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法治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合规管理即意味着依法治企。合规管理,指的是在其管理过程中能够合理制定出一套有序、有效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到位,对法律风险事项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置。因此,探讨一下管理制度的建立、执行对于现代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保持持久生命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制度 企业 管理 作用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业务量大、员工数多,造成机会多、问题多、“人”为因素多。狭隘考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是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在于维持企业内部的秩序。长远考虑,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利益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使重复的流程简单化,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成本,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有效工具,从而达到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企业管理中几种常见的制度问题
(1)制度制定不合理
制度是指导职工行为的标准性文件,它的建设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项制度包含具体完整的内容。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和轻重缓急突出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及制度本身的重点,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如果制度本身制定不够合理、不够密切联系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等问题,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形同虚设,严重损害了制度的严肅性。例如,某个企业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详细规定了突发事件处置程序、明确工作体系和内容、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置应急响应热线并附带了保证措施及奖惩。看似合理的预案,却在执行过程中“无从下手”,规定的处置程序不能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多年不变,甚至领导小组组长因职务调动已离任;应急响应热线因办公室调换,已变成业务部门工作日常通信电话。此类制度的建立,是典型的出台制度前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经过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凭借主观需要或借鉴类似制度进行编写,这样的制度只能表面满足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更勿谈执行是否到位。
(2)制度推行不到位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如果对已制定的制度不大力宣传、推广,那么制度的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深入贯彻和执行到位难以保障。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企业经决策层研究,决定将员工年度参加培训的累计积分作为评选先进工作者的主要依据之一,要求员工个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参加培训的内容、留有学习笔记、及时填报培训积分系统,为此印发了培训积分使用管理制度。此制度印发后,负责培训的管理部门仅在企业非正式的QQ群进行通知、上传制度文件。在年底进行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时,便出现了因不了解该制度内容及要求,有的员工即便在日常工作中参加培训却未注重收集相关培训资料、登陆培训系统录入培训积分,导致工作业绩佳,却因培训积分不足而不能参评。此例足以说明制度推行的重要性,制度推行是要让员工明白和了解制度的作用,制度推行不仅仅是规范员工的行为,更是保障员工的利益和安全,是在条条框框的基础上让员工自如工作并且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对制度的认可。
(3)制度执行不彻底
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立法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制定的法律再健全,如果人人都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必然会造成国家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再规范,如果内部员工都不遵守,则相当于没有规章制度,最终必然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降低效能,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演变成违法的问题。例如,某企业印发业务招待管理制度,制度明确规定陪餐人员不得超过来客人员的二分之一且人均消费标准不得高于400元/人。在某次业务接待过程中,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凭经验”、“拍脑门”进行了接待。后在审计机构对该企业进行专项内控审计时,提出了陪餐人员超标、人均消费超标等超标准接待问题。又如,企业考勤管理起不到规范工作纪律的要求;企业文书、声像、实物、科技等档案管理混乱,无账可查、无借阅审批手续;企业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申请、购买、领用缺少管理痕迹,缺少审批流程等问题,均是制度学习不够、研究不透、掌握不准、执行不力、遇事不看制度的结果,从而导致制度的落实没有持久性,制度的执行存在跑偏现象或者选择性执行制度,制度的刚性没有得到遵守。
(4)制度体系不科学
1.制度多而不精,条款多、规定多、程序多,缺乏关联性,执行起来比较复杂。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往往由各业务部门负责制定,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申请作出了规定,明确审批流程;该企业采购部门同样对固定资产购买作出了制度要求,明确审批流程;该企业物资发放部门亦对固定资产的领用发放作出了规定,明确审批流程。导致从申请固定资产到领用这一过程,审批流程来回往复进行几次,影响工作效率。
2.制度相互抵触,未形成合力,执行起来困难。例如,某企业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对上年度文书、声像、实物档案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移交档案室,否则予以考核”;同时,该企业印发了各类档案归档管理办法,要求“文书、声像、实物档案需在次年6月底前完成移交档案室,过期不移交,档案室进行考核”。两制度的印发、执行,使得文书、声像、实物档案归档要求不一致,相互冲突,制度缺少刚性。
3.制度更新、修订不及时。前述举例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应急响应热线更新不及时,未及时修订,造成制度对实际工作无指导性或指导性差。又如,某企业截至2018年,仍存在档案保证金管理制度且未做废止说明,制度详细规定了保证金的收取额度及程序。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已明确规定此类保证金取消。此例也是管理制度未依据国家行政、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进行修订,而造成僵尸制度或制度错误的问题。
4.制度监督缺乏手段。部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机制也不健全,使得制度的执行主要依靠广大干部、员工的素质和自觉性;或者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查停留在纸面上,未深入到制度制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制度执行岗位、广大员工群众中去,未全面了解、熟悉、掌握、监督制度执行效果,发现不了问题。
加强制度建设的几点想法
(1)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前,要深入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作为制度规定的执行者,职工是真正制约制度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作用发挥的核心。因此,制度化管理还须和人本化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考虑人性管理的因素,就能够真正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职工自觉管理工作的行为动力,制度就有可能得到广泛的尊重与遵守,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2)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注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企业基本管理思想和流程,对这些管理流程要纵向横向充分论证,确保流程在各部门间有效执行。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3)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修订。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大力宣贯,明晰考核,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并且不定期地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逐步使员工对一项制度的遵守变成其自觉行为。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企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正如一个人有健全的四肢及协调性,各司其职,按章办事。制度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建立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1]袁文军.论“制度”、“流程”、“文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44.
