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la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1987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对1690例中下段及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进行现代淋巴结清扫治疗,总结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1、3、5和10年的生存率。结果 全组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713例,转移率为42.2%(713/1690)。胸部淋巴结转移665例,占39.3%(665/1690),其中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349例,占20.7%;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444例,占26.3%;下纵隔淋巴结转移307例,占18.2%。腹部淋巴结转移339例,占20.1%。全组患者术后有278例发生312例次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4%(278/1690),其中以肺部并发症为主,共136例次,占43.6%。全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为0.2%。全组患者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1388/1574)、63.5%(868/1367)、54.8%(705/1287)和30.8%(232/754)。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2%(448/588),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6.8%(257/699)。结论 食管癌切除采用Ivor-Lewis和Akiyama术式可良好地显露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特别是对后上纵隔喉返神经旁、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的清扫尤为便利。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施行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

其他文献
本刊“专题综论”栏目系高级述评类特色栏目,设栏20余年来,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以往该栏属特约组稿栏目,不接受自由投稿,旨在按照栏目的特定需要,有指向地选题,组织权威专家著文,提供广大读者参考。今为适应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提高本栏目的报道效率,特改变组稿方式,面向广大作者征稿。凡符合本刊“专题综论”栏目要求的来稿,均可为本刊接受,获得发表机会。
春和日丽,万象更新。2009年新春伊始,欣欣向荣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ISSN 1674-5809,CN 11-5791/R)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编辑出版,2009年为双月刊,每期80面,国内外公开发行。16元/期,全年共96元。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题笔谈、专家共识、论著、综述、病例报告等。
患者,女,49岁。因右下腹部不适半年,疼痛1个月加重2周,于2008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双下肢水肿明显,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查体:孕4个月大小,质硬,边界清,不活动,压痛。超声下可见大小约140mm×107mm×90mm实质不均匀包块,提示右侧卵巢癌。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MS-275对人骨髓瘤细胞U266的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台盼蓝拒染法观察MS-275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p21、细胞周期依赖激酶4(CDK4)和NF-KB的抑制蛋白(IKB-α)等的表达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从我国分布来看,肺癌占癌症死亡病因的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肝癌。几乎80%以上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且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Ⅲ、Ⅳ期)。我们自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比较了紫杉醇+顺铂(TP方案)和紫杉醇+奈达铂(TN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N-Myc下游调节基因4(NDRG4)是一个直肠癌的抑癌基因,NDRG4启动子的甲基化,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在粪便样品中检测直肠癌。此项研究发表于2009年6月17日的《国家肿瘤研究所杂志(NCI)》中,标题为“N-Myc下游调节基因4(NDRG4)是一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和直肠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共同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协办,北京海峡为天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推广应用消化系统肿瘤诊治质量控制暨海峡两岸交流学术研讨会即将于2009年11月13日~16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美国及国内的有关专家将聚集一堂,全方位展现消化系统肿瘤诊治质量控制领域的现状和最新技术与进展。
目的 应用高场强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怀疑为子宫内膜癌的50例患者(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癌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4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例)以及41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扫描和DWI,DWI选择b值为1000s/mm^2。观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在DWI图像上的差异
例1 患者女,49岁。2003年3月10日行胃窦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为浸润型低分化腺癌。2003年4月17日至7月2日行DF方案辅助化疗3个周期。2007年5月胃镜检查提示肿瘤复发,5月30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吻合口肿瘤复发,包绕胰头、肝十二指肠韧带,无法行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