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喋血浏阳门之后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爱,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县(今武陵区)芦荻山乡黄爱村。1913年秋,考入湖南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19年2月,考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黄爱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在天津学联执行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与周恩来并肩作战。他将名字改为“爱”,以示时刻不忘爱国。9月,他被周恩来邀请为“觉悟社”第一批社员。1920年1月,他经李大钊介绍去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工作。同年9月,他回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并与老战友庞人铨等,共同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和教育部主任。
  1921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1月17日凌晨,阴冷的北风发出阵阵哀号,地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整个长沙城笼罩在一片阴森与恐怖的气氛之中。黄爱、庞人铨被刽子手们五花大绑,秘密押至浏阳门外识字岭下。刽子手李佑文先对庞人铨下毒手,紧接着将屠刀指向黄爱。黄爱被连砍三刀后仍拼尽全力呼喊“大牺牲,大成功!”瞬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片雪地,仿佛要用一腔热血洗刷这个黑暗的世界。两颗头颅滚到山坡下,怒目圆睁,仿佛让人感到眼睛里流露出的悲愤与不平。可怜两位同年出生、并肩战斗一年零四个月的勇士,殉难时都不到25岁。黄爱用他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我的生命,终必为劳动运动一死”的铮铮誓言。黄、庞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被载入湖南革命史册。
  1月18日,毛泽东联络长沙各界人士2000余人在船山学社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灵堂设在船山学社的礼堂里,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堂中央停放着烈士的灵柩,前面悬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
  奋斗为终生,千古伤心是工运;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毛泽东的这幅挽联高度评价了黄爱、庞人铨两位工人运动领袖,高度评价了他们为工人阶级及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值得革命者学习和效仿,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追悼会上,毛泽东时而悲痛伫立在灵堂前默默致哀,时而回忆起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共同战斗的点点滴滴……追悼过程中,毛泽东还将镶嵌有黄爱、庞人铨两烈士遗像和自己“黄庞精神不死”题词的纪念章分发给参加追悼会的人士。这一天,夏明翰也出席了追悼会,并在灵前泣读了他挥泪写成的长篇悼念诗《江上的白云》。两位烈士公葬于长沙岳麓山。几天后,毛泽东再次在船山学社为两烈士举行了追悼会。不久,他又先后赴上海、广州两地出席两烈士的追悼会。黄爱和庞人铨的殉难,引起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团中央发表《为黄、庞被害事对中国无产阶级宣言》。当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决议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黄、庞殉难纪念日。周恩来愤怒地写下《生别死离》一诗。李大钊在《黄庞流血记序》中写道:“中国社会运动史的首页,已由黄、庞两先生用他们的血为我们大书特书了一个新纪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人才任用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对发现人才、善用人才、爱护人才以及人才群体的结构优化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1983年至1993年,廖汉生曾连续担任第六届、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先后兼任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全国人大工作了整整10年,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大履新职 将军当新兵  对于人大工作,廖汉生可以说曾经有过很长的历史渊源。  早在1929年,贺龙率领湘鄂边红四军相继攻占湖北鹤峰和湖南桑植两座县城,着手建立湘鄂
为了丰富液压增力机构的类型,提出了一种电动螺旋驱动的液压增力机构.可以借助人机接口设置参数,远程操作电动螺旋驱动模块,实现液压增力机构自动运行.研究了该机构的组成、
1924年9月13日,长沙市望麓园四号老宅,并不富裕却是书香门第的黎家又一男孩诞生。这天,正值黎母生日,教书的父亲黎浦棠想起《诗经》中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便为孩子起名介寿,以表达为母祝寿之意。他,就是当今鼎鼎有名的医学泰斗、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黎介寿就投身于中国战伤救治和小肠移植研究,创造了一系列属于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开放题在数学提问中的应用,从而说明开放题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针对人力拧上绳索取心钻杆接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生产现状,自行设计、制造了液压拧扣机设备,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拧上接头的质量和效率;介绍了该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本文探讨了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特点,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