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明确复习阶段习题教学的目的
记忆公式、概念和规律的内容,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L)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2)反思、总结和归纳出一些解题的思路方法。(3)在头脑中“沉淀一些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
二、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明确主攻方向
1、分析学生水平,冷静面对各地模拟练习,切忌盲目追难、追新、追偏。2、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3、设计出有层次的教学方案。(1)目的性层次:从知识的系统来看。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从能力形成的过程来看。C2)难度层次: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看层次。从复习的过程发展看层次
三、编选好讲、练的习题,提高教学效益
解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会灵活运用”与“理解知识不到位”(1)难度适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中例题、习题的难度要适当。①高考中的难题数量有限②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限③难题过多会冲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2)习题成经典。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①—题多解。对于过去作过的、典型的“熟题”,重新复习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寻求对本题的多种解法,以便把更多的知识和方法都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远比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更本质!②一题多变。一种是本模型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原题基础上改变设问的角度。在原题基础上不断延伸。通过初始条件的变换,研究对象所经历的过程模型发生变化,接着物理规律也就全变了。③多题归一:将有利于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认识和掌握典型的物理过程,辨别不同问题的过程特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同时还可有效的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3)例题成系:①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例题。②每个例题之间是什么关系。对知识理解深度的梯进关系。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的梯进关系。问题综合度的递进关系。③根据高考试题特点,看知识、方法、技巧。④每个例题的讲解重点是什么。⑤每个题的拓展内容是什么。(4)神似高考题。中学物理教师编制的物理习题与高考命题者所编试题的存在的差异。①题目背景的选择。背景真实、可靠,不计的现象明确说明。②文字表述。严谨,不吝啬文字,图文独立③设问角度。灵活、开放。④题型功能。⑤能力层次设计。
四、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不细,粗心大意”与“不会审题”审题的要点可归结为三句话: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培养审题能力,教师要做的四件事:第一,要明确审题能力是学生通过训练形成的能力。第二,教师要做好学生模仿的示范。第三,教师要给学生可操作的模仿动作。第四,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模仿培养审题能力的操作要点:眼看、嘴读、手画、脑思。
五、注意解题规范的训练
“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与“解题操作不规范”
(一)解答物理习题的思维操作规范。
即: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训练良好的思维操作规范:教师课上讲的例题不宜多,有充分的时间做示范,让学生思考后进行模仿。教师给学生留的练习题不宜多,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有时间进行规范的模仿。教师给学生留的练习题不宜过难,使学生有能力进行规范的模仿。①沿着物理过程拆分复杂问题。②沿着物理问题的结构拆分复杂问题。⑤沿着物理知识的结构拆分复杂问题。
(二)解答物理习题的书写操作规范。
物理题解表述的总原则
①表述详略原则是物理方面要详,数学方面要略a②题解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式子。③题解要像“诗一样分行写出,方程要单列一行。什么是“必要的文字说明”。①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②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③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即说明这是关于“谁”的、“哪个过程”的、“什么方程”。④说明计算结果正、负的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六、抓好反馈落实,提高习题的使用效益
(一)练习反馈要及时。①反馈不及时的原因及其后果。②及时反馈的操作建议a.及时公布答案与提示。b.尽快发还学生的练习。 c.讲评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追求所谓的“效率”,总想多讲一些,而不给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时间,导致课堂上教师发出的信息量足够大,但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量却不大,学生只是盲目的紧跟教师的思路跑,通常是“只知道是什么,并不知道为什么”,因而导致师、生都很辛苦,实际成效甚微
(二)反馈练习的编纂与使用
①使用反馈练习的意义。所谓反馈练习,就是在原已练习过的习题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解答过程的思维障碍重新编纂出的练习题,这种反馈题与原练习题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原题的简单重复。进行反馈题的练习,看似不如给学生一份全新的练习那样利于学生见到更多的题型,但由于反馈练习是针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技巧的落实等方面而编纂的,因此对于原练习的落实是十分有利的。反馈题的使用,由于题目本身对于学生似曾相识,题目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并不陌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也有相似之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素材背景、不同的设问对同一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物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原练习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和物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强化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对反馈题编纂的操作建议。a.利用方法,解决同一模型的较复杂的问题。b.将题目的已知与未知互换。c.相同背景下改变设问角度:d.原题基础上的延伸e.关键性物理条件的细微变化,防止思维定势f.利用原模型或方法,解决新问题。
注意:反馈的时间要及时以求在未遗忘前给以落实反馈的针对性要强以求解决学生在对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