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辉煌四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发展历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成立40周年纪念日。第二炮兵是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同类部队在苏联/俄罗斯被称为“战略火箭军(兵)”,在美国类似于美国空军的“战略空军”。第二炮兵以地地战略导弹为主要装备,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在《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组成”。这说明它与俄罗斯战略火箭兵、航天兵和空降兵类似,属于独立兵种。第二炮兵目前已发展成为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的强大常规打击和核反击力量。
  这支部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一支最年轻的劲旅,多年来一直蛰伏深山鲜为人知,但它在这40年中为新中国的成长壮大遮风避雨,为经济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整个发展历程实际就是新中国赢得自尊、争取自强的一部鸿篇史诗。
  
  
  铸剑——中国地地导弹部队的组建(1957~196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上多次面临美国的核讹诈,包括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和在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这给中华民族和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重重的忧患和压力。这使共和国的领袖们最终下决心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战略核力量。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贯彻这一指示,在钱学森主持下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战略导弹武器的开发。1957年夏,我国组成了以聂荣臻元帅任团长的赴苏联谈判代表团,商谈引进苏联导弹武器事宜。与此同时,导弹部队的组建很快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从原理上最接近的炮兵开始组建这支神秘部队。1957年12月9日,炮兵司令部从全军部队及科研单位抽调600多名干部、战士在北京西南的长辛店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旧址上,组建了地地导弹训练大队。很快,载着两枚苏制P-2导弹和地面设备的秘密专列从苏联驶入了中国满洲里,并首次落户在长辛店,当时除了钱学森等少数留学归国人员,几乎没有人见过导弹,因此这两枚宝贵的导弹成为了我国导弹武器研制和训练导弹部队的最原始教材。随P-2到来的还有苏军营长莎尔曼·邱克中校率领的102名导弹营官兵及部分教练弹。按照协议,苏军导弹教导营在中国只停留三个月,中方教导大队应按照苏军导弹营的编成对口教学。当时学员中有部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回到五院后很快成为我国导弹设计技术骨干。
  在培训人员的同时,我国导弹仿制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在导弹实物抵达我国不久,P-2导弹的俄文图纸资料也陆续运抵我国。P-2导弹是苏联早期在德国V-2导弹基础上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液体弹道式导弹。导弹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3吨,射程500多千米,采用液氧和酒精做推进剂,有效载荷1 500千克,可实现头体分离,1952年在苏联服役。可以说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武器,甚至比现在有些国家研制的导弹性能还要先进。
  按照协议,苏联提供P-2导弹的技术资料仅限于生产所需图纸、资料,而不包括设计资料。为此,我国科技人员一方面加紧消化P-2导弹生产图纸资料,组织P-2导弹的试生产,另一方面对图纸进行反设计,摸清导弹的设计原理、有关参数和设计导弹所需要的配套数据。当时正值我国“大跃进”时期,浮躁心理使仿制工作走了一点弯路,在聂荣臻元帅的指导下才纠正了错误。但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技术、人才、设备、元器件和原材料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科研人员不得不采取少量进口、代用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进入60年代后,我国进入了经济最困难时期,加之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图纸,使仿制工作面临极大困难。但我国专家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在1960年10月仿制出国产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并在随后的西北靶场试验中,3发连射均获成功。
  1960年3月18日,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变化,将蛰服于长辛店的导弹训练队移师西北,并在那里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第1、2两个营。这两个营于1963年10月25日和11月3日,在甘肃双子城基地各发射1枚“东风一号”导弹,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形成战斗力。
  现在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大厅中展出的即为该型导弹。在导弹试验的同时,中央军委决定建设战略导弹发射阵地,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带领一班人马,深入北国原始山林实地考察,开始筹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弹道导弹基地。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1枚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在甘肃酒泉基地发射成功。该导弹对仿制的P-2导弹进行了一定改进,完全摆脱了进口部件。该导弹于1966年装备部队,成为了我军第一代地地导弹武器。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设计中,科研人员延长了“东风一号”导弹的燃料箱,使“东风二号”射程扩大了1倍以上,达到1 300~1 500千米。不久,装备上述导弹的二炮部队在我国东北、中原等地建立了第一批导弹基地。至此,我国的导弹部队成为了一支真正可藏可打的战略反击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导弹部队还只具有常规打击能力,因为此时我国核武器还没有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次爆炸使中国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但是西方某些国家仍悻悻地称我国只是“有弹无枪”,并不具有投送核武器的能力。为此,我国导弹部队在科研人员支持下于1966年10月27日利用“东风二号”导弹在罗布泊进行了世界首次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的陆上实弹发射,这使中国导弹部队转变为世界屈指可数的核力量,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部队。这一天距离第二炮兵部队成立仅不到4个月。
  
