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分类的不同肥胖表型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尝试从临床角度探讨四种肥胖表型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48例肥胖患者按临床代谢特点分为正常代谢性肥胖组、低代谢性肥胖组、高代谢性肥胖组和炎症代谢性肥胖组,并选取20名正常体重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欧姆龙体脂仪和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体脂基本参数及相关体脂分布的测定,并测定血脂、激素分泌水平及炎症指标,所有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各点血糖、胰岛素水平。

结果

(1)正常代谢性肥胖组虽体脂含量较高,但无明显代谢异常和炎症状态,激素水平正常。(2)低代谢性肥胖组代谢率较低,且激素水平多有降低,内脏脂肪含量较高,分布明显异常,躯干/四肢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1.19±0.25对0.97±0.32, P<0.05),血脂升高,出现糖代谢异常状态,其胰岛素作用指数显著小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0.006 6±0.002 7对0.012 1±0.009 5, P<0.05),而葡萄糖浓度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18.71±8.68对12.70±4.63)mmol/L, P<0.05]。(3)高代谢性肥胖组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其心率显著高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90.50±8.24对73.20±14.11)次/min, P<0.05],激素水平略有升高,腰围显著大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111.88±10.54对98.05±15.56)cm,P<0.05]。(4)而炎症代谢性肥胖组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和黑棘皮病,其胰岛素作用指数显著小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0.007 0±0.003 3对0.012 1±0.009 5, P<0.05),躯干脂肪含量以及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代谢性肥胖组[(17 236.38±4 610.60对15 816.10±5 453.42)g;(468.28±121.32对376.84±97.14)μmol/L,均P<0.05],但血糖水平相对正常。

结论

基于代谢的临床肥胖诊断对临床肥胖的病因判断和个体化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不同时期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兔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应用无创的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分别测量1、4、7、10、14 d的血栓杨氏模量值。结果血栓的弹性模量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从第1 d的(4.00±1.42)kPa增长到第14 d的(25.71±6.09)kPa,不同时间点的杨氏模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能有效地反映不同时期血栓的弹
目的探讨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4年至2013年经病理确诊的97例散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合并高血压64例,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3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代谢指标、激素水平、影像和病理特征。另设原发性高血压95例为对照组。结果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组表现为临床三联征比例低,无明显代谢紊乱,尿儿茶酚胺水平低于嗜铬细胞瘤合
Riedel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炎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发病机制不明,起病隐匿,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多因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出现临床症状而就诊,甲状腺功能多正常,临床上常因认识不足误诊为其它类型甲状腺炎或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甲状腺周围组织器官受累症状明显者可行甲状腺峡部楔形切除术,如术后疾病进展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或他莫西芬治疗。本文详细分析1例Riedel甲状
目的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或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女孩体重指数的改变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对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单独应用GnRHa的CPP(227例)及EFP(91例)女性患儿的体重指数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其中达成年身高者89例。结果318例CPP及EEP女孩开始治疗时年龄别体重指数标准差分值(BMISDSCA)为0.39±0.84,骨龄别体重指数标准
为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以及予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治疗前后PEDF的变化,进一步探讨PEDF与血脂、体重指数、HbA1C等指标相关性。选取39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健康者进入研究。常规检测2组受试者体重、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1C、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已成共识,肥胖的发生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及炎症关系密切,既往按体重指数作为唯一诊断标准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对肥胖的诊治和治疗判断。因此,2013年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引入了代谢性肥胖的概念,2014年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年会上又提出了对肥胖按并发症分类的建议,究其原因,是专家们已认识到肥胖发病原因迥异,转归不同,治疗的目的是调节代谢而不是单纯减重。
目的重视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家系成员基因筛查。方法对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及其同一家系成员6人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相关基因测序。结果同一家系6人中有3例先后被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其中2例男孩的骨龄已接近或达到最高值。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为21-羟化酶基因在核苷酸水平1 004位T>A改变,导致蛋白质序列I172N突变。结论对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应积极对家系成员进
旨在研究microRNA126过表达时人正常肝细胞株葡萄糖代谢的改变。体外培养chang liver细胞系,优化转染条件确定核苷酸序列的转染浓度后,分别转染microRNA126的类似物、抑制物及相应的对照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icroRNA126相对表达量以检测细胞转染效率。转染48 h后,加入100 nmol/L胰岛素和对应底物处理2 h,检测各组葡萄糖利用率、糖原合成量、糖异生以及糖
目的分析肾上腺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确诊的1例肾上腺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因。结果该患者系体检发现肾上腺意外瘤,总结临床特征如下:(1)发病隐匿,表现为后腹膜巨大占位,伴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2)无肾上腺功能异常;(3)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4)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