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铁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监控围护结构支撑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和判断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地铁信息化施工的基础。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分析施工动态,为解决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的数据支持,指导施工,保障安全。
某市地铁工程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共设置4个出入口。有效站台中心处基坑深度为16m,盾构端头井最深处为l8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车站东南侧为市人民医院专家楼,西南侧为超市,西北侧为规划地铁大厦,东北侧为规划下沉式广场。专家楼为条形扩展基础,距基坑最近距离为20m;超市距基坑最近距离为40m。车站地下层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厚800mm的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共91幅,每幅6m(除阴阳角处),约514m。基坑主体4道支撑,盾构井基坑5道支撑,第一道支撑为700mm×1000mm(横断面)混凝土支撑,其余各道支撑为直径?准609mm,壁厚t=16mm钢管。
2 施工监测方案
根据相关规范、招标文件及设计要求,并结合该工程的特点、现场情况及周边环境,制定如下监测方案:
2.1 巡 视
(1)围护结构:①围护结构成型质量;②基坑有无涌土、管涌。
(2)施工工况:①基坑开挖暴露时间;②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坡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③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⑤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基坑围护是否存在安全威胁;⑥现场记录场地布置情况。
(3)基坑周边环境:①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②当出现集中降水现象时,需现场记录降水水量和降雨后地表水流向情况。
(4)开挖面土质:①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②土体稳定性情况;③开挖面土体渗漏水情况;④地下水控制效果。
实施监测的范围除以上内容外,在具体实施时应与相关单位加强协调和沟通,根据现场情况酌情增加监测项目。
2.2 测点布设
基于“系统、经济、方便、直观”的原则,制定监测布点方案。所有监测项目的测点在安装、埋设完毕后,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初始数据的采集,且次数不少于三次。监测重点为围护结构顶面沉降及水平位移;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基坑外水位观测。当监测数据变化速率或累计变化量超过允许值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工程施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2.3 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内容包括周边地表及围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时设置基准点,基准点布设位置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且至少要布置3个,定期校核基准点及基准网,建网初期1次/月,3个月后1次/季度,确保基准点稳定、可靠。每个沉降点变化速率不能超过2mm/d,累计沉降量不超过30mm。观测用电子水准仪精度为0.3mm/km。沉降采用二等水准线路测量,保证每一站测量仪器距离两把尺子距离均不超过50m,且距离差不超过0.5m。
2.4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墙顶水平位移和墙顶沉降点共用,监测点顶部刻划十字丝以便于立棱镜支架,每个墙顶监测点位移变化速率不超过2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20mm。所用全站仪精度为2″。
2.5 坑外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钢尺水位计,水位计精度为1mm,钢尺水位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已埋设好的水管中缓慢向下放入水位计测头,当测头接触到水面时,启动讯响器,此时读取测量钢尺在管顶位置的读数,每次读取管顶读数对应的管顶位置应一致,并固定读数人员。根据管顶高程、管顶与地面的高差,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和埋深。每个水位监测点变化速率不超过500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1000mm。部分水位监测数据见表1。
2.6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高精度测斜仪测量,量测围护墙体在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水平位移变化。每个监测点位移变化速率不超过2.5mm/d,累计变化量不超过30mm。测斜仪精度为0.2mm/0.5m。
3 监测实施及数据分析
每次监控测量后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按要求上报业主、监理和第三方监测,同时作为监测单位工程竣工资料存档。
4 结 论
通过对某市地铁一号线土建标施工进行监控量测工作,结果表明:
(1)沉降、水平位移及深层位移监测点累计最大变形量小于规范允许值,变形速率最大值也小于允许值;
(2)坑外水位监测点报警3次累计最大下降量1320mm,大于规范允许值1000mm,下降速率最大值为183mm/d,小于允许值500mm/d,分析其成因主要由于当地季节性的水位降低所致;
(3)针对个别监测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和准确地掌握了围护结构的稳定情况,保证了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2]余荣平.广州某建筑物基坑监测及位移.岩土工程界,2007,44(12):68~73.
[3]保华富.建筑物场地稳定性监测实施及成果分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5(5):133~138.
[4]王雷.浅谈某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四川建筑,2011,113(5):29~34.
[5]詹涛.南昌地铁一号线珠江路站施工监测技术.中国科技纵横,2012,139(7):202~207.
作者简介:刘智杰(1981-)男,工程测量。
陈西宁(1987-),男,水利。
陈宁波(1988-),男,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