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L不锈钢焊管应变时效状态的耐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来源 :焊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316L不锈钢焊管满足双金属机械复合管内衬管的要求,采用晶间腐蚀试验,对内衬焊管母材以及无填充金属或添加不同焊丝的焊缝在交货态及应变时效态的抗晶间腐蚀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管母材和无填充金属的焊缝在交货态和应变时效处理态,其抗晶间腐蚀的能力满足ASTM A262 E法标准要求;添加ER316L、ER317L焊丝的焊缝只能在交货态满足要求,在应变时效态无法满足要求;而添加ER385和ERNiCrMo-3焊丝的焊缝在交货态和应变时效态都无法通过检测;焊缝金相分析中,发现不同试样的铁素体分布存在明显
其他文献
2021年(第21届)中国焊管冷弯行业年会在福建省泉州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济南金品轧辊模具有限公司主办,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山东大学及焊管冷弯行业的专家、学者等240余
期刊
为了解决油套管接箍高温磷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磷化结晶较大、磷化沉淀多的问题,在对磷化生产线工艺流程、磷化膜的要求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线各槽液的维护周期和日常维护方法,并针对接箍磷化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包括脱脂槽、磷化前水洗槽、酸洗槽、表调槽、磷化槽的维护和生产控制方法。该研究可为油套管接箍磷化生产线维护各槽液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基于截面200 mm×20 mm,高1600 mm,锥角60°的矩形喷动流化床,以二组分混合颗粒、单一组分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为物料进行最大喷动压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喷动压降随静止床高、颗粒密度、颗粒球形度及二组分混合颗粒体系中沉积组分分率增加而增大,随流化气速增大而减小;增大颗粒粒径或喷口宽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存在极小值;对于非球形颗粒及混合颗粒,其床层总压降随表观喷动气速变化的规律与单一组分球形颗粒相同,但相同条件下的前者压降波动幅度大于后者。以实验测量的854组数据为基础,结合量纲分析
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Kenics型静态混合器内分散相油滴破碎及聚并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混合元件数、元件长径比等参数对分散相液滴粒径的影响,揭示了分散相在Kenics静态混合器内流动过程中液滴粒径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雷诺数增大,分散相液滴出口粒径不断减小,并出现临界趋势;静态混合器的前几个元件段粒径下降较快,雷诺数越高,油滴破碎达到稳定粒径所需的流动距离越短,而元件数仅在较低雷诺数下对粒径有明显影响;相同雷诺数下元件的长径比越小,其出口粒径越小,且达到稳定所需流动距离越短。
微气泡的尺寸介于1~1000μm之间.相比于传统大气泡,微气泡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上浮速度慢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化妆品、医学和废水处理等
利用Fe(Si)合金球形粉末为沉积基底,正硅酸乙酯为SiO2气相介质前驱体,采用引入流化环节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合成了Fe(Si)/SiO2复合粉末。考察了沉积过程中Ar稀释气体流量对Fe(Si)基底粉末表面SiO2绝缘介质沉积过程的影响规律及形成完整核壳异质结构的稀释气体流量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态化气相沉积过程中Ar稀释气体流量的逐渐增大,SiO2绝缘介质在Fe(Si)粉末基底表面的微观形貌从亚微米级团簇转变为完
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直径介于1~100μm之间的气泡定义为微气泡,本研究参照上述定义,针对微气泡容易受到表面活性物质影响的特点,通过直接数值模拟对不同尺寸单个自由上升微气泡在表面活性物质影响下的传质速率进行研究。通过与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微气泡的运动速度及传质速率均可用Clift等总结的爬流范围内的理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表面活性物质在微气泡表面的吸附会降低气泡的液相传质系数,但对于受表面活性物质影响程度较大的微气泡,其液相传质系数随气泡尺寸减小呈持续增加趋势,而与洁净微气泡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有所不
为了解决低温环境下弯管脆断的问题,以满足我国长输油气管道低温站场用钢管的需求,针对油气输送用X80钢级直缝埋弧焊弯管母管焊接接头在热煨淬火+回火热处理后,焊缝金属夏比
为了研究3003铝合金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焊焊缝中Si的分布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分析方法对板翅式换热器钎焊焊缝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Si在钎缝区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带状富硅相在钎缝组织晶界附近聚集析出,尤其是钎焊炉中靠近炉壁侧试样钎缝中硅含量高达93%;二是以Al-Si或Al-Si-Mn固溶体形态沿钎缝与母材界面曲折分布。此外,钎焊炉中靠近炉壁侧试样因升温快,过热度高,导致钎缝凝固偏析严重,Si偏聚严重,钎缝组织均匀性显著恶化,同时引起凝固末端产生缩孔、微裂纹等缺
为探索硅类物质对铁水脱磷的影响,分别利用硅铁和SiO2配制不同硅/SiO2含量的铁水和脱磷剂,研究其对脱磷率的影响。同时,为了解渣-铁体系中不同硅类物质作为初始条件时的铁水脱磷特征,选取了脱硅反应所涉及的三种硅类物质(硅铁、SiO2和CaSiO3)作为铁水或脱磷剂添加物进行铁水脱磷取样实验,并对各实验中磷的总传质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400℃、铁水含磷0.3wt%的条件下,当铁水初始硅含量在0.4wt%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