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热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散区村的采访,让记者真实体验到农民生猪养殖的空前热情,但是,在这种热情的背后,记者也能感受到隐藏在养殖户内心深处的忧虑和不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7年年初以来,生猪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扶持政策不配套。2006年至2007年3月,猪肉上市价平均每公斤低于10元,但饲料用粮、玉米等上涨幅度较快,精饲料、青饲料等价格上涨幅度大于猪肉价格上涨幅度,导致养殖户多数亏本,母猪存栏数大幅减少。
  其次,是大面积的疫病流行。自2006年9月至2007年夏季,生猪无名高热(蓝耳病)疫情大面积爆发,生猪死亡惨重,致使许多养殖户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补栏,造成生猪供需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体系却相当涣散,养殖户发现疫情后手足无措。成阳市过塘村的养殖户王胜利抱怨,他驮着死猪赶往位于西安市北郊的省畜牧防疫总站进行检验,来来回回耽误了时间,买回的数千元药物根本没起作用,100多头猪中的70多头死亡。缺乏防疫下乡成为生猪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来自养殖户的最大的呼声也来自这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政府出台生猪市场保护价,保护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二是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生猪防疫到位,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专家认为,猪肉紧缺,即便国家从储备库里拿出再多的肉,也仅仅是应一时之急,市场要靠自身的造血机制良性循环,而不是依赖输血应急。
  而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安典对生猪防疫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畜牧业避免疫情惟一有效的办法是自育自养,避免交叉感染,所以稳定母猪生产是当务之急。对养殖户而言,饲养母猪不仅能减少仔猪的生产成本,也会减少疫病的发生,可明显提高养猪的效益。他呼吁国家应尽快落实对母猪的补贴。
  温家宝总理说:“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得靠农民。”如何促进生猪生产良性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市场用肉安全,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采访中记者发现,养猪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散户养殖存在喂养成本高、防疫能力差等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譬如在散区村,150多户养殖户,各自为战,猪舍简陋,特别在冬季到来之际,保温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设施投入高,采暖费用高,散户养殖只能采取“密集”方式,将原本只应容纳10头猪的猪舍,硬生生塞进20头,让猪与猪之间相互取暖,不仅影响了生猪的生长速度,也大大提高了传播疾病的风险。所以,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已经成为多数养殖户们迫切的呼声。只有从供种、供料、培训、防疫、技术指导、收购等各个环节,为养殖户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才能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避免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有效保障市民生活的菜篮子。
其他文献
如果你天天早上醒来不是精神焕发,神清气爽,而是昏昏沉沉,脾气暴躁,你可能像不少人一样,被慢性睡眠问题缠身。入睡困难或无法熟睡(失眠)是最常见的抱怨。但是,元凶也可能是睡眠呼吸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