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地产大腕的IT情绪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声称自己看不懂IT,却是把SOHO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真正带进中国的第一人;
  他撰写的博客在新浪网企业家博客中遥遥领先,点击量突破100万,并结集成中国第一本畅销的博客书《我这半辈子》;
  他经常是IT新产品最早的使用者,着迷于iPod、高档数码相机和手写电脑;
  他是众多IT厂商产品代言的“明星”,索尼、三星、LG、汉王、摩托罗拉、诺基亚……
  “我曾经对马云、吴鹰说有些看不懂IT。”1月16日,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
  潘石屹说看不懂IT,一是他发现一些IT企业标榜高科技,可以免税,不太关心实际的利润;二是一些IT人喜欢形成自己的一个圈子,说话说老半天都让人听不明白,感觉有点浮躁。
  地产大腕潘石屹对IT业来说,不是一个陌生面孔。在2005年12月刚刚接下汉王手写电脑广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又被诺基亚瞄上,力邀为最新推出高档手机VERTU的代言人 ,据说VERTU的市场价格相当于一辆经济型轿车,为十几万元人民币。
  这位广告身价是个迷的大富豪,是某些IT产品不折不扣的发烧友。几年前,潘石屹在韩国给LG做广告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特别厚的、10个G的iPod,感觉非常惊讶。“他们居然可以把这么个东西做得一个按键都没有!而且跟我们的审美观相似,跟建外SOHO一模一样。”从那以后,iPod成为潘石屹贴身宝贝之一。
  眼下,让潘石屹最聚人气的是他在新浪开的博客,而提起博客这一时髦话题时,潘石屹额头发光、眼睛发亮、滔滔不绝。
  
  博客
  
  CCW:你认为博客是什么?
  潘石屹:博客就是一工具,没博客之前,互联网就像荒蛮的牧业文明一样,人们到处游荡,居无定所,今天在这儿写一段,明天在那儿写一段。有了博客之后,互联网就进入了农业文明,人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园,可以把财富和文化沉淀下来。
  CCW:你是刻意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写博客吗?
  潘石屹:我不会刻意迎合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我不可能为了提高点击率就去写我的初恋什么的。
  潘石屹没想到自己的博客在新浪网扎根才3个月,点击率会超过100万。
  2005年9月,当新浪网的编辑找到潘石屹的副总许洋,说给老潘开通一个博客时,潘石屹主观上很抵触。
  一方面,潘石屹以为博客上的英雄人物无外乎芙蓉姐姐和木子美,就对许洋说:“如果跟她们一样的话,我就不写那玩意儿了。我跟她们的兴趣不一样,她们关心的事情我也都不关心。”
  当时,潘石屹已有众多著名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在自己的SOHO网站上也聚集了不少业内拥趸者;还时不时地和员工、媒体记者在网络上聊聊经济,谈谈人生,说说互联网。
  另一方面,潘石屹一直没弄清楚博客到底是怎么回事。2003年12月,在《新周刊》2003年度十大新锐人物颁奖晚会上,作为嘉宾的房产大亨潘石屹向博客中国网创始人方兴东颁奖,第一次听到博客这个词儿。
  潘石屹问方兴东:“什么是博客?”在方兴东用带有浓烈的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解释老半天后,潘石屹彻底糊涂了,就记住一句像广告台词一样的解释:“博客是Internet的2.0版本。”
  潘石屹决定,先抽空在新浪上看别人的博客,越看越感觉这是一个自由思想者交流的平台。在新浪将其博客开通一个月后的2005年10月11日,潘石屹一口气将包括《六妈》、《前面的路一定还有光明》等7篇旧文搬上博客。
  当日,潘石屹发表自己的博客宣言《我思故我在,博客是我家》,声称相信“除了原子组成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由信息、比特构成的世界”,认为“人们越来越向往比特构成的虚拟世界,喜欢电子游戏胜过体育锻炼,喜欢网上的交流胜过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而博客,就好比网上的房子,是个栖息盘桓的个人空间。”
  熟悉潘石屹的人说,因为博客,他改变了自己多年的习惯。潘石屹原本一直信奉禅宗所提倡的静思、冥想,认为说话剥夺了思考的时间,所以每当别人说“开会讨论讨论”时,他就说“还是让我一个人安静地思考吧”。
  博客让老潘发现思考和讨论并不矛盾。当他把自己静思写成的文章挂到博客上时,会引来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留言,同会议桌上的讨论不同,通过博客留言进行的讨论,可以把成千上万人的各种思想都汇集过来。
  潘石屹曾写过一篇《广陵散与大长今》,便有人将嵇康招致杀身之祸的背景故事贴了出来,还有人点评嵇康的诗中佳品,这让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的潘石屹大长见识,感慨“高人在野、大智慧藏于民间!”