  砺剑——第二炮兵的成立与早期发展(1967~1976)
  
  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宣告成立。由于这支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向守志任第一任司令员。
  在两弹结合试验后仅两个月的1966年12月26日,我国在甘肃酒泉基地成功发射了独立研制的中程战略导弹。该导弹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可携带核弹头。这种导弹在实际作战能力方面与前两种导弹有着根本的差别。如果说前两种导弹解决了我国导弹武器的有无问题,该型号就解决了我国导弹武器能否打仗的问题,因为它具备的地面机动性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而较大的射程使其可以在相对安全的领土腹地打击敌国战略目标,这些特点使它在较长时间内成为了我国战略核力量的支柱。
  在这种中程战略导弹研制进入尾声的同时,我国中远程地地导弹的研制计划已经出台。新型导弹为多级火箭方案,多级方案不但要解决多级火箭级间分离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发动机在接近真空的环境条件下高空点火的可靠性问题。为了取得二级发动机高空性能参数,考核发动机的高空点火和工作情况,还需要进行发动机的高空环境试验,此类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1969年3月2日,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恼羞成怒的苏联领导层叫嚣要对我国使用核导弹,我国再次面临军事强国的核讹诈。为此,年轻的第二炮兵部队很快进入临战状态,展示了中国坚决反击的决心,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企图。但这一事件无疑加快了中国新型战略导弹的发展步伐。为了防备苏联的进一步挑衅,我国在同年底首次进行了中远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由于准备仓促,导弹指令系统发生故障,致使第二级未能点火,两级未分离,导弹在空中自毁。后经分析查明,这次飞行试验失败是设备的生产质量问题造成的。采取改进措施后,在1970年1月30日,我国中远程战略导弹在甘肃酒泉基地发射成功。该导弹采用与以往不同的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可携带热核弹头。该弹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与以前导弹均有很大差别,基本可以迈入洲际导弹的行列,这使我国针对苏联的战略威慑能力大为提高。
  中远程战略导弹除了有针对苏联威胁的应急作用外,其真正的目的是为研制射程更远的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前期论证。洲际弹道导弹是导弹开发工作的巅峰,不但要求全面而复杂的总体设计,而且需要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了保证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富有远见的科研人员选择了先进的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并采用稳定平台系统。为了解决中、近程导弹不明显的弹头再入烧蚀问题,科研院所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地面试验,解决了弹头防热的可靠性、烧蚀变形气动稳定性等问题,并在生产工艺方面解决了防热套的热压成型工艺,确定了结构方案。虽然当时正值“文革”高潮,但科研人员怀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坚持完成了大量的技术开发工作,这为以后第二炮兵部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此时,二炮部队已经装备了多种导弹武器型号,并在全国范围针对不同作战方向组建了多个导弹基地,建立了扎实的武器储存、运输、通信和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的保障部队,初步形成体系。
  
  亮剑——第二炮兵的壮大与发展(1977~1986)
  
