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趣味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教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习兴趣,注意趣昧性。
  使学生注意教师提问的一个好方法就是问一些真正有趣的、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诱导答案的问题、能泄漏答案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身就索然无味,往往会扼杀许多本来可以变得很好的学生。课堂提问应尽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亢奋状态。学生被教师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非常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为教师导入新知识做了最佳的准备。
  2.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平时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制约,一般‘睛况下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一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中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能承受的能力,适当照顾优、差两头。一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更不能根据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提问。提问的对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或者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往往是举手也不提问,不举手更不提问,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歧视。
  3.课堂提问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这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细加分析,就不难得出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师所给出的答案,令人怀疑。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会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还可能会造成其他一些负面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能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对问题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违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地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思考研究。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
  4.讲析正误,落实知识。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公正、科学的评价,这往往是很多教师经常忽略的一点。我们有些老师在提问往往只是根据教材、教学参考或者自己的看法,确定答案,一旦学生回答脱离这个范围,老师就处理不好,要么直接批评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要么不了了之,应付过去,使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学生去发挥,正确的就大力表扬,不正确的要充分利用这次错误机会,对学生进行纠错探究。
  5.认真讲评,注意鼓励性。
  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来问题时,少数老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没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我们也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首挺胸,目不转睛盯着老师,聚精会神听课,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的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帮助他找出答案,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适时的表扬。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益都随着起了巨大的变化。这场风暴自然也把教育行业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老式的幻灯机也光荣“下岗”了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程序被启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和p38蛋白均参与细胞凋亡,但两者关系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采用cathepsin L抑制剂Z-FY-DMK和p
目的:观察氢饱和盐水对Abeta脑室注射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对脑组织氧化应激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做初步的研究。   方法:大鼠
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认为,如果加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干预,肝纤维化进
摘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1、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本解读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1、这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