  在阶段性沉迷于拍电影和长久性沉迷于摄影后,盖房子、卖房子的潘石屹痴迷上了博客,跑房地产口的一位记者说,人们可能不知道老潘在房地产业交税是第一还是第二,但不可能不知道老潘在写博客。据SOHO中国的一位职员说,老潘一旦思想的火花来临时,就连手纸都不放过,吭哧吭哧地把灵感记录下,使之成为文章的素材,发表在博客上。
  潘石屹认为,写博客能提高全民的写作水平。一个人坐下来想问题,然后把想的问题写下来,写完了还要检查,这就等于把思路反复梳理了三遍。可以真正把大家的智慧、观点、知识汇集到一起。
  据说,潘石屹一直关注互联网的影响力,以前,他喜欢在网上用Google搜索自己和任志强(另一地产大腕)到底谁的名字多;开通博客后,则特别关心自己博客的点击率,经常会在开写前看看自己在新浪名人博客的排名有没有上升。
  “仔细想想,如果把人类历史放到5000年来看,前几千年几乎都在睡觉,最近20年则比前几千年取得的综合信息量还要大得多。”潘石屹说,“全世界的IT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不过,潘石屹也担心博客在如洪水猛兽一样泛滥起来后,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法律的监管带来了挑战。据悉,2005年每一天注册的博客是8万人次,但有20万博客是从来没有人访问过的;2006年全世界每一天新注册的博客人数会超过10万。一些人为了吸引点击率,把色情的、暴力的、低极趣味的东西,甚至虚假信息统统搬上博客,作为招牌悬挂。“应该有相关的法律出台。”潘石屹说。
  
  生意
  
  CCW:你身上的IT色彩很浓,你自己怎么看IT?
  潘石屹:我有些看不懂IT行业,一些IT企业似乎不怎么追求赚钱和利润。我认为IT不应该把自己独立起来,称为高科技;IT和其他行业的结合,也不应该是那种所谓的“鼠标+水泥”式结合,那太简单了,应该是融合。
  CCW:作为用户,你认为IT行业怎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盈利?
  潘石屹:如果说IT行业是一个种子的话,你要想开出花来,结出果子来,一定要扎根到中国传统经济的土壤上,通过和各行业没有间隙的接触,成长起来,获得利润。
  潘石屹说,SOHO就是他对IT高科技行业的理解。
  八、九年前,在Internet热得不能再热的时候,潘石屹和田溯宁曾经同时在哈佛大学演讲。潘石屹的听众不过只有区区十几人。其余的都跑出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听田溯宁讲网络去了。
  从寒冷的波士顿回来,潘石屹发现全北京、全中国的房地产商都在赶时髦、“傍大款”,想方设法把自己跟IT联系起来,拼命打那种标榜“智能化社区”、“宽带入户”的广告。潘石屹不以为然,难道宽带一入户,就是智能化小区了?用芯片把冰箱、彩电连接起来,就是智能化家庭了?
