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其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对学生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的标准参照考试。本专题所讨论的“学业水平测试”或者说“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涉及学生在完成《标准》要求的必修模块1和必修模块2的学习后进行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有关“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的解读,笔者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9年12期《科学设计学业考试,真实反映质量水平》一文中已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本期将讨论的是如何具体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包括方案设计、命题考试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策略。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须遵从《标准》的相关要求,体现学业修习成果,反映学科素养水平。具体操作时需要确定考试的形式,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的内容。
对于考试形式的确定,主要是从本地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方式进行考试。就考试形式而言,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要合理安排,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考试要求。例如,纸质试卷考试,对场地要求低,便于实现在统一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考试,组织起来较为方便,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验、操作水平。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省区(如山东)采用了“纸质试卷考试 实验操作考查”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良好的考试效果。当然,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上机联网考试的形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省区采用。
按《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而完成这3学分,则需要涉及“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若按“每学分18课时”的要求,需要在5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对师生来说压力都不小。所以,准确地把握《标准》的要求,明确地划定考试范围,这对保证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正常进行非常必要。当然,划定考试范围并不是降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而是在正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载体内容的取舍。这里所说的载体,主要是教材层面所涉及的案例及讲述的一些内容。一般来说,《标准》的内容是原则的、精炼的,教材的内容是具象的、冗余的。所以,适当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内容,让师生聚焦信息技术学科中最本质且更能体现核心素养提升的重点内容,方可凸显本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的设计
《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对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关注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评价标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查。”“试题设计要体现学以致用思想,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其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试题,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设计的关键要素。
在评价时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命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技术层面怎么操作,这是命题时更为关心的问题。《标准》指出:“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尤其要关注情境的设计,要从多个维度设计合理的评价活动。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层面设计评价方案”。这里着重强调了“情境”,说明其在命题时的重要性。究竟怎么融入“情境”因素而使命题“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先看下列例题。
例1:人工智能的定义是(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案的设计须遵从《标准》的相关要求,体现学业修习成果,反映学科素养水平。具体操作时需要确定考试的形式,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的内容。
对于考试形式的确定,主要是从本地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方式进行考试。就考试形式而言,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要合理安排,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考试要求。例如,纸质试卷考试,对场地要求低,便于实现在统一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考试,组织起来较为方便,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验、操作水平。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省区(如山东)采用了“纸质试卷考试 实验操作考查”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良好的考试效果。当然,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上机联网考试的形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省区采用。
按《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而完成这3学分,则需要涉及“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若按“每学分18课时”的要求,需要在5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对师生来说压力都不小。所以,准确地把握《标准》的要求,明确地划定考试范围,这对保证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正常进行非常必要。当然,划定考试范围并不是降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而是在正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载体内容的取舍。这里所说的载体,主要是教材层面所涉及的案例及讲述的一些内容。一般来说,《标准》的内容是原则的、精炼的,教材的内容是具象的、冗余的。所以,适当划定考试范围,选定考试内容,让师生聚焦信息技术学科中最本质且更能体现核心素养提升的重点内容,方可凸显本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
●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的设计
《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对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关注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评价标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查。”“试题设计要体现学以致用思想,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其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试题,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设计的关键要素。
在评价时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命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技术层面怎么操作,这是命题时更为关心的问题。《标准》指出:“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尤其要关注情境的设计,要从多个维度设计合理的评价活动。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层面设计评价方案”。这里着重强调了“情境”,说明其在命题时的重要性。究竟怎么融入“情境”因素而使命题“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先看下列例题。
例1:人工智能的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