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身心疾病,其中,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世界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而糖尿病患者中1/3存在抑郁症,后者不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此外,抑郁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并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遗憾的是,目前约有2/3的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患者未被正确诊断,并得到恰当的治疗。
情感“消极” 血糖难降
在临床上,糖尿病合并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集中或疲劳感,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等,常见的消极情感包括:“为什么只有我得病?”“糖尿病不能根治,生活没有希望!”等等。有研究表明,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更多的糖尿病躯体症状,糖尿病症状的数量与抑郁症状的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证实,伴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不易控制,而且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若不及早发现,积极治疗,会降低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反过来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还可显著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使糖尿病预后不良,严重时患者甚至有自杀危险。
心理治疗 改善抑郁
糖尿病和抑郁症互为不利因素。糖尿病的诊断本身就是一个应激过程,这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糖尿病的诊断一旦成立,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同时还需要面对各种检查治疗费用的支出,以及对各种并发症的恐惧,这些同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影响,使糖尿病与抑郁密切相关。此外,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躯体症状及失眠等会加重抑郁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应积极治疗抑郁症。
目前,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症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基础性心理治疗。糖尿病患者通过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可以不同程度缓解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压力,而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使患者血糖达到更好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认知行为和人际心理治疗,可使患者正确认识并处理由糖尿病带来的不适,减轻负性应激产生的不良反应,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而家庭治疗可给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上述均被证实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和改善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 减轻症状
对心理治疗无效或症状偏重的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研究证实,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治疗后,不仅抑郁症状可以减轻,而且可以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症状。一般地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身体状况、有无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及单一用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目前不主张使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治疗。
总之,糖尿病和抑郁症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症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反过来影响抑郁症,二者相互作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使得共病患者躯体精神负担加重,预后不良,生活质量下降,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升。此外,因其具有临床隐匿性,多隐藏在糖尿病诸多临床症状之中,而被忽略。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控制病情,以减少并发症、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改善生活质量。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首选药物: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能降低食欲,使摄食减少,在治疗患者抑郁症同时能改善血糖,已成为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首选药物。
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导致食欲增多、体重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导致严重低血糖事件,并引起体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慎用这两类药物。
目前,对糖尿病引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原因主要有神经内分泌异常和糖代谢紊乱等。研究发现,女性、饮酒、吸烟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而老年、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已婚、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等则可能降低其严重程度。
情感“消极” 血糖难降
在临床上,糖尿病合并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集中或疲劳感,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等,常见的消极情感包括:“为什么只有我得病?”“糖尿病不能根治,生活没有希望!”等等。有研究表明,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更多的糖尿病躯体症状,糖尿病症状的数量与抑郁症状的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证实,伴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不易控制,而且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若不及早发现,积极治疗,会降低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反过来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还可显著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使糖尿病预后不良,严重时患者甚至有自杀危险。
心理治疗 改善抑郁
糖尿病和抑郁症互为不利因素。糖尿病的诊断本身就是一个应激过程,这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糖尿病的诊断一旦成立,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同时还需要面对各种检查治疗费用的支出,以及对各种并发症的恐惧,这些同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影响,使糖尿病与抑郁密切相关。此外,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躯体症状及失眠等会加重抑郁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应积极治疗抑郁症。
目前,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症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基础性心理治疗。糖尿病患者通过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可以不同程度缓解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压力,而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使患者血糖达到更好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认知行为和人际心理治疗,可使患者正确认识并处理由糖尿病带来的不适,减轻负性应激产生的不良反应,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而家庭治疗可给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上述均被证实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和改善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 减轻症状
对心理治疗无效或症状偏重的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研究证实,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治疗后,不仅抑郁症状可以减轻,而且可以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症状。一般地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身体状况、有无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及单一用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目前不主张使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治疗。
总之,糖尿病和抑郁症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症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反过来影响抑郁症,二者相互作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使得共病患者躯体精神负担加重,预后不良,生活质量下降,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升。此外,因其具有临床隐匿性,多隐藏在糖尿病诸多临床症状之中,而被忽略。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控制病情,以减少并发症、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改善生活质量。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首选药物: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能降低食欲,使摄食减少,在治疗患者抑郁症同时能改善血糖,已成为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首选药物。
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导致食欲增多、体重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导致严重低血糖事件,并引起体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慎用这两类药物。
目前,对糖尿病引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原因主要有神经内分泌异常和糖代谢紊乱等。研究发现,女性、饮酒、吸烟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而老年、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已婚、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等则可能降低其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