  “Internet使得所有东西的界限都在模糊化,其真正价值在于改变世界的秩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潘石屹说,“信息社会使得居住和办公不再分开,在草坪上就可以工作和签单。这就是SOHO,就是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潘石屹选择在北京二锅头酒厂原址建SOHO现代城。原址的酒糟臭味连国贸大厦都能闻得见。助理看了一圈回来说:“潘总,这项目别做了,地方糟透了。”剑桥大学硕士毕业的潘夫人张欣看了一圈回来说:“这地方真不行,别做了。”
  但潘石屹坚持做下去,理由就是他对“Internet改变世界”的理解。首先他认为,东三环、东二环这个区域汇集了70%的四星、五星级宾馆,而涉外饭店、使馆、外国记者都集中在这里,使这里有可能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发萌地。
  其次他认为,信息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最根本的改变是,一些被工业社会认为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原则,如时间概念、办公场合等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可能不再注重上班的时间,而更注意人的工作效果。”在Internet的影响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可以在感到舒适的前提下,追求到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以往,人们对办公室的利用是在上班时间,下班后都闲置着;而住宅的利用则是在下班的时间,上班后又在闲置着。如果提倡SOHO(居家办公),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了在路途上的时间。
  两年后,当SOHO现代城开盘时,居家办公的理念引爆销售的同时,在中国白领中引爆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发展和IT应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投资
  
  CCW:你会在IT行业投资吗?
  潘石屹:同样的化学硅,IT业做出来是芯片,建筑业做出来的是砖头。芯片是几克几克地卖钱,砖头是几立方米几立方米地卖钱,这确实有些让人不服气。不过我目前不会投资IT业,对自己听不懂的事,我不会投钱去搀和。
  当IT刚刚兴起的时候,其中的产业利润吸引了大批有钱人的投资,潘石屹坦言,也经常有人劝说他投资IT业,由于他坚持“听不懂的不投”的原则,错过了一些机会。
  上个世纪90年代,潘石屹到美国去,美国华登基金在纽约的董事长陈立武找他谈,让他投资高科技;后来,一位叫彼得刘(音)的也找潘石屹谈,要他出钱建“信息高速公路”。潘石屹问:“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彼得刘向他解释:“就像北京机场的高速公路,以后所有的人都得从上面走。”潘石屹问:“那怎么赚钱?”彼得刘说:“会有一个叫‘网关’的收费口,对每一个通过的人收钱。”但潘石屹还是没听懂那个网关是什么,不像用钢筋水泥垒起来的东西那么实在。此后又谈了六、七次,潘石屹始终没觉得开窍,最后彼得刘说:“小潘,你不投,我们没办法,只有找另一个合作伙伴了。”后来潘石屹听说,他们找的这个合作伙伴名字叫“四通立方”,他们合作的产物就是新浪网。
  多年后的今天,潘石再提起这些往事颇有感慨。“如果当时谈好了的话,现在新浪网就是我的了。”不过,这并没有动摇潘石屹的投资原则——“听不懂的不投”,虽然潘石屹现在很多时间都泡在IT里,在IT圈里也广交朋友,但他仍然对IT有所顾忌,声称自己还是“听不太懂”,因此目前还是不太可能投资IT,包括Internet2.0。
  但事实上,在他自己的房地产生意的市场运作中,结合IT手段来提升销售,他一点也不吝啬。他每年会拿出销售额的0.7%投资到项目宣传与推广上,按照其目前的销售额来看,这个数目相当于2000万元左右,而在这每年2000万元的关照下,SOHO中国公司建了两个网站——运作已经非常成熟的SOHO中国网、SOHO小报网和刚刚成形的SOHO商铺网,前二者成为SOHO中国公司的对外窗口,后者则将所有与SOHO项目有关的商户信息放在网上,为SOHO项目的商户与消费者服务。在我们看来,这些与博客一起,都应该算是潘石屹的网络实践了。
  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些实践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与潘石屹的房地产生意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人文链接
  
  潘石屹答普鲁斯特问卷
  人最理想的快乐状态是什么?
