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人类行为改变对诸如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和关节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行为改变包括减少吸烟、酗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以及增加体力活动和提高对医嘱的依从度等。然而,目前的行为干预效果仍然有限。

目的

探讨如何利用行为改变理论和行为的生物医学决定因素知识提高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方法

有选择性的综述权威性文献。

结果

首先,以卒中的二级预防为例,阐明在非传染性疾病中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和障碍。第二,以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为例阐明,如果应用行为改变理论精心制定干预方案,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可以得到提高。第三,以骨关节炎患者的体力锻炼为例阐明,为保障行为干预的安全有效,行为的生物医学决定因素应予以考虑。

结论

根据行为改变理论精心设计干预方案,并充分考虑行为的生物医学决定因素可以提高行为干预的有效性。行为改变理论和生物医学知识应相互结合而不是孤立应用,才能制定更加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Fava半定式访谈工具(DCPR)筛查中国抑郁和焦虑障碍人群中符合DCPR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症状分布情况;并比较A型行为量表(TABP)、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简式健康焦虑量表(SHAI)与DCPR对相关症状的识别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使用中文版Fava半定式访谈工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10例抑郁障碍患者和41名焦虑障碍患者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β基因-511C/T和-31T/C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抑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消化反应方法对目的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研究选取100例维族抑郁障碍患者和120名维族健康受试者,对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C/T和-31T/C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白介素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C/T在病例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依从性与治疗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潍坊市二级医院符合要求的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CAPD)137例,依据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依从性量表(ESA)评分中位数分值区分为高依从性组(68例)和低依从性组(68例)。应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定生活质量,采集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率、病死率、透析感染率、再住院率等治疗结局指标,分析比较高低依从性组间的差异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在心理理论与社会功能间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MAS-A)和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oM-PST)对74例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裂症组)和73例疾病稳定期神经症患者(神经症组)进行评估,分裂症组患者同时接受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比较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患者元认知水平,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水平与心理理论水平和社会功能间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IV胶原酶结合自体血构建复合型脑出血性脑水肿大鼠模型,为脑水肿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6组:A组(IV胶原酶+自体凝固血+自体抗凝血)、B组(自体凝固血)、C组(IV胶原酶)、D组(自体抗凝血)、E组(空白对照)、F组(假手术); A、B、C、D组建模,E组无处理,F组注射生理盐水;Longa /Bederson、肢体对称实验测评神经功能缺损;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
目的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目的探讨伴述情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于事件前瞻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BPM)的特点,为认知功能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伴述情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前瞻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伴述情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组EBPM评分为(3.80±0.85)分,对照组EBPM评分为(4.10±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
目的基于结构式方程模型评价分析男性产业工人人格特质、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识别抑郁症状高危因素。方法对首钢迁安公司工人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通过生活事件量表(LES)、大五人格简表(NEO-FFI)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评价;应用最大似然法估计结构式方程模型参数,通过修正指数确定最终模型。结果本研究中抑郁症状(CES-D≥16分)检出率为41.05%,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以及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差异,探讨整体加工与执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合成面孔任务(CFT)对56名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4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同时做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CST)和数字广度测验(DS)评估。结果患者组CFT的合成面孔效应分数(CFEs)[(-2.75±0.72)分]、正确率[(68.13±17.26)%]和DS得分[(19.73±4.38)分]低于正常组[
目的比较研究精神分裂症和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默认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和22名健康对照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重建出三组被试的默认网络,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默认网络连接强度和临床量表分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大脑中线包括楔前叶和背内侧前额叶表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