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工科高校具有相对较多的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群体,其知识产权教育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广西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理工科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建设现状、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参考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0;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8-0046-02
  作者简介:徐晓雪(1995-),女,汉族,广西梧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罗锋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环境法、知识产权法;李钦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覃杨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月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萧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早在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文件,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计划,以及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時代对社会发展、国家创新的重要性。理工科高校作为具有创新人才、科研优势的知识产权发展重地,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至关重要,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也提升到战略层面。
  知识产权是指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也称著作权)、商业秘密专有权等人们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1]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则是指以自然、科学和科技这三类相关专业为主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法和相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2]知识产权不仅对社会发展、国家创新具有重大的战略性地位,同时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首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从利益上能使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得到激励;其次,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产权法律的有关规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最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为大学生创新营造公平、有序的环境。

一、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现状,笔者采用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证方法,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七所理工科高校,对这些院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面对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率为98.85%。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第一手资料和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的综合分析,认为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建设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知识产权的途径单一
  在学习知识产权的途径上有33.29%选择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5.86%的人选择了自己看书或者查阅资料,而选择所学专业学到或者通识课选修的人分别为85.49%,还有8.52%的人选择了向相关专家学者、老师请教。对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举办过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活动?”的调查,42.02%的大学生表示举办过,57.98%的人选择没有举办过;知道本校开设有相关课程的占46.50%,没有开设课程或不清楚的占53.5%。
  此外,通过访问教学工作人员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广西理工科大学中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外基本没有设立法学类专业,在选修课上除了法律基础的课程之外,漓江学堂等在线学习的选修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课程,但是这类教学尚未发展成熟。很多理工科的大学生,都没有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大部分通过自己阅读、查阅书刊等自主的途径去了解。
  综上所述,广西理工科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方式、学习途径是比较单一的,并且对知识产权的现有课程、宣传活动积极性低,参与度不高。
  2.知识产权内容认识不足
  对知识产权了解方面,在受访514人中,对知识产权有所了解的占70.23%,一点不了解的仅占29.77%,可见,理工科大学生基本上都对知识产权有所了解。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知识产权很关注,也认为知识产权对自己很有用,但53.50%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涉及哪些知识产权的内容。所以,即使关心度很高、认为知识产权很有用,在了解程度上仍然是不够深入的。
  3.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行动脱节
  对“当你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办?”的调查,62.06%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4.40%表示受到的侵害严重才会通过法律维权,23.54%的人选择“不了解怎么用法律维权,所以不管了”,可见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有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意识,但存在不知如何去维权的情况。对于“你是否意识到生活中的买盗版光盘、盗版书等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的调查,49.81%的人表示即使知道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但是因为客观原因(正版太贵)还是会购买使用。
  综上,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比较强的,但是由于自身维权知识的缺失、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出现有维权意识但实际行动偏离的脱节现象。

二、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一)对知识产权活动参与度低
  调查中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媒体或者自主学习,此外少数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讲座等活动去学习知识产权。广西的理工科高校多数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开设专业性强度高的知识产权课程,法律基础类课程对知识产权知识只涉及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另外,对于讲座以及其他的宣传普及活动,大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
  (二)缺乏系统化知识产权知识教育
  广西的理工科高校除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外,均没有开设法学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仅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必修课,几乎没有开设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产权课程。因此,学习途径的缺失造成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产权保护的了解片面化、零散化。另外,法律基础必修课的效果也不容乐观,导致了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化。   (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很多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维权知识,首先是因为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了解,学生缺乏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学习;其次在客观上,盗版产品因其价廉且不影响使用,多数学生会选择购买。此外,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但维权成本过高的存在也是导致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与行动脱节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加强知识产权的普法立法工作
  政府机构应承担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指导责任。首先,完备知识产权法制,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和补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将知识产权与教育、科技等结合,加强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最后,政府部门应该降低知识产权的维权成本,挺适合打击侵权行为。
  2.保障学科特色,兼顾专業优化设置
  政府的教育部门监督、检查、指导各类学校,主管高校的专业开设,在进行理工科高校的专业开设工作时,应该保障理工科高校学科特色鲜明,同时也应该考虑专业的优化设计,兼顾文理法专业,可在避免理工科高校失去特色性的前提下适当开设法学或者知识产权专业。
  (二)高校方面
  1.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理论教育
  广西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只有法律基础类等基本课程,没有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如何加强和在高校推广知识产权教育,是现在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与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3]因此,高校应增加知识产权法的内容教学、增强学生法律基本制度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兴趣,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知识产权内容与法律法规的理解。
  2.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
  广西的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缺乏,高校在结合实际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时,应适当地加大师资力量的投资,在具有理工科高校背景与原有法学专业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此外,有必要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法》,加强学生的知识产权理论。
  3.拓展教学方式,注重实务教学
  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首先有必要拓展教学的方式,高校可以采用开展第二课堂、模拟法庭、法律文化节等形式拓展知识产权教学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其次应当更注重实务教学,在课堂中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了解申请程序与维权途径,学会维护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4.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学生的创新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倡导学生进行实用创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高校可设立专门的组织或者机构帮助学生申请保护,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创新创业组织,形成一个良好的“需要服务—提供服务”关系。
  (三)个人方面
  首先,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到知识产权的社会作用和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其次,学生应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加强自律意识,主动学习知识产权知识。最后,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行动脱节的问题,要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践行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行动。

