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的“对话”问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文言基础,积累论学名句。
  2.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体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3.学以致用,寻找经典与生活的对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启发学生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研读《论语》。
  二、教学设想
  1.古为今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多元对话,构建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生活味的课堂情境。
  2.将语义诠释与语言品味、情感熏陶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创设以“本色语文”为前提的生命课堂、智慧课堂、灵动课堂。
  [评 析] 注意“知识面和实践面的平衡”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统一,利于更好地生命融合,建构新知。注意经典与生活的对接,多元对话中的开放性、生成性和生活味,则隐含了学以致用向学以致美、学以致在升华的追求,自有高格。
  值得商榷处有五:
  ①从教者的表述看,教学设想与教学目的内涵同构,不应并置。
  ②目的是个上位概念,更抽象,更普遍,更具本体性的决定作用,可以渗透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之中,目标则属于下位概念,是目的的进一步细化、明确化,更具体,更个别,故以“教学目标”代替“教学目的”或许更为妥当。
  ③因为教学设想更宏观,更具本体性的决定作用,所以应该置于教学设计的首位,“形而中”的教学目标其次,“形而下”的教学流程居后,这样更能显得逻辑贯通,一气呵成。
  ④教学目标4中“启发”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否意味着“教师本位”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
  ⑤教学设想中提到了“语言品味”,但是教学目标中未能明确呈现,这有可能导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思政课或国学课。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之一:一部《论语》,可以说是智者的教诲,仁者的叮咛。《论语》是一本小书,只有一万多字;《论语》又是一本大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节课我们就选取一个跟大家密切相关的角度一起来探究,那就是《论语·论学》。
  之二:从跟学生聊学习的苦乐说起:学习对你来说是件苦事还是乐事?多次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大多认为学习是件苦事。教师相机引导: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一定并且从来就是一件苦事吗?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听听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是怎么说的。
  需要指出的是,《论语》中的“学”不只是学知识,学文化,更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明:导入设计两种,相机选择一种:其一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入手,把本课教学内容放在对整部《论语》的认知中加以观照,突出主题式教学的特点与价值。其二从当代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困境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探究学习的本质意义。
  [评 析] 从教学环节间的内在逻辑看,第一则导语更具衔接的力量——论学→论学习的方法,自然匹配;“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无法直接导出“学习方法”的。如果要在二者间建立一定的逻辑联系,则必须引导学生在感受孔子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味其人格的魅力。也就是说,后面的教学环节得朝“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方面点染。可是,教学设计中并未自觉体现这一点。
  不过,相较而言,第二则导语设计更能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生命会通的自觉,第一则导语则显出整体的外铄色彩来。好的导语如作文命题,可以命题、命域,但不能命意。意,得由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去体悟、发现。从这个角度说,第二则导语的“需要指出”一句,也有蛇足之嫌。
  想“突出主题式教学的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探究学习的本质意义”,这当然值得称许。可是,要将这些目的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则必须注意授知与体知的统一,讲究节奏的艺术,“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纳一下子大量流进的液体,却能为慢慢地甚至一滴一滴地灌进的液体所填满一样”②。
  2.温故知新
  《论语》中有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让我们从“温故”开始以走向“知新”吧。学贵得法,大家想一想,你学过或者你所知道的《论语》名句中,有哪些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PPT呈现——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的形式解释不理解的字词;再要求学生把每一句揭示的学习方法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学以致用;最后,教师提醒学生:要善于运用从《论语》中提炼出的学习方法学《论语》。
  说明:“温故知新”板块意在唤醒学生固有的知识积累,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并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评 析] 用四字短语概括孔子及其弟子论学习方法的名句,已经有了高阶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化用这些方法,更是将名著阅读与自我生命赋能有效结合。
  不过,还可进行更深入的思维训练:你认同孔子和子贡的观点吗?为什么?还可直击學生的灵魂:是否反思过自己学习成效不彰的原因?甚至让学生按孔子及其弟子的表达模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经。
  这样,生命会通可能会更彻底,存在式学习也会更深入。
  3.合作探究
  (1)学习目的
  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实话实说,说说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回答,教师PPT呈现孔子是怎么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请一位同学翻译,引述另外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话加以解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   明确:在孔子看来,学习首先是为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点拨:就像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那样,“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都学到新知,每月都在进步。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成长的快乐;像孔子那样,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是被功利的目的捆住手脚,也许你会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孔子并不是要大家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去“完善自身”,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腐儒,他是特别主张学以致用的。比如他就说过这样一番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PPT呈现)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再说说大意。
  (2)学习态度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再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PPT呈现)
  这句话揭示了对待学习的三种态度或者说是三种境界,哪三种?
