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300天登冰川 采冰尘 钻冰芯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露天厨房八从八到

露天厨房

  我是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学生。2018年5月中旬确定被录取后,导师便安排我前往西藏開展野外工作。我赶紧备好野外装备,5月底开启了我在青藏高原的学习征途。这一去就是整整100天,100天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坚持和坚韧的践行。开始于藏北、过渡藏东南,山南结尾,三个多月攀爬了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的4条冰川,经历了人生当中诸多第一次:第一次身处海拔5600米的冰川;第一次24小时彻夜不眠连续采样;第一次觉得走路也是一件很痛苦、很吃力的事……
  2018年的100天可以总结为八从八到:从海拔2000米的“平原”到5600米的冰川;从晴空烈日的地方到冰天雪地之处;从吃力吸气到低氧下“顺畅”呼吸;从爬冰川耗时5个多小时到后来的2个多小时;从睡袋里辗转反侧到靠着坚硬石头就能熟睡;从团队协作采样到独立取样;从对专业的懵懂无知到入门;从对青藏高原的陌生到对它的初步认知。
  冰尘到底长啥样?我们为什么要去采集和研究它呢?
  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地区约有2.43万条冰川,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因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冰川加速消融,导致地球液态水量变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人类生存,究其原因——冰尘则是引起冰川加速消融的因素之一。冰尘分为两种:一种是沉积冰尘,位于冰尘穴中;另一种是表面冰尘,位于冰川表面。自19世纪以来,冰尘一直是冰川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外观通常呈深色,接近球状,主要由矿物质和生物物质组成。它的存在使得冰川表面逐渐变暗,降低了冰川表面对太阳光的反射,不断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加快冰川消融。因此,科学研究冰尘对保护冰川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6个月3万公里


  2018年的那3个月,对我来说仅仅是开始。2019年我再次踏上青藏高原,这次整整待了6个月,这6个月的野外跟一串数字结缘:4月出京10月回兰,驾驶1辆车,磨破2条裤,穿烂3双鞋,途经4座城,趟过5条河,历时6个月,驻足7个地区,合作8位同事,攀爬9条冰川,运样11趟,采样12回,陷车13次,借宿14处,遍历15县,总里程超3万公里,几乎每半个月就会爬一条新冰川,2019年的野外比2018年还要艰辛,付出的坚持和坚韧更是成倍增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珠峰和阿里的经历……
  作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队的队员,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珠峰大科考。在科考队,我主要负责冰川冰、雪、径流、土壤及气溶胶收集工作,从微观角度展示珠峰冰川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并协助完成冰芯钻取工作。4月28日,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挺进海拔6300米的冰川腹地——东绒布冰川大本营,那是我迄今为止所经历过的用时最多、徒步最长、条件最艰苦的一条山路……从海拔5200米到5700米,再到6300米,连续徒步2天。口燥唇干、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举步维艰……绞尽脑汁也难以形容过程的艰辛和艰难。到达海拔6300米大本营的第二天,我们无暇休息,很快投入工作。一次,我和向导王叔拉着雪斗从海拔6300米前往6500米的冰川垭口搬运仪器。返回途中,我体力严重透支,猛扑倒在冰川上,身心处在崩溃的边缘。我吃力地抬起头,无助地望着王叔。内心深处不停地问自己:我能坚持下去吗?我还能坚持多久?我能安全回家吗?我家人知道我的遭遇吗?……想到家人,我突然又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强忍着眼泪,使出浑身力气扯着王叔伸出的胳膊,挪动着不知道还是不是自己的双腿,颤颤巍巍回到了大本营。
1.向着冰川前进
3.6500米处雪坑采样
2.珠峰沿途壮观的冰塔林
4.往6500米打钻点运送仪器
5.5300米冰尘采集