  事情总是两个方面,有快乐就有痛苦,不可能说是单一的。你要是天天快乐的话,你就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你要是没有痛苦的经历,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您最害怕的是什么?
  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死亡,如果你能够克服死亡,能够很从容地面对死亡,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害怕了。
  您认为您自己的哪一种美德是被过高地估计的?
  我被过高估计的不一定是美德,而是财富,常常被富豪排行榜过高地估计。我有几次跟胡润一笔一笔算账,我哪来那么多的钱啊?!
  您经历过最伤痛的是什么?
  亲人的去世。
  您这一生当中最爱的人,或者东西是什么?
  最爱的人还是家人,父母、妻子、孩子,离得非常近的。最爱的东西还是自己的家乡。
  您什么时候感觉最快乐?
  一个建筑作品,从规划到建成,刚刚落成这一刻是最快乐的。
  您认为您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没有什么伟大成就。如果你做出什么事情,都是顺应了自然规律;如果太自我,常常是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您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健康。
  您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正面说的话是勇敢,用贬义一点的词就是胆大,无所畏惧。
  您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智慧。有智慧才能幽默,才能有创意。你跟他们交往的时候,才不会觉得乏味。
  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急事缓做,缓事急做”,是源自弘一大师的一句话。
  (普鲁斯特问卷是法国沙龙中的流行游戏,经《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回答后,该问卷名声大噪)
  采访手记
  
  IT到底是什么?
  
  当以博客为首的Web2.0时代到来的时候,IT变得更加无法界定了。
  这使我们更加确切地看到了IT对人类生活改变的意义,它使人联想到了电。在刚有“电”这种东西的时候,各种与电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独立产业,但是,一旦电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后,这个产业就被慢慢淡化掉、消失掉了,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特指的电力行业。IT也应该是这样,此前的IT,当技术的进化还处于主导位置的时候,它一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巨大产业,内部的运转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当技术的进步使IT完全渗透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后,它对人类的改变就会像电一样,在点亮世界的那一瞬间之后,IT就应该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如果我们还抱守IT到处招摇的话,恐怕就会落得个“固步自封”的下场。
  这些感慨完全来自于潘石屹带给我们的触动。
  潘石屹声称自己不是IT人,但在他的生活和事业中,IT却无所不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三个电脑,一个大屏幕液晶、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平板手写电脑;他不但利用网络写博客、交朋友、传播思想,还利用网络做生意;他混迹于IT人群当中,了解各种前沿的技术和应用,也了解各大IT厂商的最新动向。但就是这样一个潘石屹,当他说他听不懂IT的时候,让人感觉到,IT确实到了应当反省的时候,IT人应当改变观念,重新问问“IT到底是什么”。
  潘石屹说他不懂IT,意味深长。实际上潘石屹对IT带来的社会改变十分尊敬,并且遵循着“IT改变社会”的理念做着房地产生意,典型的事例是他的SOHO思想。他主张,IT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深层次的融合与渗透。相同的观点我在采访新浪CEO汪延时也曾听到。我想,他们所说的融合,不应该单单是指产业的融合,最为关键的是人的思想的融合。
  毫无疑问,IT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英特尔、微软都在以实际行动冲破IT固有疆界的时候,其他人,你们还在等什么?(文/吴萍)
其他文献
对印度公司来说,开辟中国市场还只是刚刚开始。跟进入到印度大市场中的中国企业不同,他们面对的投资环境要好很多。但这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在中国成功,毕竟,在这个市场中,竞争也是全球化的。     2002年,当罗文德(Raghvendra Tripathi)走出浦东机场的时候,如同每天大量进出上海的那些外国商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作为萨蒂扬(Satyam)在中国业务的负责人,他的角色是拓垦者——到中国这个