  明确:知之、好之、乐之。学生释义。
  教师设问:你现在处在哪种境界中?请同学们推荐达到“好之”“乐之”境界的同学来谈谈他们的感受。
  教师点拨:孔子可以说是好学且乐之的典范,他本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但却经常以好学自许。比如他就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PPT呈现)而且,孔子的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忘记吃饭、忘记忧愁、忘记年龄)境界,真可谓是“乐之者”矣。我想到蒲松龄的一句名言:“性痴则其志凝,故痴于书者书必工,痴于技者技必良。”(《聊斋志异·阿宝》)我要再加一句:痴于学者学必成!
  好学,成就了孔子,使之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好学”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且听孔子怎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PPT呈现)学生齐读,教师请同学说说大意,谈谈感触。
  师点拨:即便动机高尚的人,不好学仍然会遗患无穷,更何况普通人呢?
  (3)学习内容
  教师PPT呈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依据以上内容,你能否看出孔子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品德高尚,技艺精湛,德才兼备。
  说明:“合作探究”板块旨在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的日常经验,以获取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真切体认并合理吸收,做到学以致用。其中对“学习内容”的探讨是为接下来的“质疑思辨”作铺垫。
  [评 析] 教者是从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孔子“论学”思想的。如果说上一环节“学习方法”论的感受,算是思维预热,此环节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主张的感受,则称得上是思维的不断奔跑或跃进。主题集中,探讨开放,力量分配轻重相谐,而其间的思维翻转——如对学习上享受与功利、修身与致用的辨正,篇际会通——《论语》与《劝学》《聊斋志异》在学习目的、学习境界议题上的互文性阐释,生命对话——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境界,你现在处在哪种?依据孔子规定的学习内容,你能否看出孔子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着实令人大有无边光景时时新之感。
  但是,整体上审视导语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按照“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次序组织教学,更符合由“形而上”向“形而下”发展的结构化逻辑。在引导学生思维翻转的过程中应同时点染:孔子的学习目的观不仅注意了虚用和实用、小用和大用、近用和远用、单用和多用的统一,也注意了学以致用和学以致美的统一,如栖居之美——里仁为美,为政之美——譬如北辰,礼仪之美——绘事后素,音乐之美——尽善尽美,君子之美——文质彬彬,这与当代只追求应试成绩的异化致用观是天地悬殊的。
  4.质疑思辨
  孔子在封建时代,被誉为“千古一圣”。但圣人毕竟是人,不是神仙,他也有自己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下面这则故事中,孔子的做法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PPT呈现《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生自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要求:把握孔子的语气,想象其神态,揣摩其心态。先了解大意,然后探讨:孔子和学生樊迟在“学什么”的问题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你站在哪一边?四人一组,切磋交流。说说理由,最好能展开辩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亦亮见,不形成唯一的结论。
  总结:这节课我们就《论语》中有关“论学”的一些内容做了专题研讨,按苏轼的说法,这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多媒体呈现:读书如用兵,要做到“我专而敌分”。用兵八面受敌时则当集中兵力击其一面,读书过程中亦可集中精力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一意求之,力争深入理解、彻底消化。课下大家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研讨《论语》中其他方面的内容。
  说明:本环节选取“樊迟请学稼”这段极具争议性与开放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围绕孔子师徒的是与非展开讨论,目的不在得出唯一的结论,而是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大胆思考,小心求证,辩证分析,个性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异质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的总结意在教给学生一种研读经典的方法。
  [评 析] 这是典型的存在式学习。现场观摩,从学生对孔子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开放性讨论中,能切实感受到学生的课堂所学和平日积淀的学养被成功激活。   “八面受敌”读书法的介绍是点睛之笔,不仅道出了教学的匠心,也指引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门径。倘若让学生趁势说说:如果用“八面受敌”读书法再读《论语》,你特别想从哪个角度切入,或许能再掀头脑风暴。
  5.布置作业(第一题必做,二、三两题任选其一)
  (1)自选《论语》中的“论学”名句加以背诵,不少于六则。
  (2)针对当今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存在的现实弊病,写一篇《论语·论学》的学后心得。
  (3)借鑒“八面受敌”读书法,梳理《论语》中关于某一主题(如“论仁”)的论述并自主阅读。
  总结:人类很晚才来到地球上,却成了地球的主人,关键就在于人有学习的能力和潜力。可以说,学习是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做到好学、乐学、善学,才能与时俱进。希望大家能从《论语·论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最后用一句话跟大家共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说明:“作业布置”设题有梯度,意在体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统一。
  [评 析] 作业悉数呼应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且有所拓展:针对当下学习弊病,写《论语·论学》的学后心得,这是真正的古今会通,内外会通,我他会通;梳理《论语》中关于某一主题的论述,看似照着说,实际上是为接着说蓄势。因为有这种存在式学习思想的照耀,语文核心素养的牧养得到了创造性落实。
