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只为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soft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刘 莹,女,黑龙江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编播专业本科生。
  影片《归来》演绎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被批判为“右派”的陆焉识不惜担着逃跑的罪名也要和妻子相见,最后因女儿丹丹告发而再次被抓。直至文革结束后,他满怀期待地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因病认不出此时的自己,而最终选择以“他者”的身份默默地陪伴在妻子身边的感人故事。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妻子的等候与坚守,丈夫的隐忍与守候,情真意切,温馨感人。
  一、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在影片《归来》中,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爱情感人肺腑。那种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弥漫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别多年的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表白,有的只是执着与坚守。冯婉瑜对陆焉识的执着,陆焉识对冯婉瑜的守护。这里平淡而真实的情感看起来无不真切可感。
  在动乱的文革时期,被打成右派的陆焉识只为见冯婉瑜一面,不顾红卫兵的追堵逃到家门口,却无法打开那道温暖而脆弱的家门,只能在门外徘徊、想念,也只能从门缝递进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却充分的表达出当时陆焉识对冯婉瑜的思念之情。而门内的冯婉瑜在看到纸条时候的难以言表的感情都同泪水流了出来,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此时就在门外,却不能让他进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挣扎。在火车站天桥时的声嘶力竭的呼喊“焉识,快跑,快跑啊”,悲伤而沉重得让人想流泪,这是她作为妻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平安自由。同样的,当陆焉识在火车站见到冯婉瑜时,不顾身后红卫兵的追捕,只一心奔向她,不停地喊着“婉瑜”,仍然无法靠近彼此,那种痛心的场景让人潸然泪下。看到陆焉识那些年在狱中写给冯婉瑜的信,各种信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字,歪歪扭扭的,他明知信寄不出去,却一写就是这么多年,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爱与思念。信可以不寄,但是不能不写,这是陆焉识对冯婉瑜的一种情感表达。
  最让人感动的是冯婉瑜失忆后,陆焉识的陪伴。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陆焉识平反回到家中与失忆的妻子相聚后,看到自己深爱的妻子那陌生又熟悉的眼神时,他只能问一句“婉瑜,你怎么了?我是陆焉识啊。”可是一切都无动于衷,冯婉瑜不再认识他了,他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为了帮助妻子恢复记忆,陆焉识选择扮演修琴人与读信人的角色,弹着熟悉的钢琴曲、读着饱含思念的信件,只为让她记起陆焉识,可终究没有任何改变。或许冯婉瑜的失忆因不堪回首为了解救丈夫而委身于“方师傅”的悲伤经历;或许无法独自承受几十年来独自生活的精神压力和生活的重担,不能原谅女儿告发父亲的举动……索性让一切都归零,让记忆回到最初美好的时刻,她才能更好地活下去。也许在某一刻,冯婉瑜的记忆被触发,她也不会想到眼前的人就是陆焉识,因为她心中只有年轻时的陆焉识。在冯婉瑜的眼中,此时的他终究是个“念信的同志”,而她心中“五号要去接焉识”,这是她常说也是她唯一记得的事,风雨无阻。
  张爱玲曾经描述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1]
  对于陆焉识来说,他遇见了他要遇见的人,但是他也晚了一步,冯婉瑜却不再认识自己了。最后,冯婉瑜终究没能记起眼前的人就是陆焉识,可是他们的爱情换了另一种方式而已——等待与陪伴,依旧充满活力与希望。
  二、亲情的无私与伟大
  《归来》中除了爱情还有亲情,亲情也让人为之动容。作为右派的陆焉识逃回家见妻女,但最终被抓却是因为女儿的告密而错过了与妻子的相伴时光。在许多人看来,他是应该恨他女儿的,但是陆焉识却丝毫没有。当丹丹说:“抓你是我报告的。”陆焉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饱含了多年来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感情,是愧疚,是原谅,归根结底是一份爱,是伟大的亲情。“即使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终究她还是个孩子,谁又能不犯错呢?”这是陆焉识对冯婉瑜的劝告,也是对他自己的。丹丹哭着说:“我就不明白了,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我对她的不好了。”“你妈妈是病人,你要理解她。”陆焉识的一句话只是希望女儿不要记恨她的妈妈,她是爱她的。他希望她们好。陆焉识知道冯婉瑜不让丹丹回家住,就用写信的方式劝她让丹丹搬回来,“我已经不是一个好父亲了,你不能不是一个好母亲,你应该让她搬回来住。”当丹丹看到父亲写的信时哭了,她终于得到了母亲的原谅,也第一次感受到父爱,此时丹丹心里是爱父亲的。
  在陆焉识归来后,女儿丹丹一直是他与冯婉瑜之间的桥梁,面对失忆的母亲对父亲的抗拒,丹丹选择了帮助父亲,多次向母亲证明他就是陆焉识,因为她知道父亲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如今的母亲就是最好的证明。她被这份执着的爱情感动着。她也因当初的行为而心存愧疚。
  电影《归来》的真正用意并不是批判时代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的主题是充满希望、坚贞不渝的爱。这也是小说《陆犯焉识》所表现的逆境中的美好情感,在严歌苓看来,“人都是殊途同归那点事儿,写来写去无非都是要正视和承受人间悲苦,挖掘和敬畏生命能量。”[2]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爱,虽然不能与时代同行,但却从未中断,在冯婉瑜失忆的时间里,他时刻陪伴在她身边,陪她一起等待她心中的陆焉识归来,对陆焉识来说,虽然青春不再,但是眼前这个满头白发、失忆的老太太依然爱她。政治与人生相遇,孰是孰非。在那艰苦的年代里他们爱情的光芒掩盖住了政治所酿成的悲剧,相聚却不相识的结局触动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哀痛。爱情,究竟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携手前进?陆焉识用他的后半生陪伴冯婉瑜,即使不相识,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去爱她,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究竟为何而归?从出发离开到归来,无疑是想寻找那个最初的自己,可是到头来我们才发现找不到了,回不去了。但无论如何,都要归来,因为那里一直会有一个想你的人在等你,她始终坚信,你总有一天会回来。这就是陆焉识与冯婉瑜坚持与守候的终极价值——归来,只为爱。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3).