[2]杨金勇.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7-18+21.
制度 企业 管理 作用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业务量大、员工数多,造成机会多、问题多、“人”为因素多。狭隘考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是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在于维持企业内部的秩序。长远考虑,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利益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使重复的流程简单化,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成本,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有效工具,从而达到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企业管理中几种常见的制度问题
(1)制度制定不合理
制度是指导职工行为的标准性文件,它的建设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项制度包含具体完整的内容。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和轻重缓急突出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及制度本身的重点,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如果制度本身制定不够合理、不够密切联系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等问题,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形同虚设,严重损害了制度的严肅性。例如,某个企业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详细规定了突发事件处置程序、明确工作体系和内容、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置应急响应热线并附带了保证措施及奖惩。看似合理的预案,却在执行过程中“无从下手”,规定的处置程序不能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多年不变,甚至领导小组组长因职务调动已离任;应急响应热线因办公室调换,已变成业务部门工作日常通信电话。此类制度的建立,是典型的出台制度前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经过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凭借主观需要或借鉴类似制度进行编写,这样的制度只能表面满足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更勿谈执行是否到位。
(2)制度推行不到位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如果对已制定的制度不大力宣传、推广,那么制度的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深入贯彻和执行到位难以保障。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企业经决策层研究,决定将员工年度参加培训的累计积分作为评选先进工作者的主要依据之一,要求员工个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参加培训的内容、留有学习笔记、及时填报培训积分系统,为此印发了培训积分使用管理制度。此制度印发后,负责培训的管理部门仅在企业非正式的QQ群进行通知、上传制度文件。在年底进行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时,便出现了因不了解该制度内容及要求,有的员工即便在日常工作中参加培训却未注重收集相关培训资料、登陆培训系统录入培训积分,导致工作业绩佳,却因培训积分不足而不能参评。此例足以说明制度推行的重要性,制度推行是要让员工明白和了解制度的作用,制度推行不仅仅是规范员工的行为,更是保障员工的利益和安全,是在条条框框的基础上让员工自如工作并且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对制度的认可。
(3)制度执行不彻底
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立法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制定的法律再健全,如果人人都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必然会造成国家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再规范,如果内部员工都不遵守,则相当于没有规章制度,最终必然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降低效能,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演变成违法的问题。例如,某企业印发业务招待管理制度,制度明确规定陪餐人员不得超过来客人员的二分之一且人均消费标准不得高于400元/人。在某次业务接待过程中,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凭经验”、“拍脑门”进行了接待。后在审计机构对该企业进行专项内控审计时,提出了陪餐人员超标、人均消费超标等超标准接待问题。又如,企业考勤管理起不到规范工作纪律的要求;企业文书、声像、实物、科技等档案管理混乱,无账可查、无借阅审批手续;企业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申请、购买、领用缺少管理痕迹,缺少审批流程等问题,均是制度学习不够、研究不透、掌握不准、执行不力、遇事不看制度的结果,从而导致制度的落实没有持久性,制度的执行存在跑偏现象或者选择性执行制度,制度的刚性没有得到遵守。
(4)制度体系不科学
1.制度多而不精,条款多、规定多、程序多,缺乏关联性,执行起来比较复杂。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往往由各业务部门负责制定,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申请作出了规定,明确审批流程;该企业采购部门同样对固定资产购买作出了制度要求,明确审批流程;该企业物资发放部门亦对固定资产的领用发放作出了规定,明确审批流程。导致从申请固定资产到领用这一过程,审批流程来回往复进行几次,影响工作效率。
2.制度相互抵触,未形成合力,执行起来困难。例如,某企业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对上年度文书、声像、实物档案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移交档案室,否则予以考核”;同时,该企业印发了各类档案归档管理办法,要求“文书、声像、实物档案需在次年6月底前完成移交档案室,过期不移交,档案室进行考核”。两制度的印发、执行,使得文书、声像、实物档案归档要求不一致,相互冲突,制度缺少刚性。
3.制度更新、修订不及时。前述举例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应急响应热线更新不及时,未及时修订,造成制度对实际工作无指导性或指导性差。又如,某企业截至2018年,仍存在档案保证金管理制度且未做废止说明,制度详细规定了保证金的收取额度及程序。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已明确规定此类保证金取消。此例也是管理制度未依据国家行政、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进行修订,而造成僵尸制度或制度错误的问题。
4.制度监督缺乏手段。部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机制也不健全,使得制度的执行主要依靠广大干部、员工的素质和自觉性;或者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查停留在纸面上,未深入到制度制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制度执行岗位、广大员工群众中去,未全面了解、熟悉、掌握、监督制度执行效果,发现不了问题。
加强制度建设的几点想法
(1)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前,要深入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作为制度规定的执行者,职工是真正制约制度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作用发挥的核心。因此,制度化管理还须和人本化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考虑人性管理的因素,就能够真正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职工自觉管理工作的行为动力,制度就有可能得到广泛的尊重与遵守,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2)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注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企业基本管理思想和流程,对这些管理流程要纵向横向充分论证,确保流程在各部门间有效执行。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3)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修订。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大力宣贯,明晰考核,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并且不定期地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逐步使员工对一项制度的遵守变成其自觉行为。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企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正如一个人有健全的四肢及协调性,各司其职,按章办事。制度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建立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1]袁文军.论“制度”、“流程”、“文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44.
[2]杨金勇.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