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中,作文最能考验学生思想、对生活感知、表达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写作成了农村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改作文也成了教师最困扰的问题。本文将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困境三个层面阐述,希望能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大家认识和解决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有一定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作为识字、阅读、理解、表达、书写甚至是反映学生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普遍被廣大教师看重。然而,因为整个教育体制、客观环境和条件、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农村的作文教学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仅倦于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就恐慌,写出的文章也近乎千篇一律,较少表达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思想雷同。另一方面,教师也深感于教授作文无从下手,局限于所谓的理论和技巧指导,难有创新之举。放眼整个教育环境,农村语文作文教育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教师教授的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多年来,这种差距不但未缩小,反有愈来愈大的趋势。
一、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现状不得不令人反思和忧心忡忡:为何会如此?原因大致可从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愈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将农村教育置于了天平不平衡的低端。硬件条件上,由于资金不足,大多数镇级中学无法配置所需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施。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纵使有创新的想法,也难以靠口头等最原始的方式传授。此外,农村学生很少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电视拓宽自身视野,反而多沉溺于网络。再者,教师资源的不均配置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语文教育水平。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较优秀的老师削尖了头都往城市学校里挤,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和水平远不能和城市相比的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NGO(非政府组织)通过召集志愿者进行农村支教,或多或少地改善了这几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
总体而言,教育体制存在着固化性的特点。虽然教育界一直在呼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对于作文教学也希望能推陈出新,但也仅仅是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根本。例如,传统的作文写作过程就是:出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然后进行一个课时的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返还学生。固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三)教师原因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原因。富有经验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少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甚至几十年用一套教学方法,经验往往成了最大的教育弊端。另一方面,年轻的教师虽然富有想法和创新力,但受到客观条件影响和缺乏经验,往往无法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原因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他们的所见所想所闻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现了怕作文,厌作文的心理。缺少生活感悟,无话可写也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乏主动去想、去感悟、去记录、去表达的主观动力。
二、改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
针对上述的原因,改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农村教育中师资、物资等资源合理配置
现今的整个教育情况普遍呈现“单向”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听,如何将教师的作用最大化也是关键之一。若想慢慢缩减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就要更重视农村教育中的硬件资源配置,让原本处于信息流通较慢的农村能跟上城市的脚步。另外,改善教师分配制度,适当优惠农村。
(二)提高教师素养,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村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好功课,教好功课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自身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他不仅要熟悉教学大纲,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而增强自己的活力。在信息极速更新的时代,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是教师该掌握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信服。教师可通过订阅相关教学刊物、浏览互联网掌握最新的信息。
(三)培养学生观察、积累、创新能力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文提到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实际上是日常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师可在日常布置话题让学生自身去发现和挖掘,并随时记录、抒发和交流,让学生主动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追求。
积累可理解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方面,学生可从书本中摘取前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名言警句、座右铭、事例等。另一方面,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常常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如亲情、同学情、景色等等,激发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积累固然重要,但只有让学生充分消化和理解并化为己用后,才是积累的最终目的。
鼓励学生在选题立意、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形式化作文。如学生可以在日常中训练自己对一个题材进行多个角度立意,一个立意用多个不同材料进行辅助解释等等,运用发散式思维思考。
(四)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乡土认同感
大多数人都将农村作文教育甚至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失败归结于城乡不平等,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形成了了农村学生必定弱于城市学生的不正确观点。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乡土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通过多观察农村景色,交流收集农村语言,积极体验农村生活,观察农村变化和变迁,并用日记、散文等多多练笔。教师也可以将以上几个方面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
三、结语
解决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弱化客观条件的弊端,争取和利用有利的资源。上至国家、政府、教育部门,下至教师、学生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更多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作为识字、阅读、理解、表达、书写甚至是反映学生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普遍被廣大教师看重。然而,因为整个教育体制、客观环境和条件、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农村的作文教学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仅倦于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就恐慌,写出的文章也近乎千篇一律,较少表达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思想雷同。另一方面,教师也深感于教授作文无从下手,局限于所谓的理论和技巧指导,难有创新之举。放眼整个教育环境,农村语文作文教育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教师教授的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多年来,这种差距不但未缩小,反有愈来愈大的趋势。
一、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现状不得不令人反思和忧心忡忡:为何会如此?原因大致可从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愈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将农村教育置于了天平不平衡的低端。硬件条件上,由于资金不足,大多数镇级中学无法配置所需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施。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纵使有创新的想法,也难以靠口头等最原始的方式传授。此外,农村学生很少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电视拓宽自身视野,反而多沉溺于网络。再者,教师资源的不均配置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语文教育水平。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较优秀的老师削尖了头都往城市学校里挤,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和水平远不能和城市相比的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NGO(非政府组织)通过召集志愿者进行农村支教,或多或少地改善了这几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
总体而言,教育体制存在着固化性的特点。虽然教育界一直在呼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对于作文教学也希望能推陈出新,但也仅仅是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根本。例如,传统的作文写作过程就是:出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然后进行一个课时的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返还学生。固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三)教师原因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原因。富有经验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少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甚至几十年用一套教学方法,经验往往成了最大的教育弊端。另一方面,年轻的教师虽然富有想法和创新力,但受到客观条件影响和缺乏经验,往往无法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原因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他们的所见所想所闻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现了怕作文,厌作文的心理。缺少生活感悟,无话可写也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乏主动去想、去感悟、去记录、去表达的主观动力。
二、改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
针对上述的原因,改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农村教育中师资、物资等资源合理配置
现今的整个教育情况普遍呈现“单向”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听,如何将教师的作用最大化也是关键之一。若想慢慢缩减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就要更重视农村教育中的硬件资源配置,让原本处于信息流通较慢的农村能跟上城市的脚步。另外,改善教师分配制度,适当优惠农村。
(二)提高教师素养,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村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好功课,教好功课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自身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他不仅要熟悉教学大纲,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而增强自己的活力。在信息极速更新的时代,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是教师该掌握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信服。教师可通过订阅相关教学刊物、浏览互联网掌握最新的信息。
(三)培养学生观察、积累、创新能力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文提到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实际上是日常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师可在日常布置话题让学生自身去发现和挖掘,并随时记录、抒发和交流,让学生主动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追求。
积累可理解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方面,学生可从书本中摘取前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名言警句、座右铭、事例等。另一方面,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常常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如亲情、同学情、景色等等,激发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积累固然重要,但只有让学生充分消化和理解并化为己用后,才是积累的最终目的。
鼓励学生在选题立意、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形式化作文。如学生可以在日常中训练自己对一个题材进行多个角度立意,一个立意用多个不同材料进行辅助解释等等,运用发散式思维思考。
(四)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乡土认同感
大多数人都将农村作文教育甚至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失败归结于城乡不平等,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形成了了农村学生必定弱于城市学生的不正确观点。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乡土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通过多观察农村景色,交流收集农村语言,积极体验农村生活,观察农村变化和变迁,并用日记、散文等多多练笔。教师也可以将以上几个方面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
三、结语
解决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弱化客观条件的弊端,争取和利用有利的资源。上至国家、政府、教育部门,下至教师、学生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