  [总 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知识观——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知识的本质在于批判、建构和创造;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他们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的语用观——注重语文课程与生活的打通,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完善、提升生活,已经渐渐深入人心。
  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范式的转变——从授受转向建构,还有整个语文教育语境中对话意识的明显增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等多重主体间的对话,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著则开始大幅度引进巴赫金、弗莱雷、佐藤学等人的对话理论,硕博论文中对话理论视域下的语文教育探讨更是不胜枚举。落实到语文教育一线,则是对话质量的重视——不仅关注对话的正误,还关注对话的深度、广度和精致度等。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对话到底该指向何方?应该聚焦哪些语文知识?对话的艺术性何在?对话的本质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理论问题,依然未能引起比较集中、深入的探讨。
  缘于此,陈超老师整本书阅读聚焦“多元对话,构建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生活味的课堂情境”的追求,颇有问题研究的样本价值。
  一、对话的本质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无视的。即使有所意识,也多采取鸵鸟政策。于是,对话中不论是固执己见,还是盲目顺从;不论是唇枪舌剑,还是茫然失措,都是严重异化的。至于稍微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便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更是对话中的变态现象。究其因,忘却了本源性的追问。
  关于对话的本质,英国物理学家戴维·伯姆根据“对话”(Dialogue)一词的希腊词源“dialogos”的词根组合意——“dia”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logos”意即“词”(the
其他文献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  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了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来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男子站起:“先生,我叫丹尼尔,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
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   此文是苏教版语文《现代散文选读》“
林志玲以良好的学识修养、甜美清丽的外貌,被媒体冠以“台湾第一名模”的称号。  虽然有着超高的人气,走红了这么多年,但林志玲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着。在2010年热播的《刺陵》全球首映礼上,主持人黄子佼突然握住林志玲的手,贴心叮嘱她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林志玲意外地眼泛泪光。在采访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自己的泪意是因为被大家的催泪弹打中:“大家给我的鼓励变得不一样,大家现在在说,志玲
我在窗前一直眺望远方,灰色的天空幻化成母亲的脸,我发觉我真的很想她。  记得那天,我再也无法忍受成绩失利的折磨,迷茫囚禁着我,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努力换来的都只有一份失意。泪水汹涌,我怎么努力也阻止不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蹿出我的眼眶,滑落在手背上……妈妈好几次轻轻地推门进来,又无声无息地出去,我始终紧闭双眼,不给她一点交流的机会。我开始没来由地怨恨她,怨她不像同学的父母那样是知识分子……怒火积蓄在心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认为,除了活态的生活习俗之外,更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经典传承来实现的。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其特征有三:一是具有原创性,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二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内涵丰富,对历史人生以至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大众认同性,使人解读不尽,生命力持久。”①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工具,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文
陆游的《诉衷情》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三单元爱国词中的一篇。很多一线老师在分析情感的时候,往往从作者论的角度立意,使语文的文本分析沦为低效、无效。这种解读之所以低效,无效,就是因为它只是停留于概念式的传达和标签式的表达。孙绍振先生曾说:“文本分析之所以成为顽疾,就是因为文本内的矛盾成盲点。”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因此,笔者认为,
多娜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图表设计员,她的生活在1994年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天,42岁的多娜拿着食物回家时突然摔倒在地,她的身体左侧部分麻痹,她中风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多娜一天要承受好几次的疾病发作,她的身体无法控制地痉挛,要么她就像个梦游者一样呆若木鸡,有时她会失去知觉。多娜变得消沉极了,几乎很少离开家。为了帮助她,多娜的丈夫给她带回来一只德国罗特威尔牧羊犬,叫潘垂。就是这只狗救了多娜的命。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
弹子游戏    “你们自己来,但每人只拿12个,”吉姆一边说着一边从盒子里摸出了一打弹子,“我们这里绿色的弹子比蓝色的少,而蓝色的弹子又比红色的少。所以大家拿的时候,每人红的要拿最多,绿的要拿最少。但每种颜色都要拿!”  吉姆自己这样做后,其他的男孩也都照着做。这里总共只有三种颜色的弹子,而且盒子里弹子的数量也刚好够大家拿。  “我们大伙拿法全都不一样!”乔观察了一下大家拿出的弹子说道。“只有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