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得迷惘,学生感到厌倦。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作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长足的进步呢?
一、明确作文教学实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填鸭式的教学法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空洞无物、言语苍白。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就要从兴趣上培养学生。从现行的新课程标准来看,本人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生活离开了语文,将是一片沼泽,一方沙漠。因此,作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思考,从而减轻他们对作文的恐惧,让他们敞开心扉,在作文中就生活和学习畅所欲言,完成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写作的意境。没有负担,只有倾诉。教师要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作文就是一种语言的流淌,一种感情的宣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把握作文教学的脉搏,学生也才会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从诗歌中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思想,而作文也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灵魂,那么看的人就会不明所以,一头雾水。只有经常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在作文中灵活地运用语言,使文章的灵魂跃然纸上。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观察生活的行动中,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丰满。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一些同学在写作时,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几句话就把一件事讲完了。究其原因,大多是对生活缺乏观察,不习惯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只有让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精于思考,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看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受生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才能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得到思想的升华,使现实生活得以思想化和艺术化,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考具有方法和目标。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上升到一定的文章立意和主题思想上。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一是紧扣教材,从课文实例中去分析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二是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去回首过去,畅想未来,拓宽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三是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茶馆式”的讨论会,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四是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两分钟即兴作文”活动,不限体裁,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敏捷的创造思维能力,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丰富的思想基础。
四、倡导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材料
变化的词语、丰富的语言是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载体。而阅读是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泉涌。但仅仅多读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所读文章做到熟读、精思,让它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然,一篇作文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固然让人羡慕,但是过度的华丽就会适得其反,给人以浮躁的感觉。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随身带一个便携本,这样每当看到优美词句,或者自己有奇思妙想的时候,就能及时地记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拥有充裕的词句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善修改、多练习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对于文章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修改也是写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批改外,我常采用让学生自改或相互修改两种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改,可以提高他们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而学生之间相互修改,则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拓宽写作的思路,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为写出优秀文章打下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写作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把平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思考,给这些材料立意,并加工成短小精悍的文章。通过多次反复的写短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 编木子)
一、明确作文教学实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填鸭式的教学法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空洞无物、言语苍白。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就要从兴趣上培养学生。从现行的新课程标准来看,本人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生活离开了语文,将是一片沼泽,一方沙漠。因此,作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思考,从而减轻他们对作文的恐惧,让他们敞开心扉,在作文中就生活和学习畅所欲言,完成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写作的意境。没有负担,只有倾诉。教师要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作文就是一种语言的流淌,一种感情的宣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把握作文教学的脉搏,学生也才会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从诗歌中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思想,而作文也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灵魂,那么看的人就会不明所以,一头雾水。只有经常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在作文中灵活地运用语言,使文章的灵魂跃然纸上。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观察生活的行动中,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丰满。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一些同学在写作时,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几句话就把一件事讲完了。究其原因,大多是对生活缺乏观察,不习惯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只有让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精于思考,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看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受生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才能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得到思想的升华,使现实生活得以思想化和艺术化,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考具有方法和目标。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上升到一定的文章立意和主题思想上。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一是紧扣教材,从课文实例中去分析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二是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去回首过去,畅想未来,拓宽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三是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茶馆式”的讨论会,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四是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两分钟即兴作文”活动,不限体裁,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敏捷的创造思维能力,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丰富的思想基础。
四、倡导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材料
变化的词语、丰富的语言是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载体。而阅读是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泉涌。但仅仅多读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所读文章做到熟读、精思,让它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然,一篇作文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固然让人羡慕,但是过度的华丽就会适得其反,给人以浮躁的感觉。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随身带一个便携本,这样每当看到优美词句,或者自己有奇思妙想的时候,就能及时地记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拥有充裕的词句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善修改、多练习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对于文章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修改也是写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批改外,我常采用让学生自改或相互修改两种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改,可以提高他们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而学生之间相互修改,则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拓宽写作的思路,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为写出优秀文章打下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写作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把平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思考,给这些材料立意,并加工成短小精悍的文章。通过多次反复的写短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 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