编者按:“五一”即将到来,如何玩转“五一”,你有自己的计划了吗?我们从读者外出游玩前、游玩中和游玩后三方面进行策划,介绍了相关服务,以飨读者。   “五一”出行,无论是驱车奔驰,还是到陌生的城市游荡,地图是必备的工具。但现在,如果你想找一条最便捷的行车路线,或者寻找一条最方便的公交换乘路线,就不用为自己使用的地图是不是最新版而担心了。在提供地图服务的互联网站,只要简单地敲出出发地点和目的地,一条清
本报讯 (记者 何冰梅)日前,IDGVC宣布向教育行业网站精品学习网(www.topstudy.com.cn)进行千万美元量级的投资。随后,精品教育服务营销集团总裁张洪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第一,升级平台,围绕学员需求,能够进行深度研发,能够为学员、学校、客户提供更为深层次的全程式服务;第二,迅速推进业务本地化发展,也就是在全国开设业务代表机构、分公司;第三,要对整个原有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高级产品战略副总裁Bill Healy表示,2006年内有可能推出1TB或1000GB容量的台式机硬盘。这种驱动器预计会进入PC和家用服务器中,其直径将为3.5英寸。   对有些制造商来说, 1TB硬盘已经为时不远了。日立公司500GB产品已经上市,而其竞争对手希捷科技公司也在今年4月开始向台式机制造商交付750GB驱动器。Healy说,驱动器密度实际上每两
最近,有关WAPI的争论再度升温,有经济学家指出,WAPI国家标准和全球标准不兼容,发展WAPI实际上违背商业经济原则。    此番言论遭到了另外一些专家的反对,从强调WAPI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到不能为国外利益集团代言,经济学家们对这一观点发起了强攻。    WiMax在中国的试验规模正在加大,尽管尚未有确切的消息证实几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会立即规模化部署和商用WiMax,但中国厂商在WiMax领域拥
兵器简介:鞭是短兵器的一种,起源比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盛行,但是却很少见到出土文物。鞭有单双软硬之分,但是现在普遍所见都是软鞭。软鞭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评选理由:鞭的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软硬之分,但是现在普遍所见都是软鞭。鞭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
本报讯 5月10日,思科在北京宣布成立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全面支持本地用户的需求。   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思科系统集团公司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新公司整合了原思科中国技术服务支持部、高级服务支持部和服务销售部,在业务上直接隶属于思科亚太区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部。   据悉,思科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业务地区设立了5家服务公司,包括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思科中国服务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因此从来没有新闻贫瘠的年代。发展一日千里、变化日新月异的ICT产业,更是重要新闻迭出的领域。时至岁末,我们遴选出2007年国内十大新闻,想必它们在您的记忆中也还留有印迹吧!(新闻排序不分先后)  1.英特尔大连建厂笃定中国  3月26日,英特尔宣布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12英寸)晶圆的工厂。这一工厂(英特尔Fab 68号厂)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厂,
3月初,南京电信因为对使用BT下载的用户采取新的流量管理办法,被3名用户告上了法庭;无独有偶,北京某宽带服务商宣布,将会对BT下载进行控制,如果因为使用BT下载导致网络堵塞,则可能封闭该网络设备的BT数据端口,此举在网民中引起很大争议。3月26日,针对运营商在宽带业务上以“按流量收费”的方式限制 BT下载,天津网通、天津铁通等几家宽带运营商均对媒体表示,未接到总部通知,目前不会推出“按流量收费”。
第一种:“爱立信、中兴通讯”模式   日前新闻媒体再度炒作爱立信和中兴通讯合作TD-SCDMA完整方案,其实该事情在2005年两者达成战略合作时已有定论。爱立信OEM中兴通讯基站部分,而在核心网积极研发,共同搭建TD-SCDMA方案。      第二种:“西门子、华为”模式   在外国公司中,西门子是较早在TD-SCDMA领域发力的公司,2005年该公司更是与华为公司合资建立实体公司,开发TD-S