  “文革”结束后,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专门抽出时间,接见了时任二炮政委、司令员的陈鹤桥和向守志,对二炮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并在当时国力并不富强的情况下,毅然批准了战略导弹部队新的发展计划。这个历史性的决策,使第二炮兵的作战能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战略导弹从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该导弹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发射井发射,可跨洲际实施核打击。中国从此具备了一定的全球打击能力,形成了对太平洋对岸的战略威慑。
  随着二炮部队装备武器的逐步增多,二炮先后建成一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部队和工程建筑部队,陆续组建了相应的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部队,并建立了培养导弹技术和指挥人才的专门院校,此时蛰伏已久的第二炮兵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1984年,第二炮兵正式承担起战备值班的神圣职责,也就是说,第二炮兵部队随时可以向入侵之敌发起战略核反击作战。同年10月1日是第二炮兵部队永远难忘的日子。当天上午在国庆35周年阅兵中,神秘的第二炮兵首次公开亮相。第二炮兵部队组成3个战略导弹受阅方队,共12辆巨型牵引车载着中国中、远程和洲际战略导弹缓缓驶过观礼台,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我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向世界公开亮相,神秘之旅的这次亮剑使世界为之震惊。
  更让西方国家想不到的是,此时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已经进入尾声。1985年5月,我国第一种中程固体战略导弹发射成功。该型导弹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转型之作,是我国二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该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随着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服役,二炮部队的实战能力有了本质性的提高。1986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向世界庄严承诺:“今天中国有实力来保卫祖国,一旦受到外国的核袭击,我们能对该国作出核反击。”
  
  挥剑——
  
  第二炮兵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为己任(1987~1996)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已经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完整战略核打击体系,随时可以实施多层次的战略核反击任务。但是此时国际风云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二炮部队的战略任务方向也随之调整。这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发展和军事变革大势,对军队建设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二炮部队,并为第二炮兵题词:“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在新的发展决策下,二炮部队开始了新的一次转型,这使其在以后维护国家统一的军事斗争中地位更加突出。按照中央军委决策,在二炮部队支持下,军工部门很快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新时期军事斗争需要的新型武器。1988年和199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两种新一代近程地地战术导弹设计定型。这两种导弹均采用一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携带常规弹头。
  这两种导弹的服役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炮兵部队的性质,使其从战略核部队转变为了“核常兼备”的新型实战性力量。根据新武器的特点和作战方向,第二炮兵部队很快在全国范围组建了多个新型导弹部队。中央电视台以前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导弹旅长》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火热军营生活,展现了新一代二炮中级指挥员的风采。
  新型实战型武器在以后对台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95年7月21日至26日,二炮常规导弹部队向东海预定海域发射了6枚地地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这是第二炮兵组建以来,首次进行带实战背景的导弹发射训练。1996年3月,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二炮部队再次在附近地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4发4中。精确的发射显示了第二炮兵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能力,为打击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进一步企图作出了重大贡献。
  
