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所经过的历程,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可谓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它既是我省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我省坚持不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亮点工程”,在我省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我有幸作为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的见证人和具体的组织实施者,愿撷取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甘苦与成果。
进入新世纪,我省“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我省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许多的危房,当年产生的危房也无法得到及时消除,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问题时刻牵动着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心,虽然前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未从根本上消除危房。2001年8月,从省政府副秘书长到任省教育厅厅长的王斌泰认为,改造并消除危房必须要集中力量打一场攻坚战。为此,教育厅精心制订了改造危房的实施方案,准备用两年的时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彻底完成危房改造的历史任务。因涉及的经费较多,实施方案上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的梁保华明确指示:改造危房刻不容缓,要用最大的气力、花最短的时间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省教育厅负责“改危”工程的组织实施,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任务。省财政厅要全力以赴支持“改危”工程的实施,将两年的专项经费一次性拨到当年使用。教育厅王斌泰厅长当即向梁保华省长立下“改危”军令状,保证于当年完成改造危房任务。从此,“改危”工程在我省大江南北全面展开,到2002年底,我省圆满完成了“改危”工程任务,全省共拆除C、D级危房415万平方米,维修B级危房277万平方米,新建、复建校舍693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中小学校的危房,为农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改危”工程在近几年的风雨雪灾中也经受了考验,全省中小学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房屋倒塌引发的安全责任事故。
我省在实施“改危”工程时就意识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布点多,资源配置散,教育质量低。我省一些乡镇有20多所小学,且都是“小而全”的村办小学,办学规模和效益都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省于2002年提出“按1万人口办1所小学、3~5万人口办1所初中、10万人口办1所高中”的总体要求,开始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撤并学校,在当时的农村阻力非常大,老百姓已经形成了在家门口上学的传统观念和惯性,乡村干部也有抱残守缺的偏颇政绩观。在很多地方撤1所学校的难度远远大于新建1所新学校。怎么办呢?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制定了一种以奖励为主要形式的经费补助机制,即:撤并1所小学省里奖励补助4万元,撤并1所中学省里奖励补助8万元。与此同时,教育厅成立了以厅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的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且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这种“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和分级建立机构的组织保障机制,成为推动布局调整工作的有力杠杆,充分调动了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全省形成了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良好局面。到2003年底,我省全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共撤并小学和初中近1.4万所,小学的校均服务人口达1.3万人,初中的校均服务人口达3.8万人以上,高中的校均服务人口也接近10万。自此,布局调整工程所创立的有效工作机制被运用到后面合格学校建设的各项工程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2年11月初,正值我在淮安市教育局挂职期间,省教育厅王斌泰厅长、祭彦加副厅长从连云港到淮安市淮阴区检查指导“改危”和布局调整工作,我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王厅长一行首先来到淮阴区的两个乡镇察看小学和初中,对当地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实施“改危”工程和布局调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检查中,王厅长发现农村中小学的课桌椅破败不堪,课桌极不平整,学生写字非常困难;桌子与椅子很不配套,高个子学生坐着矮凳子,手脚难受,矮个子学生坐高凳子,两脚悬空还有安全隐患;正是早冬时节的傍晚,天黑得早,教室里却无灯光,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大多数学校的教室里无讲台,教具和教学用书都无法摆放……王厅长和祭厅长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检查结束前,王厅长对淮安市、淮阴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我们改造危房和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下一步就是要设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过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全省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王厅长提出了实施“三新一亮”工程(即新课桌、新椅子、新讲台、电灯亮),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条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3年底,省财政安排4亿多元,为农村中小学配送新课桌椅291万套,维修出新293万套,新讲台4万多张,通电教室13万口。“三新一亮”工程是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从改善学生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出发的,是一项群众欢迎、学生受益的实事工程,受到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