其他文献
不同于《喜洋洋》系列的没落,随着《熊出没》系列的陆续推出,其不仅获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同时也收獲了相当的口碑。尽管在技术上尚未能与迪斯尼、皮克斯相匹敌,但在国产动画电影之中,已然是佼佼者了。不同于《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等影片,《熊出没》系列电影坚守着“儿童向”的底线——以儿童的认知与接受能力为考量,不在作品中增加过多的哲学思考,同时发挥“儿童向”作品应有的作风,寓教于乐,传递了基本的教育理念。通
“电影字幕”是对电影视觉信息的补充,如介绍时间、背景、人物,呈现对话内容,甚至起到转场、信息增添、展示或暗示结局的叙事作用。现代影片字幕更多是对影片的信息提示(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背景交代等)或者信息重现(如人物对白呈现等),更多是作为画面的补充。“译配字幕”是对外国电影译制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针对观众理解和接受影片时的信息补充,特别是对有听力障碍的特殊观众提供方便。而无声电影的字幕是由摄影
“绿色批评”“蓝色批评”皆系生态批评的分支理论。所谓生态批评指的是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提倡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这里的生态整体批评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以大地为主的生态批评,而是既强调以大地为阅读主题的“绿色批评”(green reading),也强调以海洋为主体阅读的“蓝色批评”(blue re
电影《雪国列车》2014年在我国上映并获得了比较好的票房成绩,国内外评论界也对此给与高度的关注。大多数评论者将这部电影以一种动作片、科幻片以及反技术片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定位,然而本人认为其是在动作片和科幻片的掩盖下的一个革命童话,从电影的表层内容上来看,电影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革命运动发生的起源、过程以及未来展望等合理结构,并构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革命话语,但是影片所表现出的
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柬埔寨,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创造过其电影业的“黄金时期”,然而,在红色高棉时代(1975—1979年),出于迫切建立彻底的新文化的诉求,柬埔寨传统电影业受到致命的冲击,电影胶片被损毁、电影制作人流放海外、电影院也被挪为他用。红色高棉政权被推翻后,柬埔寨又陷入战乱,电影业在战乱中缓慢发展,一些本地的电影制作人恢复了电影制作,部分影院也进行了翻新和重新开放。但20世纪9
《大鱼海棠》开篇引用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记述,庄子《逍遥游》中“鲲”的意象被借用影片中,并成为这条大鱼的名字,先秦神话传说《山海经》和志神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诸多意象也被融入到這部作品中,影片中浓郁的中国风随处可见,人物的服饰、仪态、姓名、他们居住的围屋、使用的器皿、文字……无一不充满了中国元素。然而,从故事的内核来看,这部作品却并非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中常有的故事类型,贯彻其始终的,是一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世界公认的英国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出生于一个英国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的不幸使拜伦从小便饱尝了生活的苦难。他少时就读于哈罗公学,后又考入剑桥大学并在那里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而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作,他的作品以奔放的热情、大胆的想象、辛辣的讽刺和独到的视角而赢
【作者简介】  电影《锦衣卫》剧照  如今更多的人们会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方面是因为电影院的银幕更大,视觉效果更好,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去电影院观影可以达到一种听觉的享受,立体声的效果,震撼的音效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经说过“好的观影感受百分之五十来自于画面,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则来自于声音”。的确,如果没有这些经典的声音设计,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也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
2017年张扬导演的影片《冈仁波齐》上映后票房达到9000多万,作为一部没有大牌明星、没有高昂制作费、没有任何商业噱头的艺术电影,受到大众如此的欢迎和好评,既与近年来大家对于西藏及与西藏相关的自然风光、宗教信仰、独特的民风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关,与作品所传达出的至真至纯的精神信仰也不无关系。  影片主要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的父亲英年早逝,其生前一直想去朝圣但是没能完成心愿,尼玛扎堆为了叔叔杨培
聂耳所创作的音乐之所以被广泛传唱,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普遍赞扬,成为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成为人们心灵上难以忘怀的经典歌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表达了反抗侵略、捍卫祖国这一人类神圣的感情,传递了人们向往和平的呼声。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毕业歌》等之所以长久地流传在人民中间,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