  倚剑——
  
  第二炮兵将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发挥更大作用(1997~2006)
  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人们惊奇地发现,和1984年国庆阅兵时相比,我国导弹家族变大了,个头变小了。正是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此次阅兵中最让西方世界关注的是在导弹方阵后面的新型战略导弹。该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和发射井发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能够在地面机动的洲际型战略导弹,其威力、反应时间和生存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方专家认为,新型战略导弹的整体技术已接近美国“民兵”Ⅲ和俄罗斯“白杨”系列导弹水平,是中国目前生产的威力最强的导弹,并认为该导弹具备多弹头携载能力,还可以携带多个诱饵,甚至采用了射程控制技术,这使其可以控制飞行弹道。这些措施使其成为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新型“撒手锏”。
  同时,西方专家还认为,二炮部队正在全面开展现有武器的升级改造。美国情报部门在2002年透露,二炮部队在当年7月上旬试射了1枚“东风-21”导弹,并称弹着点附近的卫星照片显示,除了主弹头外,这种导弹还载有6~8个所谓“突防辅助装置”的假弹头。
  目前,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官兵的艰苦奋斗,第二炮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科研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装备技术现代化有了长足进步。
  随着二炮部队威慑能力的增强,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2005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参观了中国第二炮兵机关,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第二炮兵部队的自信,也显示出第二炮兵愿意在国际舞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2006年7月,在第二炮兵成立40周年之际,第二炮兵首长通过媒体承诺:第二炮兵将“适应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砝码作用,为我国在国际社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作出应有的贡献。要适应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与和平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体现我国国际地位的支柱作用,为我国树立大国形象、履行大国责任、维护国家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根据射程的远近,地对地导弹分为近程导弹,射程1 000千米以下;中程导弹,射程1 000~5 000千米;中远程导弹,射程5 000~8 0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8 000千米以上。)
  (本文装备数据及资料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作者及本刊观点) [编辑/李海峰]
其他文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现代战争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以高强度、高科技为主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模式替代了过去传统的战争样式。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当美军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其导弹精确击中行驶中的民用火车窗口的录像时,全世界的民众都被这种高技术战场明星的表演惊呆了。继而在陆军地位一度退却的潮流中,历史久远的火炮几近成了粗重落后的代名词。正应了民间的那句俗语:卖面粉的见不得卖石灰的。
由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赞助、北京市帕拉丁汽车运动俱乐部举办的“帕拉丁纵情驾驭体验营”活动于2006年7月1日和2日在北京举行。达喀尔拉力赛车手周勇在活动现场担当培训教练,现场对驾驶者进行驾驶技能、驾驶理论、实战演练等方面的指导,让更多越野车驾驶者分享安全、节油的驾驶技巧。    驾驶技能    1.开越野车时的坐姿  越野车的座位一般较高,不像轿车的座位有较大的倾斜度。这是为了使驾驶员能更敏锐地感
什么是巡飞弹?    自1994年美国首次出现巡飞弹以来,这类弹药已引起世界弹药及制导武器领域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加入巡飞弹药的发展行列,目前处在研制或概念开发阶段,估计将于2008年后服役。独领风骚的美国已开始发展各种平台携带的巡飞弹。研制中的巡飞弹弹径从81毫米到203毫米,型号有127毫米舰炮发射的前沿空中支援弹药(FASM)、155/2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是以国产歼11战斗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由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歼15从“辽宁”号航母上起飞  歼15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歼1 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2009年8月31日,歼15首
军事观察家/蔡 伟姜永伟李 杰  “瓦良格”号是苏联建造的第二艘真正的航母,但随着苏联解体,它与“明斯克”、“基辅”号一样,被卖给了中国。尽管“瓦良格”号航母流落异乡已四年之久,但它一刻都没有离开俄罗斯人的视野。本文即为俄罗斯《起飞》杂志社主编安德烈福明首次披露“瓦良格”号的撰文。在美丽与孤独、无奈与追求的交替挣扎之后,“瓦良格”开启了另一扇希望之门。尽管多少有些类似舞曲的突然切换,舞者不免或相互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台阶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唐人李端的这首《拜月》犹如轻风碟翅,勾勒了妇人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也让唐人流行的拜月纯情跃然纸上,沁人骨髓感叹的是,俄圣彼得堡州州长瓦连京·马特维延科和海军总司令符拉基米尔·马索林海军上将膜礼“守护号”的下水仪式,亦给人异曲同工之感这艘轻型护卫舰为何在俄罗斯受到如此“礼遇”?是否这又是俄罗斯海军的一弯如钩新月呢?      记者:姜先生
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结束“苏伊士运河战争”的以色列,在总结了上两次战争后,认为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还要继续。为了在战争初期就能够对敌方的战略设施实行毁灭打击,以色列决定剑走偏锋,研制发开弹道导弹。这样不仅能够在开战的短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打击效果,而且还不用牺牲以色列宝贵的飞行员,同时敌方也难以实施有效拦截。于是,以色列在1962年正式开始了弹道导弹的全面研制工作。  没有任何弹道导弹研制经
[文章编码1006]    1955年1月,我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喷火器组建了第一支喷火分队,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其中某师喷火连在步兵的配合下,消灭敌人碉堡、火力点共计45个,占敌人永久及半永久工事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它几个喷火分队,也是一路拔碉堡、破战壕,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喷火器独特的作战效能经过战场的洗礼,开始崭露锋芒。    58式喷火器    缴获敌人的武器总是有限的,为了能有充足的喷火器
二战结束后的60多年里,新加坡已经从过去的一个死水湾变成了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其优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的经济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虽然如此,考虑到其目前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过去历史上的诸多教训,新加坡从未放松国防建设。如果从国土面积来看,新加坡只是偏居一隅的东南亚小国,但从国防特别是空军实力来看,新加坡无疑是东南亚空中的NO.1。  那么,空军在新加坡国防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
方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