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关注情境过程方法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其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对学生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的标准参照考试。本专题所讨论的“学业水平测试”或者说“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涉及学生在完成《标准》要求的必修模块1和必修模块2的学习后进行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有关“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的解读,笔者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9年12期《科学设计学业考试,真实反映质量水平》一文中已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本期将讨论的是如何具体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包括方案设计、命题考试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策略。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须遵从《标准》的相关要求,体现学业修习成果,反映学科素养水平。具体操作时需要确定考试的形式,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的内容。
  对于考试形式的确定,主要是从本地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方式进行考试。就考试形式而言,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要合理安排,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考试要求。例如,纸质试卷考试,对场地要求低,便于实现在统一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考试,组织起来较为方便,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验、操作水平。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省区(如山东)采用了“纸质试卷考试 实验操作考查”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良好的考试效果。当然,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上机联网考试的形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省区采用。
  按《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而完成这3学分,则需要涉及“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若按“每学分18课时”的要求,需要在5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对师生来说压力都不小。所以,准确地把握《标准》的要求,明确地划定考试范围,这对保证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正常进行非常必要。当然,划定考试范围并不是降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而是在正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载体内容的取舍。这里所说的载体,主要是教材层面所涉及的案例及讲述的一些内容。一般来说,《标准》的内容是原则的、精炼的,教材的内容是具象的、冗余的。所以,适当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内容,让师生聚焦信息技术学科中最本质且更能体现核心素养提升的重点内容,方可凸显本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的设计
  《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对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关注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评价标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查。”“试题设计要体现学以致用思想,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其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试题,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设计的关键要素。
  在评价时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命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技术层面怎么操作,这是命题时更为关心的问题。《标准》指出:“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尤其要关注情境的设计,要从多个维度设计合理的评价活动。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层面设计评价方案”。这里着重强调了“情境”,说明其在命题时的重要性。究竟怎么融入“情境”因素而使命题“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先看下列例题。
  例1:人工智能的定义是(
其他文献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要素。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可以从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培训跟进、意识提升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0-0092-03  在
我希望在《浮世侧影》这个专栏里对当下纷纭的大众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做些侧面的读解。当下的社会变动迅速,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似乎都在浮动之中,我们可能难以窥其奥妙,但毕竟可以抓住几个侧影,为当下勾勒几笔速写。我们其实都是未带地图的旅人,面对着浮世的一切,只能自己标出一些匆匆抓住的“点”,期望通过这些“点”为今天留下一些思考的痕迹,给这个时代某种侧面的回应和见证。  一  中国中产群体的崛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互联网 ”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探索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新模式。但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看,很多教师局限于“多媒体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佳。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智慧新课堂?笔者借助教学管理软件——教学助手,摸索出了一条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智慧课堂
● 课程介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对创客和STEAM教育的理解和探索始于2015年,随着市级和国家级课题的先后立项,我校对其已进行了四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题组教师从信息技术、科学组拓展到学科全覆盖,教师们对课程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开发了《物联网创新科技》《小木工》《小小建筑师》《制作纸板乐器》等系列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迭代、更新。  近年来,我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
物联网最初的概念是由美国提出来的,把所有的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等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的官方定义是:基于互联网之上,使不可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过程,称之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从技术层面上讲,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
英国天气之阴冷独具一格,故而绅士风度成之有其先天条件,谦然、款款然,换了角度看,又与保守、拘谨结伴而行。投射于文学,也多是朔风暴雪、阴霾寒雾在纸上与自然作等量齐观。所幸的是,英国文学虽冷,却凭了几位文学家得以于米字旗、工业革命和坚船利炮外使英国一直光华昭彰。  “一个莎士比亚足可使英国永远亡不了国”,这是向前看;而一个托马斯·哈代使英国文学拥有了真正的未来,这又是向后看。莎士比亚是古典的巅峰,哈代
2003年,网络探究性学习(WebQuest)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之中,同时,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推进,使教师开始接触到一些让学生参加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渐渐走进了课堂。从日常生活出发,以项目引领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自然地完成问题解决,这使基于项目的学习逐渐火热起来。  笔者从2010年开始接触基于项目的學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实施基
汽车倒车时倒车雷达能发出警报(如图1),当距离后面的障碍物较近时,倒車雷达系统发出滴滴的警报声以警示驾驶员。下面,我们用Arduino来制作倒车雷达系统,在机器人车体倒车时发出滴滴的警报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数据探究理论为指导,在数字环境下探究问题发生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创造新事物,让探究成为学生探索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桥梁。  我们要探究的是制作倒车雷达系统,倒车雷达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测量车体与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项目设计、课题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引入以STEM教育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的跨学科整合学习的教学模式。  ●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  STEM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分学科教学,它是一
教学现场  协同教学是系统全面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为提升课堂效能创设有利的条件。在分析具体教学案例 时发现,如何保证协同学习的有效性,成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同质性教学为契合点,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协同教学的具体模式。  问题分析  同质性分类是相对无意识性和自动性分类而言的,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性和连贯性及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等特征分析,根据质同的特点形成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