我省自2004年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即有整洁的校园、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满足师生需要的餐厅、有安全的宿舍、寄宿学生每人有一张床),2006年3月底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两年多时间,全省共投入28亿元,新建、改建食堂3078个,面积133.3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学生宿舍2021个,面积161.8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式厕所6060个,面积74.4万平方米:购置双人床44.2万张;购置开水炉、保温桶、饮水机10.4万只:完成绿化面积1327.1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砖体面积627.8万平方米。“六有”工程实施到位后,新增学生食堂(餐厅)990个,新增寄宿制学校589所,新增住校生14.2万人。全省共有寄宿学生85万人,占农村中小学生数的20%以上。“六有”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生活条件和后勤设施,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路途远和食宿保障问题,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2005年春天,教育厅王斌泰厅长赴射阳县、沭阳县开展“六有”工程的专题调研,接触到的所有乡村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教育厅实施的“六有”工程,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有效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务人员外出务工后留守子女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享受到全托服务,学习有提高,生活更安全,家长很放心。农村干群纷纷称赞“六有”工程是为农村孩子着想、为农民办事、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教育强省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记得是在2005年初的一个晚上九点,教育厅办公室通知财务处、基础教育处等负责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厅领导专题研究“校 校通”工程的实施问题,要求立即研制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二天上午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当时,厅领导明确由我具体承担“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我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今后的目标、配备标准与经费安排等相关问题,于当晚十一点半拟订好了我省“校校通”工程分两年实施的方案。次日早晨厅领导进行了商定,希望经费落实后尽早实施该项工程。第二天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刚从教育部副部长岗位转到江苏省政府副省长的王湛全面介绍了“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方案,深刻阐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赞同。时任省长梁保华当即指示:实施“校校通”工程太重要了,江苏要走在全国前列。能不能步子再快一点,两年并一年完成,经费可由省财政和有关方面支持解决。“校校通”工程要列入2005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厅要抓紧部署,全面负责“校校通”工程的组织实施,确保2005年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教育厅王斌泰厅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我省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为全省4295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13.6万台电脑,至此,我省所有中小学校都配备了一个网络教室,真正实现了全省“校校网上通”。
经过前几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对合格学校建设的要求越来越明确,组织实施的经验越来越成熟,推进的工作机制越来越有效,经费的保障越来越有力,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越来越清晰。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具体承担草拟《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后经省政府同意批转下发。该《意见》全面总结了前几项工程实施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准备从2006年起,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合格学校建设的最后一项工程:即图书、仪器、艺术教育和体育设施四项配套建设工程,到2007年,使全省每一所小学和初中都建成为合格学校。与此同时还颁发了《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即《合格小学标准》)和《江苏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即《合格初中标准》)。
两年来,我省善于汲取前几项工程的得失成败,真正使“四配套”工程成为最讲究效益、最完美效果、最受师生欢迎的工程。首先坚决做到“三不”要求。即:“四配套”工程建设所需经费不得转嫁给学校,不得让学校举债建设,不得向农民、家长、教师集资和摊派,且不过多地增加地方财政负担。我省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每所学校约投入32万元,省里承担28万元;小学每所投入12万元,省里承担10万元,其他部分由市、县财政在地方教育费附加中统筹解决。省财政共投入5.3亿元,为全省近5000所中小学完成了四项配套建设任务。其次,坚持按需配备的原则。“四配套”工程都是在逐校调查摸底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研制配备的图书、仪器、设备的目录。在省里提供基本配备的同时,学校可根据省里提供的“菜单式”目录自行选用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该项工程配备的实验仪器,保证了中小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开齐开足;配备的钢琴成了农村学校的天籁之音,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配备的体育设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体育乐趣。第三,“四配套”工程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倡导厉行节约,配送学校的所有图书、设备、设施全是采取政府招标的方式,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经费,更提高了投资效益。最后,“四配套”工程十分重视“建设”、“配备”、“管理”、“使用”并举。省里在组织实施“四配套”工程的同时,就注意抓好这些仪器和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工作。省里统一颁发了中小学的装备标准,加强了规范管理的指导力度,努力把管理的要求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把管理的每个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把管理制度建立在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为提高使用效益,教育厅还统一制作了1万套《“四配套”工程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指导》,免费发放到每所农村学校;2007年免费为农村初中培训理、化、生、音、体、美教师和实验室、图书管理人员1万名,今年暑期还将以同样的方式培训1万名农村小学教师。“四配套”工程是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的收官之作,也是成功之作,更是亮点之作。