四、结语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与大学生自身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郑成思.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6(3).
  [2]马旭,刘红军.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
  [3]冯文广.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认知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其他文献
摘 要: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是指沿海国主张外大陆架的法律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了大陆架的定义,但其中对于200海里外的大陆架权力基础为何并没有进一步明确。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结合条约法、习惯国家法和国际司法实践的分析,在沿海国主张200海里外的大陆架上主要存在自然延伸和大陆边外缘两种主张,但是由于词语的模糊性和适用时的缺陷,两种主张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需在进一步的海洋立法中予以
摘 要:法学教育体制往往影响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法学教育体制培养的往往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引进一种新的体制来客服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法律诊所教育体制的分析讨论其对于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关键词: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080-01  作者简介:祁珊(
摘 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和原因,结合我國的具体情况和国外绿色信贷立法实践,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绿色信贷法律机制。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12-01  作者简介:林建群(1987-),女,汉族,广东茂名人,研究生,
摘 要:如何发挥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需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检察院为例,以温州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契机,解析该院如何通过“打击 保护 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刑事风险;双向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155-01  作者简介:虞珺婧(1985-),女,汉
摘要:昆山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度激起民众对遇险怎样合法自卫的困惑,此次,警方有理有据地给出了正当防卫的结论,这对正当防卫适用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争议焦点中解析法理,在精研思考中给出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昆山案;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261-0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96-),男,汉族,江西宜黄人,西南
摘 要:2016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的通知,全面推进执行体制、执行机制改革,破解执行难题,补齐执行短板。而在家事审判纠纷案件中,最主要的困境则是探望权纠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随着“承担修复婚姻家庭关系”的家事审判职能被揭示,“以讼止争”显然不再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最优解。如何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将执行难问题防患于未然或者有的放矢,应当是一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主要是指“双减双交”政策,通过对该制度的研究,说明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既要关注民生,又要注重经济内部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土地;抗日战争;租佃;土地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9;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98-01  作者简介:刘巧珍(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摘要:所有权是民法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所有权制度作为其运行的基本规范,则是一个基础性的法律制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所有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整个社会对于人类的人文关怀,其中的研究价值对于掌握所有权制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只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了解所有权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变化,才能更好的使现今社会中的所有权制度站在保护人类应有权利的角度上有序的科学运行。  关键词:所有权;人性特质;分析;历史阶段分
摘 要: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仅有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颁布的司法解释中提及转继承制度。对于转继承的性质,以及转继承所继承的遗产是否属于被转继承人和其死亡时的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学界分歧较大。理解该争议的实质,有助于正确处理转继承纠纷案件。本文将分析转继承的性质,探讨被转继承人配偶可分割所得的遗产份额,旨在为办理转继承纠纷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转继承;被转继承人;转继承人;被转
摘 要:未成年双方当事人发生性关系确有恋爱基础,且系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亦未造成被害人名誉受到严重诋毁及出现严重精神创伤、自杀、自残等严重情节或者后果,可以认定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认为是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性行为;性质  中图分类号:D922.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163-01  作者简介:蒋靖静(197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