  由于钻取冰芯需满足低温环境,所以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一天深夜,冰川垭口狂风大作,我们的帐篷摇摇欲坠,不断遭受肆虐狂风的蹂躏,帐篷的主杆断掉了,我们好像是一群裹着“被子”在夜晚的狂风中表演“海草舞”的舞者……来不及欣赏各自的舞姿,大家顺着固定主杆的绳子迅速摸到帐篷的四个角,重新固定。随即我紧紧抱着固定好的桅杆一动不动,充当人体支架,四肢冻得僵硬、浑身发抖、思维混乱。所幸后半夜风小了许多,尽管身体的寒冷挥之不去,但内心的恐惧没那么强烈了。终于,在我们苦苦支撑下,迎来了第二天的太阳……
  在珠峰海拔6300米的28天里,我头疼了1个礼拜、咳嗽了28天、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每隔三天都会去一次海拔6500米处。拉雪斗、背刀头、扛汽油、挖雪坑、打冰芯、转移样品、打包样品……顶着狂风、迎着暴雪、耐着饥渴、忍着寒冷、受着困乏,凭借着对科学的坚持、期待与家人团聚的信念,完成了所有样品采集的工作任务。
  2019年的深秋,我们一行3人又踏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地区。工作主要是采集阿里地区冰川冰、雪样品,以及该地区几条主要河流水样。首站,是挑战难度极高的杰马央宗冰川,陡峭的冰坡、高耸的尖石,使得往返过程十分艰辛。我们早上9点多从宾馆出发,采完样已是晚上的9点多了。返回途中,趟过涨高了的冰川径流,鞋湿透了、裤子湿了一半,小腿以下冻得钻心疼。坐在车里,即使暖气开到最大,也丝毫不觉热意。稍作调整已是晚上10点多了,前往宾馆还需几小时车程,隔着车窗发现月亮真圆,才想起是中秋节,于是我们寻了一户牧民帐篷,烤了烤火,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蜷缩在车里睡了……
  接下来的20多天如飞速运转的齿轮,白天驱车到处采样,晚上接着处理样品,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一路马不停蹄、互相搀扶,终于圆满完成了阿里之行。一路奔波,已有6月之久。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2018年,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为了保护校园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探索在未来城市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在北大师生的推动下成立了。这一喜讯着实让我激动许久,不仅仅因为这是在国内高校中推行的首个自然保护小区,更因为那些在这座美丽的园子里和谐共生、给我多年学习生活带来无限快乐的可爱小生灵们,将得到更多安全保障。  清幽環境孕育小生态  在北京城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其
广大农村的产业发展遇到了怎样的瓶颈,什么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真正动力?  对于这个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大农品盛“乡村品牌振兴”研究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寻找答案。他们自2017年发起调研,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返乡机会,借助华南理工大学校团委的力量,联合贵州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及广西大学,组建超过200支调研队伍,约5000名大学生深入约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农村访谈调研。这些调研队伍在1284个村
师兄珠峰采样  青藏高原的冰川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神秘的宗教,一直对世人有着无穷吸引力。我和青藏高原科考的交集,恰好就在我进兰大的第一年。目前我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硕士二年级,研一入学时幸运地加入了兰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联合培养计划,将研究区域一下子“上升”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冰川地区的空气微生物。  更令人兴奋的是,我将会参加国家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科考是一项承载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官方授奖词中写道,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是诺奖颁发的一次突破,也有人气愤地表示把诺奖颁发给歌手是一件任性的事儿。  10月25日,著名文学家麦家邀请好友李敬泽在清华大学建馆报告厅进行了一场“悦读咖 | 谈文学,不止理想——国人心中的诺奖”为主题的文学对谈。  回到文学本源  李敬泽:  说起鲍
真的没想到,全民网课的时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如此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2019年全年,我作为英语系主任致力推进的一件事,就是智慧教学。我与智慧教学的接触从我自2015年入职高校站上讲台就开始了。作为一名80后的青椒,虽然是文科生,我却一直对新奇的、有趣的、能够解放人力的技术非常感兴趣。用不着学校的教育培训中心逼我学习,我自觉自愿地开始接触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我去外地参加过微课培训班,雨课堂在2
今年学院里的保研名单出来了,溪哥以综合成绩排名第八,名单上倒数第一的成绩,光荣地成为我们学院今年唯一获得保研资格的男生。消息一出,我们都嚷嚷着让溪哥请客。结果他老人家从教务处回来以后就在床上躺着,一声也不吭。  溪哥是我们宿舍的老大,全名吕溪蕤。名字斯文儒雅,长得白白净净,身高不高不矮1米74。这种类型的男生最招老一辈阿姨的喜欢,简直是自家女婿的不二人选。可如果光看外表,谁又能想得到,我们的溪哥是
4次出访(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朝鲜),参加4场国际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和亚洲相互協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发表3篇署名文章、5次讲话,密集出席约90场双多边活动……6月,习近平的“外交月”。
2018年之前,我从未想过考研,甚至对考研还存在着一些抵触情绪。早在2016年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打算——毕业后找一份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方向相关的工作。于是,我几乎刚进入大学,就抱着多体验、多提升的心态,在学业、社团、学生组织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每一步,都算数  早晨,我习惯吃一顿热腾腾的早点,早早坐在教室的前排,打开书本,身边的人经常善意调侃我“既固执又佛性”。也有很多个夜晚甚至凌晨,我从排练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专业的一名博士。雷达堪称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自上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雷达技术不断发展演化,今天,以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毫米波雷达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雷达技术飞速发展。提高雷达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对抗性成为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國的雷达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维修、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发展历程。如今,我国雷达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发
日前,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社教育部、《大学生》杂志、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组织推荐、通讯评审、网络展示、会议终评、结果公示等环节,共遴选出“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名,“第十四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40名。  本刊在7月刊和8月刊分别介绍10位年度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