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我省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我省基础教育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本转变开启了新的航程。
进入新世纪,我省“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我省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许多的危房,当年产生的危房也无法得到及时消除,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问题时刻牵动着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心,虽然前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未从根本上消除危房。2001年8月,从省政府副秘书长到任省教育厅厅长的王斌泰认为,改造并消除危房必须要集中力量打一场攻坚战。为此,教育厅精心制订了改造危房的实施方案,准备用两年的时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彻底完成危房改造的历史任务。因涉及的经费较多,实施方案上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的梁保华明确指示:改造危房刻不容缓,要用最大的气力、花最短的时间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省教育厅负责“改危”工程的组织实施,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任务。省财政厅要全力以赴支持“改危”工程的实施,将两年的专项经费一次性拨到当年使用。教育厅王斌泰厅长当即向梁保华省长立下“改危”军令状,保证于当年完成改造危房任务。从此,“改危”工程在我省大江南北全面展开,到2002年底,我省圆满完成了“改危”工程任务,全省共拆除C、D级危房415万平方米,维修B级危房277万平方米,新建、复建校舍693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中小学校的危房,为农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改危”工程在近几年的风雨雪灾中也经受了考验,全省中小学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房屋倒塌引发的安全责任事故。
我省在实施“改危”工程时就意识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布点多,资源配置散,教育质量低。我省一些乡镇有20多所小学,且都是“小而全”的村办小学,办学规模和效益都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省于2002年提出“按1万人口办1所小学、3~5万人口办1所初中、10万人口办1所高中”的总体要求,开始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撤并学校,在当时的农村阻力非常大,老百姓已经形成了在家门口上学的传统观念和惯性,乡村干部也有抱残守缺的偏颇政绩观。在很多地方撤1所学校的难度远远大于新建1所新学校。怎么办呢?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制定了一种以奖励为主要形式的经费补助机制,即:撤并1所小学省里奖励补助4万元,撤并1所中学省里奖励补助8万元。与此同时,教育厅成立了以厅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的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且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这种“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和分级建立机构的组织保障机制,成为推动布局调整工作的有力杠杆,充分调动了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全省形成了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良好局面。到2003年底,我省全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共撤并小学和初中近1.4万所,小学的校均服务人口达1.3万人,初中的校均服务人口达3.8万人以上,高中的校均服务人口也接近10万。自此,布局调整工程所创立的有效工作机制被运用到后面合格学校建设的各项工程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2年11月初,正值我在淮安市教育局挂职期间,省教育厅王斌泰厅长、祭彦加副厅长从连云港到淮安市淮阴区检查指导“改危”和布局调整工作,我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王厅长一行首先来到淮阴区的两个乡镇察看小学和初中,对当地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实施“改危”工程和布局调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检查中,王厅长发现农村中小学的课桌椅破败不堪,课桌极不平整,学生写字非常困难;桌子与椅子很不配套,高个子学生坐着矮凳子,手脚难受,矮个子学生坐高凳子,两脚悬空还有安全隐患;正是早冬时节的傍晚,天黑得早,教室里却无灯光,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大多数学校的教室里无讲台,教具和教学用书都无法摆放……王厅长和祭厅长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检查结束前,王厅长对淮安市、淮阴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我们改造危房和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下一步就是要设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过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全省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王厅长提出了实施“三新一亮”工程(即新课桌、新椅子、新讲台、电灯亮),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条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3年底,省财政安排4亿多元,为农村中小学配送新课桌椅291万套,维修出新293万套,新讲台4万多张,通电教室13万口。“三新一亮”工程是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从改善学生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出发的,是一项群众欢迎、学生受益的实事工程,受到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
我省自2004年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即有整洁的校园、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满足师生需要的餐厅、有安全的宿舍、寄宿学生每人有一张床),2006年3月底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两年多时间,全省共投入28亿元,新建、改建食堂3078个,面积133.3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学生宿舍2021个,面积161.8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式厕所6060个,面积74.4万平方米:购置双人床44.2万张;购置开水炉、保温桶、饮水机10.4万只:完成绿化面积1327.1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砖体面积627.8万平方米。“六有”工程实施到位后,新增学生食堂(餐厅)990个,新增寄宿制学校589所,新增住校生14.2万人。全省共有寄宿学生85万人,占农村中小学生数的20%以上。“六有”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生活条件和后勤设施,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路途远和食宿保障问题,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2005年春天,教育厅王斌泰厅长赴射阳县、沭阳县开展“六有”工程的专题调研,接触到的所有乡村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教育厅实施的“六有”工程,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有效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务人员外出务工后留守子女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享受到全托服务,学习有提高,生活更安全,家长很放心。农村干群纷纷称赞“六有”工程是为农村孩子着想、为农民办事、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教育强省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记得是在2005年初的一个晚上九点,教育厅办公室通知财务处、基础教育处等负责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厅领导专题研究“校 校通”工程的实施问题,要求立即研制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二天上午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当时,厅领导明确由我具体承担“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我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今后的目标、配备标准与经费安排等相关问题,于当晚十一点半拟订好了我省“校校通”工程分两年实施的方案。次日早晨厅领导进行了商定,希望经费落实后尽早实施该项工程。第二天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刚从教育部副部长岗位转到江苏省政府副省长的王湛全面介绍了“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方案,深刻阐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赞同。时任省长梁保华当即指示:实施“校校通”工程太重要了,江苏要走在全国前列。能不能步子再快一点,两年并一年完成,经费可由省财政和有关方面支持解决。“校校通”工程要列入2005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厅要抓紧部署,全面负责“校校通”工程的组织实施,确保2005年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教育厅王斌泰厅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我省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为全省4295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13.6万台电脑,至此,我省所有中小学校都配备了一个网络教室,真正实现了全省“校校网上通”。
经过前几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对合格学校建设的要求越来越明确,组织实施的经验越来越成熟,推进的工作机制越来越有效,经费的保障越来越有力,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越来越清晰。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具体承担草拟《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后经省政府同意批转下发。该《意见》全面总结了前几项工程实施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准备从2006年起,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合格学校建设的最后一项工程:即图书、仪器、艺术教育和体育设施四项配套建设工程,到2007年,使全省每一所小学和初中都建成为合格学校。与此同时还颁发了《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即《合格小学标准》)和《江苏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即《合格初中标准》)。
两年来,我省善于汲取前几项工程的得失成败,真正使“四配套”工程成为最讲究效益、最完美效果、最受师生欢迎的工程。首先坚决做到“三不”要求。即:“四配套”工程建设所需经费不得转嫁给学校,不得让学校举债建设,不得向农民、家长、教师集资和摊派,且不过多地增加地方财政负担。我省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每所学校约投入32万元,省里承担28万元;小学每所投入12万元,省里承担10万元,其他部分由市、县财政在地方教育费附加中统筹解决。省财政共投入5.3亿元,为全省近5000所中小学完成了四项配套建设任务。其次,坚持按需配备的原则。“四配套”工程都是在逐校调查摸底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研制配备的图书、仪器、设备的目录。在省里提供基本配备的同时,学校可根据省里提供的“菜单式”目录自行选用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该项工程配备的实验仪器,保证了中小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开齐开足;配备的钢琴成了农村学校的天籁之音,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配备的体育设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体育乐趣。第三,“四配套”工程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倡导厉行节约,配送学校的所有图书、设备、设施全是采取政府招标的方式,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经费,更提高了投资效益。最后,“四配套”工程十分重视“建设”、“配备”、“管理”、“使用”并举。省里在组织实施“四配套”工程的同时,就注意抓好这些仪器和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工作。省里统一颁发了中小学的装备标准,加强了规范管理的指导力度,努力把管理的要求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把管理的每个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把管理制度建立在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为提高使用效益,教育厅还统一制作了1万套《“四配套”工程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指导》,免费发放到每所农村学校;2007年免费为农村初中培训理、化、生、音、体、美教师和实验室、图书管理人员1万名,今年暑期还将以同样的方式培训1万名农村小学教师。“四配套”工程是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的收官之作,也是成功之作,更是亮点之作。
合格学校建设系列工程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我省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我省基础教育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本转变开启了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